佛教

出自求聞百科
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稱為「初轉法輪」,法輪因此成為佛法的代表性幖幟。八根輪輻代表八種正道
佛教旗

佛教(英語:Buddhism)從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現今尼泊爾印度邊界間靠近尼泊爾)的王室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據稱達成了解脫生死的修行目標、且擁有了相關能清晰教導眾生佛法的佛陀專屬能力後,在約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的「苦、集、滅、道」的教導內容。在佛陀去世後,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因緣際會(例如某些弟子因為對佛陀的思念而予以神化、及婆羅門教內容的梵化滲透)趨於更明顯的宗教化,為現代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對於世界上,尤其是東亞中南半島文化具有深刻的影響,此外在中亞南亞南洋群島地區的文化曾具有廣泛的影響,現正在向歐洲非洲北美洲發展。佛教經歷史發展,通過南、北兩條傳播途徑,現代存在南傳佛教這支路徑主要傳播的是上座部佛教的教義(這派以聲聞乘的教法為主,但也有若干菩薩乘的教法,參見南傳菩薩道條目)、北傳佛教這支路徑主要傳播的是大乘佛教的教義,其中與北傳佛教的傳播路徑所相應的大乘佛教的內容,又可再細分為漢傳佛教或稱(大乘佛教的)顯宗,以及藏傳佛教或稱(大乘佛教的)密宗;故也有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從大乘佛教之中再特別析分出祕密大乘佛教)三分法[注 1]。佛教這幾(不論依照二分法或三分法的)大教派內又各有諸多宗派;南傳佛法體系主要以追求成為阿羅漢為修行目標,北傳佛法體系則以追求成為為修行目標。佛教各派並公認,修行人不論是證得阿羅漢辟支佛,皆能解脫生死輪迴,皆屬於達到涅槃的境界。

創教者為生於印度文化區的古人悉達多·喬達摩,是一位在證道後,通常在南傳佛教稱其佛號為喬達摩佛(英語:Gautama Buddha)、通常在漢傳佛教則尊稱其佛號為釋迦牟尼佛的「佛陀(佛)」,「釋迦牟尼」的構詞本身指涉悉達多·喬達摩的背景,意謂「釋迦族的聖人」。至於「佛陀」義為覺者、覺悟者,在中文的廣義上也包含三世諸佛。佛教的本意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義更像是一種哲理,這是由於最原始的佛教概念中,沒有明確指出神明的定義,甚至反對迷信,佛陀認為不應該浪費時間思考對滅苦沒幫助的概念。「佛法」一言以蔽之,即「痛苦來自慾望」,佛教徒即為「相信這條法則的人」,佛教「最高原則」是「痛苦確實存在,我該如何逃離?」現有佛教的諸佛菩薩均是由後來的教派發展而成[1]

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佛教重視人類心靈道德的進步和覺悟。按照佛教的觀點,人和其他六道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離三界,不再輪迴佛教徒修習佛法的目的,即在於追隨並實踐悉達多所覺悟的四聖諦,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斷盡一切煩惱,最終超越生老病死和所有,結束六道輪迴,得到究竟解脫,進入涅槃的境界。

出現背景

古印度的社會階級制度

佛教出現前的遠古印度社會,婆羅門教信奉神靈——即三大主神:創造萬有的梵天(Brahmā)、保護神毗濕奴(Viṣhṇu)以及破壞、再生和舞蹈神濕婆(Śiva),認為祂們主宰一切,通過對這些神靈進行祈禱,就可以獲得現世的種種好處,於是漸漸出現各種祭祀,以及對各種神靈贊詠,書寫記錄成為四種《吠陀》。

婆羅門教認為古印度社會所有種姓都由梵天身體所生;婆羅門由頭部或嘴部生成,故地位最高;剎帝利由雙臂生成,地位次於婆羅門;以此類推。由於種族等級森嚴,社會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長期巨大差異,古印度社會漸漸分化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等四種非常不平等的階級,實際上是一套血統論社會等級制度,稱為種姓制度。其中婆羅門主要從事祭祀,剎帝利世襲軍政,吠舍經營工農商手工業等,首陀羅則為貧窮的自由民,從事更為低賤的職業。除此之外還有在四種姓外的「賤民」階層,地位更低,被稱為「不可接觸者」。[2][3]根據唐朝玄奘法師的名著《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技能伎數,禁咒醫方。」

種姓制度帶來的諸多不幸引發了人們對於社會現狀革新的思潮,史稱「沙門新思潮」(梵文:śramaṇa),其中就包含了宗教改革的佛教。

沙門思想

在西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印度社會生產力上升,足夠支撐大量出家沙門不事生產,思考和追求宇宙真理,這些沙門由俗家民眾供養飲食和用具;同時印度處在熱帶環境,蔬果較多且四季常有,容易取得,也為沙門的飲食提供了便利和保障。在這種條件下,「沙門新思潮」得以迅速發展,出現了各種非婆羅門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流派:

六師 中心思想
富蘭那派 道德虛無論者,認為人所造作種種業行不帶來善、惡之業報,又認為不須要實行道德的善法就可獲得解脫
莫加梨派 宿命論者,認為苦樂都是定數,愚者和智者,都經歷八萬四千大後而解脫。
散若夷派 不可知論者,對於超驗事物持不可知主義,即不說:是這樣或是那樣,也不說正確,不正確。
阿耆多派 唯物論者,生命以色身為主體,人死亡之後,身體便逐漸敗壞,終究消散無餘。
迦羅鳩派 原子論aṇu vāda)者,提出七元素說(地、水、火、風、苦、樂、命)。
尼乾陀派 非絕對論(又稱非一邊論)者,耆那教的祖師,以盲人摸象為喻,進而發展為對事物的判斷採用七值邏輯

歷史

犍陀羅的釋迦牟尼佛像

釋迦牟尼佛(佛陀)本名悉達多·喬達摩,出生於今天尼泊爾境內,屬於印度文化圈的一部分,和其他受印度文明影響的地方擁有相同的社會等級、宗教文化。近來網路上流傳著「佛陀是尼泊爾人不是印度人」這樣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當時連這兩個國家的概念都不存在。[4]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西元前543年5月的月圓之日,另一種則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

悉達多·喬達摩甫一誕生,就被阿私陀仙人等八個婆羅門用神通觀見並預言將成為一代轉輪聖王,或者出家成道為最尊貴的悟道者。他的父王為了避免他出家,在王城中驅逐一切可以看見的痛苦、醜陋的事物,而留下欲樂、美好的事物。然而悉達多終究出遊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察覺到人世無常,又見到修行的沙門莊嚴相好,便決定放棄王室繼承人身份和尊貴生活,出家禪修悟道。在經歷辟穀苦行失敗之後,認識到靠苦行和僅僅靠禪定都無法解脫,因此入四種三昧定中觀十二因緣,又在大敗軍的滋擾後,最終於35歲時在畢缽羅樹(後被信徒尊為菩提樹)下得無上正等正覺成佛,號稱釋迦牟尼佛。之後他走遍恆河兩岸,向人們宣講自己發現的甚深真理,漸漸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聽取他的教法,並接受一些人出家跟隨他,由此建立了僧團。這其中,當初跟隨剛出家的悉達多修行的五位大臣接受了悉達多成為佛陀後的教導,成為首批比丘,亦即首批僧伽[5]。佛陀認為眾生平等,反對種姓制度,毫不吝嗇地向社會各階層和各身份的人宣講妙法。他在其後的幾十年中四處遊行,招收了許多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佛陀在80歲的高齡時逝世(佛教稱之為般涅槃)。依照佛教教義的觀點,悉達多·喬達摩因為已經證道解脫生死,在他證道當世尚有餘生的階段稱為他是在有餘涅槃的狀態,在成佛的當世壽盡逝世而歸於寂靜後,他已經不再有無盡輪迴中餘下的來生,則屬於無餘涅槃狀態。

佛陀圓寂後,關於佛法的內容範圍,在近代之前歷經四次所謂的(佛教界僧團進行的)集結——然而獲得佛教界全體各個宗派一致認同的僅為前兩次,後兩次集結的內容未獲全體各個宗派一致接受。另外南傳佛教界在近現代另有兩次集結,就此而言,在佛教史上可合稱六次集結,但近現代舉行的這兩次未得到北傳佛教認可——由此佛教的經典基本成型。後僧團分裂為多個部派,各自發展,慢慢融合,大致有了從大眾部演變的大乘佛教及上座部演變的南傳佛教;從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傳播。南傳佛教(現稱為上座部佛教)經由錫蘭傳播到東南亞一帶,主要影響東南亞中南半島等地。北傳佛教(又稱大乘佛教)經喀什米爾到達新疆,早在1世紀的東漢時佛教就傳入中國,後又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北傳佛教於8世紀正式傳入印度北鄰的西藏;至此,北傳佛教再細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兩支。藏傳佛教對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有着極大的影響,後來又傳入蒙古中國東北等地區。到16或17世紀,藏傳佛教在遠東各地已奠定了根基。

主要思想

輪迴

漢傳佛教認為一切未解脫的有情眾生都在天界人道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里生死流轉,南傳只分五趣。因為三毒不斷所以無有止境,並認為無止盡的煩惱是苦與不自在的。

開悟

佛教的修行目的就是為了從輪迴中解脫,指生命個體能夠脫離世間生死輪迴及其帶來的各種苦,「從『輪迴』中『涅槃』從而『解脫』」是印度教、耆那教等印度諸宗教的共同概念,但具體內涵不同。

涅槃

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的自體性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二乘佛教的見解是從此不再受後有。

基本教義

釋迦牟尼佛的言教: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但在其生前,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生,而未來也將有佛出生,現在的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故佛教不以為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佛教承認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着無數的佛陀,且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眾生(主要指動物),不論信佛與否,將來也都有成為佛陀之可能。佛教相信佛陀是已覺悟的眾生,而眾生則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人聖人雖有所不同,但於佛性上是一律平等的,故佛教並不將佛陀當做唯一的來崇拜,也不承認有另一個宇宙造物主之存在。所以佛陀以及佛教徒是無神論者[6]

佛教的教理、教義深宏廣博,言語只能譬喻,難以闡明,體驗者自能深知真實不虛。對佛教教義作最簡單的總結則是,佛陀的教育出發點只有一個——的止息,趣(趨)向涅槃寂靜。就細而言,佛教的共同承認的基本教義為三法印(或三相)、四諦八苦十二因緣四念處等,又有《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概括。在大乘佛教中,又有四法印的說法。

所謂苦,是因為一切有為法終將消亡,所有的存在都是因緣和合的表現,緣起時則生存,緣盡時則消亡,故萬物都是暫時的、可分離的、沒有實體的,即所謂空性(並非空無不存在,而是性空,性質是空的),而一旦執著攀緣認為是永遠的、不可分離的、有實體的,則終會在萬物毀滅時感受到痛苦。眾生因為一念無明,執著於虛幻,執著心如水流相續不息,故痛苦地沉淪在生死輪迴不能出離。為了滅除苦的發生,脫離六道輪迴,佛陀闡述了解脫道菩薩道兩大修行之道,解脫道修行的是不成佛的解脫生死之道,菩薩道修行的是成佛的解脫生死之道。解脫道包括聲聞乘緣覺乘,聲聞乘是以修成聲聞四果阿羅漢為修行目標,緣覺乘是以未來在無佛之世修成辟支佛為修行目標。走菩薩道的菩薩乘修行者則需發願未來在無佛之世成佛,願意歷經三大阿僧祇的時期長度,期間不斷在六道生死輪迴,以四攝六度普濟眾生,並逐漸累積達到足量的波羅蜜,最終證得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成為天人師世尊阿羅漢(參見如來十號)……等等資格於一身。北傳佛法體系中有極為大量的菩薩道內容,南傳佛法體系中亦有南傳菩薩道,但內容比北傳簡單許多,兩教派之間亦有不少說法存在不同。北傳佛法體系中的菩薩乘之中還有一些分支內容,認為無需歷經三大阿僧祇的修行,而講求頓悟成佛即生成佛,這兩種速成方法分別是漢傳佛教禪宗或藏傳佛教密宗(所謂的金剛乘大圓滿法中的主要法理、教義,但一般認為這樣即生所成之「佛」並非究竟圓滿的佛。

離苦的修行方法具體來說有很多,可以概括為三學八聖道三十七道品

三法印、三相

三法印是:「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 北傳佛教主張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南傳佛教說諸行有三相,就是無常、苦、無我,而不說三法印,其實概念相差無幾。涅槃不是諸所以涅槃沒有無常,不過因為「諸法無我」所以涅槃也是無我。

  •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於滅;
  •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所謂我的存在只是想像出來的不合現實的主觀概念。
  • 涅槃寂靜:是說涅槃解脫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涅槃是梵語音譯,意譯就是止息、熄滅、寂靜。

四聖諦

根據佛教傳統,四聖諦(苦集滅道)學說是部派佛教的教義核心。這裡的的意思是真諦、真實,即真理。

  1. 苦諦:佛教認為人生在世,誰也免不了生老病死。這些苦難不會因為人死亡結束,因為人死之後不是徹底消失,仍然會輪迴不息,不論在地獄人間還是天堂,苦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7]。佛教還認為,世間的物質和心理都是變化不定的,這叫做無常。對眾生來說,因為於無常敗壞法起貪著,則將造成身心的熾燃大苦,因此說無常故苦。
  2. 集諦:集諦是講苦產生的原因[8]。佛教認為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受苦,在於因無明而於六根觸受起愛執,而導致後有生死的純大苦聚集,這個過程稱為十二緣起
  3. 滅諦:佛教認為只要是輪迴,就無法避免會受苦。有情眾生要想從苦中真正地、徹底地解脫出來,只有脫離輪迴這一個辦法。[9]
  4. 道諦:為了脫離輪迴,必須進行修行。佛陀給出的方法主要為戒、定、慧三學。依八聖道三十七道品,便可以達到涅槃,永遠從輪迴中解脫出來,證得阿羅漢果。[9]

十二因緣

十二緣起明確的講述了三世因果的關係。 佛教認為,世間萬法都是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存在。世上沒有不依靠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合和而成;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受其他事物的影響,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影響任何其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後果,而這種因果關係構成了一個無始無終的鏈條。且依因緣而生之一切,也隨着現象的生起,而損耗其賴之生起的因緣,是故世間一切皆無法恆常。十二因緣具體內容:「無明,行緣,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其中:

  • 前世由「無名」愚痴引發「行」業力,然後進入下一世。
  • 六入處所引發的運作稱為「觸」,由觸引發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簡稱為「舍受」),及聯想和意志行為。
  • 由樂受引發貪愛,苦受引發排斥,此為「愛」。由愛則覺得五蘊是自己所擁有,進而誤以為有我,此種執取稱為「取」,同「行」的定義。
  • 由取而引發「有」,有的意義即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這部份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具體展現。
  • 有「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即稱為「生」,由生則不可避免的遭遇生命中種種痛苦,乃至於死亡。

四念處修到斷除無明後就會斷除十二因緣[10],結束輪迴。

四念處

不管是要成為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都必須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11]及無常、苦、無我[12]才有辦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不修四念處就無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13]

菩薩道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
  • 聲聞道必須發願成為佛的聲聞聖弟子,累積十波羅蜜,經由聽聞佛法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11]及無常、苦、無我[14]然後證悟四道、四果、涅槃,四個道智會按照次第斷除對三界的所有貪愛,最後會脫離三界輪迴,成為無漏的阿羅漢弟子。
  • 獨覺道必須發願成為獨覺,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兩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15],辟支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舍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四道、四果、涅槃,辟支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辟支佛
  • 菩薩道必須發願成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成佛才能稱為菩薩菩薩必須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16]菩薩必須修四念處才有成佛的機會,不修四念處就無法成佛[17]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舍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四道、四果、涅槃,所以菩薩在最後一世成佛前是沒覺悟證果的「凡夫」[18]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19]
北傳佛教菩薩道:

大乘佛教的菩薩道以六度(北傳六波羅密)四攝為主,以三大阿僧祇時間累積福德、智慧,饒益眾生,最終證得無上圓滿的佛菩提。對於發心修大乘者,需勉勵行持善法,令菩提心不退失。

佛教世界觀

佛教世界觀沿革自婆羅門教,佛陀用一切知智觀見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樣貌,並向人們宣說。

世界

眾生無止息地造業,有因就有果,善業必有善報,惡業必有惡報,謂之業力因果。因眾生共同的業力(共業),形成了世間,因為眾生各自造業情況不同(個業),受和感受到的樣子又各有不同。

世間分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其中按環境和眾生的心態行為特徵又分為三界——欲界(有性慾)、色界(無性慾但有物質色身)、無色界(色身亦無只有意識存在)。有情世間即六道眾生,通俗講就是生命體,看得見看不見的都屬於此。器世間即器物、山水、國土等非眾生類。

所謂世界(梵語:lokadhatu)即世間。一個小世界里有一座須彌山,世界圍繞須彌山而安立,周圍有四大部洲和九山八海。須彌山下是地獄,往上及上部虛空是人間、欲界天色界天。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稱「三千大千世界」,並非說「三千個大千世界」,其中同時只有一尊佛陀出世。大乘佛教認為所有世界中有無數無量的佛陀在各自的三千大千世界中出世和度化眾生。

我們現在所居的地球位於娑婆世界的南方南贍部洲(又譯為閻浮提洲)。

起源

起世經》中描述了世界的起源。

世界的起源並非由任何創世神所造,它是由眾生共業感召而得。所有事物都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又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意為生成、維持、崩壞、消亡,然後一次次輪迴。我們的娑婆世界也是如此。無始劫來,娑婆世界毀滅後又重生,重生又毀滅。就時間來說,過去叫莊嚴劫,現在叫賢劫,未來叫星宿劫賢劫有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陀為[[迦葉佛|迦shě佛]],依次前推有過去七佛之稱,之後的佛陀為彌勒佛——大乘佛教《彌勒上生經》認為彌勒菩薩目前住在兜率陀天內院淨土等待下生成佛;每個小又有增劫、減劫之分,所謂增減,是謂人的壽命,以此推斷時間。目前處在賢劫的住劫階段的減劫。

世界當處在壞劫時開始毀壞,由火、水、風三大災依次破壞。火災時七輪太陽當空,欲界與色界初禪天悉燒成灰燼;水災時雨水、「沸灰」(猶如硫酸可腐蝕)不斷,洪水泛濫,二禪天悉被浸沒;風災時巨風旋刮,三禪天悉被飄散。四禪天以上則不受影響,而二禪天的光音天則不被火災影響。當火災開始時,眾生見到大災現前,悉皆懺悔過往惡業,開始修十善,因善業故悉皆往生到光音天。成劫時,世界初成,自三禪天而下次第生成,直至器世間成立風、水、金三元素(輪),於金輪上生成須彌山七金山四大部洲等。光音天人依次下生到各界,最後至人間[20][21]

最初,下生人間的天人尚有神通,可以飛天。因共業現前,地上自然長出叫「地肥」的味美之物,有人食之而喜,常來採食,故這些人身體逐漸粗厚,不復光明,神通消失,不再如天人以喜悅意念為食,而必須以地肥為食,久後面目變醜;有的光音天則因食用較少,仍保持天人的模樣。這樣就有了美醜之分,並有了嫉妒心和傲慢心[22]。此後,地肥逐漸消失,地上又生出粳米,人們便以粳米為食。時間一長,有些欲望較重之人轉生為女身,人間又有了男女之分,且男女間產生情慾[23]。開始人們厭惡情愛之事,但凡有行慾者,人共驅逐,被逐者三個月過後才能返回群體中;後來,縱慾者漸多,人們建築房屋以為遮蔽,不令人看見,女人此時開始懷孕,人類出生的方式從自然化生變為懷孕胎生。人類越生越多,粳米不夠採食,人們爭相囤積,粳米變少,地上生出了糠秕之米。人們為了長久有米可食,便劃分田產用於種植。又有人蓄藏銷售,有人搶奪,而必須靠義人裁斷,另一些看到人性變惡生出厭離心,便出家修禪,也有不坐禪而喜好傳講經典,祭祀天地者。於是就有了商人農人長老祭司等職業之別(經中用印度種姓來表述,當為譬喻),又由此成立王室和國家。又因為人類造業反覆,又有了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生成。至此,世界終成。

佛教經典

佛教典籍最初來自佛弟子的集結。集結成的「經藏」又名「素怛纜藏」。「律」音譯為「毘尼」,故「律藏」也可稱為「毘尼藏」;「論藏」音譯為「阿毘達磨藏」。佛教各部派所傳的早期經藏、律藏內容相似,而論藏則不同。

上座部佛教巴利律藏》記載佛宣說論藏[24],巴利經藏記載佛世有「阿毘達磨、阿毘毘奈耶」的說法[25]小部本生經記載菩薩曾經追隨憍陳如佛、弗沙佛、迦葉佛出家學習論藏阿毘達磨,菩薩成佛後第四七日後花了七天在菩提樹之西北方的「寶之家」思考論藏阿毘達磨的內容[26]。學術界對早期集結是否包括論藏並無定論。多數學者認為,阿毘達磨是對經藏教義的逐步發展,解釋,進一步闡述,組織和系統化。經律中「阿毘達磨」經常與「阿毘毘奈耶」一起出現,但這個術語並不一定指現在標準化的論藏。[27]學術界普遍認為初期佛教典籍可能包含了佛陀的話,也有學者主張其大部份內容是佛陀的話。[28]

廣義的佛教典籍包含了註疏、佛教史傳、佛教目錄、佛教著作等多方面內容,中國將這樣的佛教廣義佛教經典的匯總成為「大藏經」,或一切經。藏傳佛教將經典劃分為甘珠爾丹珠爾兩部。南傳佛教則使用三藏的名稱。由於在稱呼上各地不同,所指也有微妙差別,所以在翻譯上中國習慣使用《大藏經》翻譯其他系統佛教的經典,如稱呼南傳佛教經典為《巴利大藏經》等,而歐美學界經常使用三藏的稱呼[29](也有採用日文「大藏經」的音譯稱呼者,但相對較少)。在佛典中明確說明,佛陀允許弟子使用方言傳授佛法和記誦經典。學術界對於佛經歷史版本的研究,著重於佛經在流傳中的變化,以及哪些是佛陀時代的教法,哪些是後來的發展。

信徒與稱謂

信徒分類

佛教徒可分為出家眾在家眾。出家眾再細分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稱五眾;在家眾依照性別可分為優婆塞﹝男性﹞、優婆夷﹝女性﹞等二眾。兩者合稱七眾

僧人形象

衣著

袈裟(梵語:kāṣāya; 巴利語:kasāva),意譯壞色衣、不正色,因佛陀規定袈裟不能染為正色(亮色、純色)而得名;又稱為福田衣、田相衣,以袈裟上的分割方塊似田界而得名,又喻眾生見福田衣知是出家人,心生歡喜,願意供養,培植福田。

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條衣、大衣,中者名郁多羅又名七條衣,小者名安陀會又名五條衣。為不同場合所穿着,合稱三衣,出家人的戒律中有「三衣不離身」之說,傳統佛教的僧人要隨身攜帶三衣。

袈裟沿革自印度,故繼承了印度傳統服裝偏袒右肩的樣式,是非常明顯的特徵,佛說三世諸佛都是穿着同樣樣式的袈裟而成佛的[30]。現今南傳佛教的袈裟仍為日常穿着,不同國家的傳承略有樣式上的區別。而佛教初入漢地時,漢人將其改良為和傳統服裝漢服相配合,袈裟逐漸成為表法,只有法會時才穿着;不過,宣化上人也批評出家人不着袈裟的現象,而在他的道場萬佛城嚴厲推行袈裟不離身的祖制。在藏地,袈裟也根據當地風格有些變化,不同的教派的袈裟也有顏色上的區別;漢傳袈裟傳到日本後,因為歷史原因,還發展出「半袈裟」這樣純粹表法而忽略了衣著意義的樣式。

在漢地,發展出海青三寶領直裰等僧袍樣式,為法師日常穿著,海清不涉及袈裟樣式,不帶田相,故居士在法會上也能穿著。在法會上,漢地僧還有五佛冠千佛衣等穿著,歷史上還有帝王御賜紫袈裟

形象

佛教僧人區別於人的形象最易辨認的特點是光頭或短髮。佛陀昔時用刀割斷頭髮出家,就被婆羅門教沙門蔑稱為「禿髮者」;後來他成佛後頭頂長出聖人三十二相之一的肉髻,便蓄有少量的頭髮用於遮擋肉髻。

佛教認為頭髮過多會讓人生起對色相的執著(可以理解為熱衷打扮,忘記修行要務),故稱頭髮為「煩惱絲」,但一般可以留二指併攏的長度(約3釐米)。所以原始佛教的僧侶需要隨身帶戒刀,用於切割衣料製作袈裟,以及切割頭髮等。在藏傳佛教中,由於太陽紫外線極強,一般都蓄有二指長的頭髮遮擋紫外線。在漢地,由於宋朝的歷史原因,曾有燙戒疤的習慣,現代已廢除,只留有剃髮光頭這一特徵。

法名、法號

法名法號為佛教徒的宗教稱號。法名為出家人的名字,與俗名相對。法號義為教徒的稱號,僧人可取,在俗居士也可取。

在大乘佛教中,佛教的信徒自謂佛弟子,義為佛的弟子;其中,佛教出家人也自謂佛子,義為佛的孩子。漢傳佛教更是自東晉釋道安法師起確立了以釋迦牟尼佛之「釋」字為姓氏的傳統,僧人法名前均冠以「釋」姓,如印光大師為釋印光,越南一行禪師為釋一行;但其他地區均無此俗,而以名表意。如達摩祖師的名「達摩」即是梵語dharma,「法」、「佛法」的意思,並不叫「釋迦·達摩」。

稱謂

出家眾

對於出家眾,有多種稱呼。因佛教誕生古印度於「沙門思潮」,故佛教出家人亦稱沙門梵語śramaṇa巴利語samaṇa);因是出家求道,故稱出家人巴利語anagarika);因是僧伽團體之一員,故稱僧伽巴利語Saṅgha梵語Saṃgha)等。一般尊稱為法師(梵語:dharma-bhāṇaka,巴利語:dhamma-kathika;原是一類僧職,義為說法教授的僧師,後成為僧人的尊稱)、長老上座梵語:Sthavira,巴利語:Thera)、尊者聖者梵語:ārya,義為尊聖的)、大德梵文 :bhadanta),這在各個佛教宗派都為常見稱謂,尤其在南傳上座部更為常用。

在漢地,也稱和尚(本是教授師之意,現已變為僧人的代稱)、師父(不作師傅)、出家人僧人僧侶,還有稱呼如大師(原指佛陀,後指高僧,現代為俗稱,不獨用於佛教)、高僧行者(謂修行人,一般指僧人,在俗居士也可自稱)、道人(義為修道之人、上人等。在佛道相互吸收影響的過程中,也有僧人自稱真人)等;另有被道教吸收的住持方丈執事監院知客道士道人等教職稱呼。

在藏傳佛教中,也有喇嘛(義為上師)、堪布(教授師的藏譯,即等於漢地的阿闍梨本意,一般為寺院法師)、仁波切(寧波車,義為珍寶)、達賴班禪活佛瑜伽師瑜伽士等稱呼。

在家眾

在家眾分為優婆塞梵語Upāsaka)、優婆夷梵語Upāsikā)二者,又稱迦羅越梵語gṛhapati),漢譯居士、在家居士。

戒律

作為出家眾的比丘比丘尼須受具足戒沙彌沙彌尼須受沙彌戒十條,式叉摩那則受六戒。出家眾的戒律要比在家眾詳細得多,漢傳佛教比丘的具足戒共250條,比丘尼則有348條;南傳佛教比丘的具足戒為227條。沙彌、沙彌尼和式叉摩那因為是向正式的比丘和比丘尼過渡的階段,故戒條少得多。按照佛制,比丘和比丘尼當在每月的月初和月中舉行布薩,學習戒律,若有犯戒律需要懺悔者則當眾懺悔

在家眾的居士女居士在皈依後可以遵守五戒;五戒分別是:(一)不殺生,不殺害任何一切動物或有情的生物。(二)不偷盜,不偷竊、詐騙或劫取別人銀錢物品。(三)不邪淫,男人不和「別人守護的女人」性交[31]。(四)不妄語,不說謊,不詈罵,不說誇大不實的話。(五)不飲酒,不飲用非藥酒的酒精飲料。不殺生是為了培養對眾生的慈悲心,偷盜和邪淫是世間法禁止的罪行,不飲酒不是為了避免酒精亂性而破壞團體生活的秩序,而是因為酒精麻醉的作用降低智慧。守五戒是為了得到持戒的功德和利益,就算暫時不能持戒,一樣可以先信佛,先發願、歸依佛法僧、布施。

五戒之外還有更進一步的十善業十善業中的善口業除了不妄語也包括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在家眾可以持的戒律除了五戒、十善業外,還有八關齋戒。東南亞國家還有在家男眾短期出家(持出家戒)以獲得功德的習俗。[32]

此外漢傳佛教在家眾可以持梵網經菩薩戒。藏傳佛教有藏傳菩薩戒。

佛教藝術

音樂

漢地稱為梵音、梵樂,因佛教誕生於印度文明區,所運用的音樂形式和樂器也是印度式的,它們隨着佛教在全球一同傳播,又與當地音樂相融合。如吹奏樂器印度嗩吶(shehnai,源自古波斯)傳入漢地,變成了今天的嗩吶,等等。藏地佛教樂器融合了印度式、苯教式的,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銅欽

另外,印度諸宗教重視唱誦,它富於節奏感,方便記憶,這也被帶入佛教傳統中。漢地稱之為梵唄,唱頌梵唄時多用木魚伴奏,且各地有各地的風格,各成一派,如天津梵唄、重慶上江梵唄。

現代佛曲也有較大發展,和新世紀風格相融合,如台灣佛曲作者黃慧音等;也有部分輕柔舒緩的輕音樂,用以幫助瑜伽冥想

雕塑造像、繪畫

原始佛教沒有雕塑繪畫的習慣,多以佛陀的腳印、法輪作為禮拜目標,意義更多的是表法。

阿育王時期,佛教雕塑漸多,對於各種故事的塑畫表現也較常見。其中最負盛名的代表是希臘式的犍陀羅式樣。隨着佛教的全球傳播,造像雕塑在各地都融合本地風格,發展出各自獨特的審美。如緬甸佛像多用玉雕,形象飽滿;地區喜歡用黃金,有貼金的習慣,佛像頭頂的髮髻尖聳;藏地形象注重線條的柔美和手持法器的象徵表現,菩薩造像通常腰部較細,並發展出佛像唐卡;漢地的雕塑繪畫受佛教影響有了較大進步和改良,從寫意轉變向更加注重寫實,並發展出經變等美術形式,後佛像面相飽滿富態,耳垂較長,僧衣的褶皺生動。

文學、戲劇

佛教文學主要體現在佛經中。佛經有一般性的結構,如以「如是我聞」開頭,以「流通分」結束;佛經用語樸素、簡單,原始佛教多用巴利文等當地方言,後也用印度雅語梵語,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經典主要就來自梵語系佛經(但梵語原本多數已失傳),故現存的三大傳承也分為巴利語系、漢語系、藏語系[33]。佛教文學裡最貼近民俗的是寓言故事集《百喻經》。

在佛教典籍的翻譯上也能分出大致的脈絡,漢語佛經即東漢至西晉,東晉至南北朝,隋代、唐朝及宋朝,這期間以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為「四大譯師」,為佛經漢譯和漢語言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尤其是玄奘法師,提出「五種不翻」,成為一種標準。

佛教的民俗文學主要聚焦於佛陀前世本生(如《佛所行贊》)和佛弟子前世本事,這在東南亞地區相當流行[34]。一些佛經記載的佛世事跡也成為民俗文學再創作的一大源頭,很多本土故事有和佛經故事合流的趨勢,譬如在印度,佛教故事和印度教故事有相互吸收的傾向,如《婆羅摩訶多》;在藏地漢地也較為明顯,譬如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史詩《格薩爾王》就有許多佛教化、苯教化的故事情節,漢地的目連救母就是道教化、儒教化的佛經故事。

中華文化圈內,佛教文化早已滲入中華文化和漢語文化當中,不僅很多佛教詞語成為漢語常用詞,並在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廣為流傳,而且促進了民俗文化的發展。唐詩宋詞的繁榮也在某種程度上也得益於佛教文化,如詩佛王維的詩,很多意象是從佛教、道教而來;很多詞牌名直接就來自佛教術語,如菩薩蠻。僧人在變相的基礎上,發展出俗講變文,它們起到向不識字的民眾普及佛教故事和教義的目的;在其基礎上,繼續發展出說話話本)、寶卷等民俗文學,已經不止講述佛教故事,而是將視野放到歷史典故和傳說。唐朝時的「贊文」是佛偈的變形[35]武則天就寫過著名的《開經偈》贊文[36]元朝時戲劇文學發展迅速,佛教故事在戲曲中也有展現。學者認為,這種現象叫「佛教文學化」和「文學佛教化」[37][38]

近現代以來,佛教文學更有大眾化的發展態勢,由於「人間佛教」思想的影響,佛教顯露出現代化特徵[39]

寺院等佛教建築

佛寺

佛教早期僧團居住在樹林中,稱為阿蘭若(Aranya),簡稱蘭若,義為樹林,引申為寂靜處、遠離世俗處。第一個供僧團居住的房舍為竹林精舍,第二個為位於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早期稱為精舍(vihāra),義為精美的房舍;「精舍」一詞原是儒家的講經學舍的稱謂,佛教傳入後被拿來作為梵語vihāra的漢譯;也稱jiā藍摩(samghārāma),義為僧伽的園林,即寺院,簡稱伽藍

最早記載的佛教傳入漢地的時間是漢朝,朝廷命建白馬寺供僧安居。原是朝廷的政事管理機構,共有九個,稱為九寺;佛教傳入後,漸漸將「」作為了佛寺的代名詞,也稱寺院。中國傳統上將供奉佛菩薩、神祇、先祖的宗教場所均稱為寺廟,甚至有的方言中還有「廟子」的稱謂,實際上佛寺不應該稱寺廟,因為寺專用於佛寺,而的本意是供奉祖宗先賢,如祖廟、太廟孔廟,這些廟宇也不該稱為「寺」。

在中國雲南南部地區(北泰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聚居地),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也被稱為奘房緬寺

佛教建築

  • 漢傳:漢傳寺院一般有山門(有的供有哼哈二將)、天王殿、彌勒殿(供奉據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的造像)、大雄寶殿(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為漢地佛寺的主殿),有些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且安放亡人骨灰)、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藥師佛殿(供奉藥師佛)、後殿(供釋迦牟尼佛)、舍利塔、藏經閣、講堂、鐘樓鼓樓等。
  • 藏傳:見藏地佛教建築
  • 南傳:通常由門亭、佛殿、戒堂、僧房、鼓房等構成,一般祇有一座大殿,供奉教主釋迦牟尼佛,也有供奉娑婆世界過去佛的,如燃燈佛。以傣族總佛寺傣語叫「窪巴潔」)為例,有「維罕」大殿,「哄暖」僧住寮房,「波蘇」亭,「光兵」鼓亭,殿外塑有天龍八部像,殿內供有若干佛像,大殿外的空地上有大香爐供信徒上香。除了總佛寺這種現代建築,東南亞地區還有幾種特別的建築材質:
    • 竹木材質:信奉南傳佛教的國家地區多在熱帶地帶,當地的傳統建築如泰傣民族地區的竹樓,進門需脫鞋打赤腳。南傳佛寺亦如此,入殿前須脫掉鞋。
    • 石砌:另一些佛寺運用石砌、石窟等建造佛寺,如那爛陀寺吳哥窟佛寺、桑吉佛教遺址等。

佛塔

卒塔婆,原是印度式的土墳,也用於裝藏佛舍利、經典等聖物。

在中國簡稱塔,或稱為浮屠塔(佛陀塔)、佛塔,是和中華式的樓閣建築相結合後產生的一種變形。

佛曆

佛曆有兩種算法,一種是普遍流行於南傳地區的佛滅紀年,即以釋迦牟尼入滅(死亡)當年為元年;一種是漢地的佛誕紀年,即以釋迦牟尼佛誕(出生)當年為元年。

南傳、北傳對於佛陀誕生、出家、成道、涅槃的記載有出入,實際上,各地關於佛陀事跡的具體年數的記載最保守估計也有數十種、相差千年[40]。於1950年的斯里蘭卡(錫蘭)科倫坡(可倫坡)舉辦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上,全球佛教界做了共同規定:佛陀降生於前623年的5月月圓日;佛陀出家時是29歲,成道時是35歲;即前588年5月月圓日夜睹明星悟道;佛陀說法45年,80歲涅槃,即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夜半入滅;佛曆是從佛陀涅槃時算起。

佛曆的月、日有一套紀法,而漢地多以農曆為準,即一種陰陽曆

在漢地,佛曆通常會標註齋日,如地藏齋、觀音齋、十齋日。受三教合流的影響,有的還會標註部分神仙(鬼神)、僧人的誕生日和忌日。

世界佛教組織、活動

節慶和宗教儀式

主要節慶

法事

佛教儀式稱為法事法會等,其中的軌則規範稱為儀軌。不同宗派均有集結僧人和信徒共同誦經的法會儀式,以及三皈依、授戒受戒的儀式,另有結夏安居布薩等傳統儀式。

南傳佛教的宗教儀式較北傳簡單。如地區有請僧人到家中念經祈福的儀式。

北傳佛教中更注重儀軌,本土化特徵明顯。如漢傳佛教吸收了大量道教儀軌,儀式先後次序和儀式性禮儀較強,本土創造出水陸法會等法會儀式;也有一些印度傳來的儀式如日本密宗流行護摩;藏傳佛教吸收了苯教儀式,如煨桑(煙祭)等習俗。

宗教器具與標誌象徵物

法器、宗教工具

佛教常見法器有念珠(佛珠)、摩尼寶石法輪海螺錫杖金剛杵戒刀等,法輪更像一種象徵物、吉祥物,為佛教的象徵之一。

漢傳佛教另有木魚戒尺咒輪、裝有咒語的吊墜等;藏傳佛教有骨器人骨法器)、法鼓嘎烏(如同吊墜,可以裝寶石、咒語)等。

敬奉莊嚴佛法僧,可以用、清水、燈燭、飲食、等。

標誌物、象徵物

聖地和人物

著名聖地

佛教聖地較多,主要有:

著名人物

佛教認為此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一直有佛陀出世,大乘佛教還認為他方世界也有無量無盡的佛陀出世,而在佛陀的教化下又有無量無盡的聖賢菩薩、聲聞阿羅漢聖眾,故此處無法悉數列舉,只舉出部分著名佛菩薩與從古至今部分出家在家聖賢。

其他人物或神祇

佛教認為世界有諸天、地獄,與畜生、人等「物種」都屬於六道眾生。而有鬼神生活在諸天、人間、海洋、虛空中,作為護佑眾生、護持佛法的護法鬼神,一般認為有八個部衆,稱為天龍八部。佛教在後來發展中,還會吸納外道的神祇進入護法神體系中。

受佛教影響的國家和地區

參見:各國佛教

人口分布

佛教在亞洲國家的影響最深,佛教思想已經融入信仰佛教國家的人民的生活中。印度雖曾為佛教的興盛之地,但現今已經式微,只有在靠近中國的邊界處,佛教信仰才較為濃厚。

目前佛教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中國台灣、日本韓國蒙古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文萊和澳屬的聖誕島,同時亦在印度孟加拉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哈薩克等國境內有零星之分布,另外北韓因為當地北韓政府的壓制,信仰佛教的人數變的十分稀少。99%的佛教徒住在亞洲。其中,佛教在泰國、柬埔寨和不丹被立為國教。近年來,佛教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也有發展。72%的佛教徒在其居住國家屬於宗教少數群體,28%屬於宗教多數群體,居住於7個國家(蒙古、不丹、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斯里蘭卡)。[41]

近年佛教信仰的傳播多數與慈善事業緊密結合,像是台灣佛教團體在世界各地積極傳播佛教及發展慈善事業,使得佛教信仰人口不再侷限亞洲地區,例如:知名慈濟功德會長年資助加勒比海的海地、佛光山團體在巴西阿根廷等地建立佛寺信仰據點。此外,ACC組織(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在南非洲馬拉威建立第一座佛寺,逐漸拓展至史瓦濟蘭津巴布韋,開啟佛教信仰及慈善事業在非洲傳播工作。

全球佛教徒達5億人,佛教徒人數遠少於基督教(約24億信眾)與伊斯蘭教(約15億信眾)[41][42][43][44][45][46][47][48],但是一般仍舊認為基督教、伊斯蘭教與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49][50][51]。這是因為雖然印度教信仰人口統計達10億人[47]遠高於佛教,但是印度教具有民族限制,集中特定國家(例如:印度尼泊爾),而猶太教亦有民族限制(例如:教規導致外邦人不易入教),相較之下佛教提倡平等、和平與博愛的思想,較無民族性限制,因此普遍認為佛教更適合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

印度

那格浦爾迪克沙布米,1956年阿姆倍伽爾率領追隨者們集體皈依佛教之處

佛教雖在古印度經歷過無比的輝煌,其影響力也廣傳至亞洲各地,但在印度本土卻逐漸衰微。

佛教在古印度建立了第一流的學術中心,如那爛陀寺等大學就是教授佛法和當時科學及各家哲學的最高學府。但由於古印度佛教特重對出家人的教育以應對上層貴族,且熱衷於高深學術的思辨,而無形中相對忽視了對中下階級的在家信徒的傳播教育,僧團遂逐步成為與上層貴族在家信徒密切關係、疏遠對中下階級民眾的精英集團。

因此佛教未能像婆羅門教(即現在的印度教)等其他宗教那樣對上中下階級大眾建立為在家信徒的家庭傳統,這樣佛教在古印度就漸漸失去了民眾基礎。一旦失去國王們和貴族的支持就更加速了佛教在古印度的衰落。

阿育王以來,佛教僧伽供養成習,12世紀晚期,信奉伊斯蘭教突厥人入侵印度時,對佛教並不友善。那爛陀寺等佛教寺廟被穆斯林軍隊夷為平地。尤其是那爛陀寺的圖書館被付之一炬,致使佛教和古印度文明的大量典籍從此消失。這一時期古印度佛教的典章文物幾乎喪失殆盡。不過有一批密宗僧侶逃到孟加拉地區得於倖免於難,從此這批僧侶改頭換面平時服裝跟平民一樣,並娶妻生子,捨棄戒律避免回教徒的迫害,只有在信徒有婚喪喜慶才會恢復僧形做法事。印度殘餘佛教就這樣苟延殘喘保留下來,到上世紀時期緬甸僧王來孟加拉邦弘法,卡拉瑪族全部改信上座部佛教。

劫後的佛教學者多攜帶典籍遠走西藏等地。佛教聖地,例如佛陀出生地的藍毗尼,也淪為廢墟。到13世紀,佛教在祂的發源地印度已差不多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直到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約700年的佛教出現了復興運動。1957年印度佛教徒組織了佛教的政黨印度共和黨。後來,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滿共和黨的政治路線另組了困豹黨。該黨在孟買等地有一定影響。根據1980年的統計,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約占總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雖然所占的人口比例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

1956年,BR安貝德卡 (阿姆倍伽爾 / B. R. Ambedkar)發起了達利特佛教運動,並以大約100萬追隨者信奉佛教。 安貝德卡(Ambedkar)是印度最偉大的領導人,人權活動家,《印度憲法》的作者和印度共和國的創建者。Ambedkar在印度復興了佛教,他被稱為菩薩。1951年,印度的佛教徒只有181,000名,此轉變後,佛教徒從1600%增長到1961年的320萬。[52]2011年,印度有8,500,000佛教徒,其中7,300,000(87%)是Ambedkar的支持者。[53][54]

馬拉地佛教社區是印度最大的佛教社區。2011年,馬拉地佛教徒人數超過650萬,在印度佛教徒總數中,僅馬哈拉施特拉邦就有650萬佛教徒(占77%)。 [55]

中國大陸

漢代時期

一般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新莽時和東漢前期時由印度經西域傳入的。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秦景憲)出使大月氏,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佛教經典,漢史書稱之為「浮屠經」,但未受到皇室信奉。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飛於大殿,大臣傅毅告訴他是「佛」,於是他派蔡愔等人去天竺,迎來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將自己避暑的行宮改為精舍讓僧人入住[56],翻譯《四十二章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經》。後來楚王劉英利用黃老(早期道教)和新來的浮屠(佛陀)製造讖言密謀造反失敗,楚王流放自殺,皇帝下令禁止黃老道和佛教,但是黃老道和佛教在民間秘密流傳。漢桓帝漢靈帝時期敕令造了許多合祀黃帝老子佛陀的祠堂。漢末許多西域僧侶如安世高等佛教翻譯家已經開始將如何進行禪定修佛教經典引入中國。安世高為佛教初期傳入最有聲望之譯者,其所譯禪籍多為聲聞禪,包括《人本欲生經》、《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修行道地經》、《阿毘曇五法四諦經》、《十二因緣經》、《八正道經》、《禪行法想經》等。

魏晉南北朝佛教的興衰

魏晉時期佛教在民間有了更深的普及 , 《隋書.經籍志四》記載:「魏黃初中,中國人始依佛戒,剃髮為僧」[57]。南北朝時期,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等佛教翻譯家來華傳教使得佛教得到大力弘揚。鮮卑族拓跋部落入主中原後,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思想,用它來教導民俗,因此,從魏太祖拓跋珪開始,魏朝統治者大都敬禮佛徒沙門,拓跋燾繼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

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間銳志武功,統一長江以北。他初崇佛教,後因受道士寇謙之等的影響,轉奉道教,並親受符籙,於440年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認為佛教系「西戎虛誕」,「為世費害」[58]

太平真君五年,詔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養沙門,九月殺僧領玄高慧崇等。七年,太武帝西征到達長安,見佛寺內藏有兵器,又查出釀酒、財寶,發現僧侶與室女私通,即立禁佛。[59]

司徒崔浩上疏請誅天下沙門,毀諸寺院經像[58]。三月,帝下詔誅長安沙門,並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廢除全國佛教[60]。太子尊崇佛教,緩發詔書,使遠近皆有所豫聞。[61]因此四方沙門多亡匿逃脫,金銀佛像及經書被秘密收藏,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內寺宇建築卻多被毀[62]。宦官宗愛謀殺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可博真為帝,又殺可博真,大臣劉尼源賀等迎立太武帝太孫拓跋濬繼位,是為文成帝,詔復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復。

後來北魏分裂成北齊北周,高洋曾下令滅道。北週一開始也尊奉佛教到了周武帝僧侶膨脹過多,於是為了一統天下有興滅佛滅道,僧尼道士淘汰為平民或者充軍,佛神像法器鑄錢造成武器。後來武帝死後,隋文帝楊堅恢復佛教。

南梁王朝梁武帝蕭衍提倡尊崇佛教,並曾多次捨身出家,除了自身奉佛,梁武帝還大力扶持佛教事業的發展。在梁武帝發表《斷酒肉文》前漢傳佛教「律中無有斷肉法」[63],梁武帝認為所有佛教僧侶都應該遵守大乘大般涅槃經》不吃肉規定[64],因此頒布《斷酒肉文》禁止僧眾吃肉,自己也行素食,開啟了漢傳佛教素食的傳統,之後漢傳佛教僧團開始遵守梵網經菩薩戒不吃肉[65]

禪宗的崛起

南朝自晉朝衣冠南渡,大量僧侶也隨來傳法,佛法興盛一直到陳朝,最有名的就是淨土宗天台宗也是在南朝發展起來,歷代皇帝大力建造佛寺,供養僧侶。

禪宗傳說初祖菩提達摩於中國南朝宋時,乘商船到達廣州,從學於求那跋陀羅,後以四卷《楞伽經》教授弟子,屬當時的楞伽師之一。後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建康(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當時梁武帝一心欽慕佛法,不論是建寺、造經、供僧,皆不遺餘力,因而自認很有功德,不知道這只是累積福報,並非內心的覺悟。達摩卻一語道破,告訴梁武帝毫無功德,雙方不契。

達摩深知梁武帝無法接受這樣先進的思想,於是離開南方,「一葦渡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傳人。後傳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他將楞伽宗傳播至中國北方,落地生根,成為一個獨特的門派。但是禪宗還是不普及,一直依附律宗,到了唐朝中期才有正式的禪寺。

唐朝儒釋衝突期

唐祚初建,問題已一一浮顯出來,但是朝任太史令傅奕等人認為佛教與道教都是違背孔孟之道,對國家無益,於是下令曾敕令:「偽亂地僧,是非難識,州別一寺,留三十僧,餘皆從俗」。武德九年四月,高祖又頒布沙汰僧道詔:「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其餘天下諸州各留一所,余悉罷之。」太宗領兵攻入隋都時即命:「廢諸道場,城中僧尼留有名德者各三十人,余皆返初。」太宗繼位後又幾次三番沙汰僧尼。據《續高僧傳·明導傳》記載:貞觀初,明導行抵陳州,逢敕簡僧,唯留三十。又據《智實傳》記載:貞觀元年,敕遣詔書侍御史杜正倫檢校佛法,清肅非濫。《法沖傳》記載:「貞觀初年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法向傳》也有記載:「貞觀三年,天下大括義寧私度,不出者斬,聞此咸畏。還有武后時的宰相狄仁傑李嶠蘇環,官至刺史、太子詹事的張廷珪;中宗朝的宰相桓彥范韋嗣立姚崇,御史辛替否,侍御史宋務光清源尉、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呂元泰;睿宗朝的宰相魏知古,中書舍人裴漼,侍郎李乂,太子洗馬、諫議大夫甯原悌,太尉兼通事舍人韋湊;肅宗朝的宰相張鎬;代宗朝的宰相常袞高郢(德宗朝宰相),東川節度使李叔明;德宗朝的員外郎裴伯言(即憲宗朝宰相裴洎)、彭偃,及郎中李岩(巖)等人。武后營造大像,狄仁傑云:「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下濟群品,應是本心,豈欲勞人以存虛飾。」李嶠則直截指出:「法王慈敏,菩薩護持,唯擬饒益眾生,非要營修土木。」張廷珪更深入解釋:「夫佛者,以覺知為義,因心而成,不可以諸相見也。」高郢〈諫造章敬寺書〉則兼及二教,他指出「佛本無相,不可以有相求;道本無為,不可以有為得。」因此反對德宗為先太后造章敬寺以興福除禍。從佛道本來應有的面貌,諷刺現今所為皆失其真。

佛教普及後對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所造成的影響讓韓愈感覺到重症應下猛藥醫,他不先從佛教教義上來解決思想問題,外在問題以外在手段解決,上書《論佛骨表》 (《諫迎佛骨表》),佛教教義中固然不乏精湛的玄理,但是宗教形式的不同與了脫生死之苦的教義,確實也對以立國、勤奮務實的民族性帶來莫大的衝擊與誘惑。《資治通鑑》卷二四〇記載:「中使迎佛骨至京師,上留禁中三日,乃歷送諸寺,王公士民瞻奉施捨,惟恐弗及,有竭產充施者,有燃香臂頂供奉者。刑部侍郎韓愈上表切諫,……上得表大怒,出示宰相,將加愈極刑。」這樁公案雖然隨着韓愈的被貶潮州而暫趨平息,但是經由他的學生李翱,站在儒家的立場,擷取佛學精華,理性地調和儒釋衝突,「此後的儒家,一方面承襲了韓愈的道統思想,一方面依循著李翱所開闢的新路,生活在『靜則禪,動則儒』的境界中,他們把人生解脫和社會事功調和了起來,就成為宋明的理學。」[66][67]

宋朝禪思時期

File:如來說法圖.jpg
北宋侯翌《如來說法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宋朝時期因為經過唐朝武宗滅佛許多宗派都消失佛教元氣大傷,到了五代十國北方周世宗柴榮為統一天下敕令滅佛道,佛神像法器鑄錢鑄造武器,僧侶道士還俗充軍或者貶為平民,使得佛教更加雪上加霜。到了宋朝佛教只剩下禪宗和淨土宗,還有微落的天台宗,大量佛教經文儀軌喪失,只得從印度重新翻譯和高麗日本重輸回來。此三宗以禪宗受到士大夫的青睞,淨土宗深入廣泛民眾,天台宗也只是依附在禪宗之下毫無作為。雖然宋朝皇帝對佛教不錯,當他們主要還是以道教為主;而佛教一直受到儒家和道教的攻擊,而且佛教的禪宗主張明心見性反對僧侶信徒專研佛經,淨土宗一門深入對許多經典也毫無精通,天台宗的傳承早已斷代後學者也只是靠自己的理解,面對儒家和道教的攻擊只能盡力圓融三家以減少衝突。到了宋徽宗因為皇帝崇信道士林靈素,林靈素原本是沙彌因為偷喝酒被師傅教訓,氣憤去做道士據說修雷法有成,為了報復佛教請徽宗下令和尚改為德士,佛改天尊,菩薩改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的裝扮要跟道士一樣;此令一下有些和尚抗令自殺或者被流放。還是太子的欽宗請了一些西域修密宗胡僧跟林靈素鬥法,約定如果胡僧贏了就把佛教恢復成原來的樣子,去除道教化。可是修密宗的胡僧都被林靈素的雷法打敗。一直到發生水災,林靈素無法禳水災,太子登城門拜四方大水退,徽宗才下令佛教恢復原來面目,不必受道錄司管轄。

南宋和金朝時期禪宗大興,日本高麗的僧侶積極來華學習禪宗,但是佛教經過林靈素的道教化另兩教在民間誤認都是本來一家;僧侶只管打坐的習禪,一門深入的念佛,也不管這些。可是禪宗和淨土宗內訌,禪宗看不起淨土宗,禪僧認為無需去極樂世界,心淨則淨土所以不要去其他世界。淨土宗斥責禪僧打坐無法了脫三界,更斥責禪宗不尊敬佛像經典,禪僧不禮佛不看誦經典;並舉了禪宗高僧圓寂之後都是在輪迴轉世如五祖寺的主持戒禪師轉為蘇東坡,雁盪山僧轉為秦檜等等的故事。淨土宗和禪宗一直到明末的蓮池大師主張禪淨結合,兩宗爭論才結束。

明朝以後的世俗化

明朝的興起與元末信奉明教白蓮教的紅巾軍息息相關再加朱元璋就是紅巾軍出身,所以明太祖建立明朝後對宗教採取抑制和利用兼併的政策,除了將考試自由發揮改成八股文,並修訂佛教道教的教規法事儀軌。而且每位皇子出世都要剃度一名僧侶;確認三教平分的地位,主要希望藉此打壓摩尼教白蓮教彌勒教等宗教組織再度變成反朝廷的起事軍,並且希望利用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力量來維護社會秩序,但是嚴禁僧道參政以及弘法遭到限制,於是得到「皇糧」全面保障的佛教與道教演變成缺乏精神上的創新追求,亦脫離廣大信眾,民眾轉而尋求民間宗教作為慰藉,而北直隸軍人羅思孚則採用禪宗思想,開創了知名的羅教,羅教的無生父母之說,影響了所有的民間教派。

明朝中期以後,佛教受皇室宗教活動加強的刺激與儒家的矛盾尖銳起來。這種矛盾促使部分士大夫強烈反對寺院修建並發表闢佛言論。集中體現這些政策精神的仍是儒家政治社會理念並倚賴士大夫群體的努力[68]。其變動因素和矛盾來源,則在諸教向國家政權機關的滲透、皇室特殊化行為、民間泛神論多元信仰傾向、部分士大夫的三教合流信仰綜合主義,亦有一部分官員信仰天主教來尋找新的思想。大眾(眾生)求神拜佛拜泥菩薩的行為方式,本質上是對佛教的誤解。[69]

明朝對藏傳佛教政策與對漢傳佛教政策有同有異。其重要差異之一是,明朝對藏傳佛教政策與對西部邊疆政策緊密相關,而對漢地佛教政策則於周邊關係政策基本無關。此外,部分士大夫以藏傳佛教為「番教」,認同程度遜於內地佛教。明朝一些皇帝因藏傳佛教的喇嘛多擅長某些「法術」,對其有特殊興趣,並因而導致士大夫針對相關政策的批評。[68]

中國台灣

中國佛教的一部分與分支,台灣佛教系統由中國閩南地區傳來,世俗化的信仰體系(其中代表為巖仔高僧信仰)為其一大特色,與以出家僧侶為主的叢林體系(以四大法脈為代表)並立。台灣光復後,中國大陸傳入江浙系統的漢傳佛教,蓋過原有本土佛教勢力,使得原有的本土佛教體系常遭誤解。日占時代傳來日本佛教,共有八宗十四派的日本佛教支派來台傳教;台灣光復後,這些隨日本殖民者進入的佛教徒離開台灣,至台灣「解嚴」後才重新進入台灣。此外,尚有藏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傳入。台灣大約35%人口是佛教徒,不過,其信仰人數可能與道教儒教一貫道等其他台灣民間信仰,甚至與其他新興宗教有重疊的情況。

日本

由朝鮮半島傳入,曾經被本土神道教信仰者物部氏排斥,跟信仰佛教的蘇我氏打了長達十幾年的戰爭,最後物部氏的領導人遭到射殺,佛教才得以傳播。到了平安時代日本兩位高僧空海最澄前往中國學習密宗與天台宗,回到日本空海創立真言宗建立高野山為根本道場,最澄在比叡山建立天台密宗道場成為一直到現今仍然日本佛教的兩大叢林。近代明治維新興起廢釋毀佛,隔年新任的太政官下令恢復佛教,並允許僧侶可以娶妻生子吃肉喝酒,形成現今的日本佛教。但日本佛教至今仍有嚴持戒律的僧侶。日本有約70%至80%人口佛教徒,日本人去世的時候,通常會舉行佛教葬儀,故今日許多日本佛教徒不過是形式上的佛教徒,只參與喪禮與祭祖儀式等。

韓國

經中國傳入,在三國高麗時期佛教興盛,到了李成桂建立朝鮮國時,因朱元璋斥責高麗王朝崇佛過度;李成桂採取崇儒抑佛政策,導致佛教遭到致命打擊,甚至有時連出家都被視為非法,而且如無特許,僧侶不得入京,僧侶地位根本是社會底層。一直到倭寇入侵朝鮮時,妙香山普賢寺的方丈西山和尚組織三千名僧兵抵抗,得到朝廷褒獎,佛教才有喘息之機。進入朝鮮日據時期後,朝鮮總督府解除對佛教的種種禁制,佛教得以大力傳播,總督府允許僧侶肉食與結婚。目前韓國人口中有逾兩成的佛教徒,較基督徒[70],現在「曹溪宗」屬於禪門,是韓國25個佛教流派中最大、最權威的一支,各界均對其「敬而親之」。「曹溪宗」在韓極具影響力,被視為有左右韓國選舉的力量。總統候選人無論信佛與否,都一定會到「曹溪宗」的寺廟拜會,新任韓國總統就職後,也一定親自拜訪曹溪宗的寺廟。在北韓,由於官方提倡無神論的關係,佛教則遭到限制。

美國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006年9月14日指出佛教在美國近年快速發展,已有信徒150萬左右,是美國第四大宗教,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是後來改信佛教的。並指出「佛教最吸引西方人的地方之一在於,人們認為像達賴喇嘛一行禪師這樣的傑出佛教大師們在向社會貢獻智慧,而不是在要求別人信奉什麼。」[71]據 Association of Statisticians of American Religious Bodies 2010年的調查,大部分美國佛教徒住在東西兩岸,約75%的佛教徒住在人口超過一百萬的都會區,而加州聖荷西是佛教徒人口比例最高的都會區,占1.25%。不少佛教徒是猶太人。[72]

歐洲

歐洲的知識份子自1870年代以來對佛教感興趣,例如哲學家亞瑟·叔本華尼采以及神秘主義者如海倫娜·布拉瓦茨基都受到佛教影響。歐洲佛教聯盟是歐洲最大的佛教組織,根據其估計歐洲佛教徒約有1-4百萬。學術界的保守估計則是一百多萬。[73][74][75][76]

香港天壇大佛

宗派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是學術界對佛教的歷史分期,指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到佛教第一次分裂前的時期。

傳說佛陀般涅槃三個月後,五百位阿羅漢舉行第一次結集,由優波離誦出律藏,阿難誦出經藏,以口頭傳誦的方式流傳。主流的學術觀點認為論藏是在部派分裂後才逐步完善建立。不過佛陀的時代可能已經有作為阿毗達摩雛型的論母(mātŗkā)出現。

部派佛教

佛教教團經過二百年發展發生根本分裂,由於戒律、教義見解不同,造成上座部大眾部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代。之後又陸續分裂,最後形成20(或說18)個部派。

大乘佛教將興起之前的傳統佛教教義視為只求自身救度的小乘佛教。不過,沒有自稱為「小乘」的佛教教團,「小乘」是大乘佛教對於其他佛教宗派的教義加以優劣判定的稱呼,其所破斥的對象尤指毗婆沙師,亦即說一切有部[77]。(當時各佛教教派都有宗派教義優劣判定的用語,例如說一切有部分別說部是無知果、是黑暗果,南傳上座部的《島史》稱自己以外的部派是荊棘)

由於「小乘」一詞含有貶謫或宗派教義優劣判定的意義在,故學術界已漸漸不用此詞。[78]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佛教宗派,現今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區等地,還有一些古印度傳承殘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區(以及尼泊爾、印度米佐拉姆邦),與極度推崇菩薩乘教義的大乘佛教並列為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教派。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文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中國與東北亞的北傳佛教相對。現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銅鍱部大寺派(Mahāvihāra-nikāya),上座部佛教中的主要教義內容以及大多數成員的修行方向是解脫道,但上座部佛教中仍然有菩薩道的教義部份,參見南傳菩薩道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佛教宗派。初、中期的大乘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中國台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成為漢傳佛教。中、後期大乘佛教則傳入西藏、蒙古和俄羅斯部分地區,成為藏傳佛教,顯密並行。

大乘佛教的修行目標為成佛,因此在修行方法上強調修持菩薩乘,在教典上遵奉大乘佛教版本的大藏經內容,教理求自利利他,圓滿成佛,分為中觀學派唯識學派(或認為有如來藏學派)。其教義是以三皈五戒十善、四聖諦、十二因緣為基礎,進學六度波羅蜜,以致圓滿相關波羅蜜(以及綜合達到佛法所說的其他要件)而成佛。

中觀學派

唯識宗

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承傳彌勒菩薩所創唯識無境的宗師依次為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玄奘、窺基、慧沼、智周。祖庭為陝西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宗義

法相宗基本教義為「法相唯識所現」,基於此觀點而提出「三自性」。

法性宗

天台宗

華嚴宗

禪宗

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塔林
閩江金山寺約翰·湯姆森攝於1871年

傳說釋尊在靈山法會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陀心印傳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爾後才由摩訶迦葉尊者創立禪宗門派,直至第28代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方傳至中國。其祖庭位於湖北省黃梅縣五祖鎮五祖寺

宗義

南北朝時期,印度僧人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創立了中國的禪宗,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亦成為禪宗基本教義。禪宗認為解脫不在身外,也無須藉助經典的指導。解脫之道就在人的內心,只要能夠放下執著,放下自我,便是解脫

教典

禪宗會以《金剛經》、《六祖壇經》、《圓覺經》、《維摩詰經》作為依據。

修行方法

其修行方法主要為四禪八定,包括為

九次第定中的四禪四無色定(四禪八定),並不是佛教獨有,在古印度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滅盡定則佛教獨有,佛教認為九次第定皆是無欲界漏定,但滅盡定只有證阿那含阿羅漢的佛教聖者才能進入,而第四禪是修行智慧最適合的禪定。

《大般涅盤經》敍述佛陀在拘屍那伽羅娑羅雙樹間入滅前,先進入九次第定,最後才入滅。

分支

根據禪宗傳說,菩提達摩震旦(中國)的禪宗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涅槃後,有兩大弟子神秀惠能,兩位禪師各據一方,都被尊稱為六祖,分庭抗禮,有北秀南能之稱,這兩個傳承分別被稱為北宗禪南宗禪。經歷了一系列的辯論交鋒最終以惠能之徒神會滑台大會中辯論勝利為標誌性事件,以惠能為六祖的南宗後來居上,成為了中國禪宗的主流,「六祖」一詞才定於惠能一身。惠能不再將衣缽獨傳,讓各大弟子自由發揮,其宗派發展到五家七派的規模,蔚為大觀。五家七派,主要出於石頭洪州二宗。溈仰臨濟二宗出於洪州道一門下,曹洞雲門法眼皆出於石頭希遷門下:

唐朝以降,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非常興旺,禪宗思想本身也經歷了很大的發展,並對中國的文學、藝術、思想文化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傳入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漢字文化圈地區。

淨土宗

日本京都府宇治市平等院,日本淨土宗寺廟

廣義的淨土信仰主要包括西方淨土信仰、彌勒淨土信仰、不動淨土信仰、藥師淨土信仰等等,其共同點在於希望通過諸菩薩願力,從這個世界(濁土)死後可以進入諸佛菩薩所在的淨土。因此,淨土信仰是佛教中特殊提倡他力的信仰形態。在諸多淨土的信仰中,以西方淨土信仰在中國最為興盛,並發展為中國佛教八宗之一的「淨土宗」。淨土宗因提倡淨土法門而得名。淨土法門主要是對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信仰,其初祖被認為為東晉慧遠曇鸞,並經道綽善導等人發揮,進行理論上的論述,而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其祖庭則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神禾原的香積寺

淨土思想源頭雖在印度,而其成為宗派是在中國。其主要內容為依靠阿彌陀佛在修行時所發的四十八個大願,通過「念佛」而往生西方淨土,成為阿彌陀佛的眷屬。關於念佛,包括「觀想念佛」(念佛三昧)和「持名念佛」(即誦阿彌陀佛名號)二種,學界一般認為觀想念佛為早期淨土宗的修行方式,而持名念佛則流行於道綽之後。

淨土宗對日本佛教有重大的影響,不僅傳入了淨土宗,並衍生出了稱為淨土真宗的重要宗派。對日蓮宗真言宗等宗派的思想亦有影響。

宗義

淨土宗義可概括為:「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意即為「信」、「願」、「行」。相信有阿彌陀佛,並且相信他發了四十八大願,並經已圓滿,這是為信。然後依據《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生到西方淨土,這是為願。由於有臨終三隨,包括「隨重」、「隨習」及「隨念」,為了確保臨終得以往生,因此每天都會一心不亂稱阿彌陀佛的聖號,這是為「行」。

教典

淨土宗亦會專依淨土五經一論:《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往生論》作為教典。

修行方法

淨土宗依據《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可分為上、中、下生三輩,而各輩中又有上、中、下三品,因此可以稱為三輩九品。 而淨空法師亦提出,淨土宗修行需依淨業三福作為基礎,包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金剛乘佛教

現代學者認為大約在公元6、7世紀,密教興起。有人認為密教是大乘佛教吸收印度原始婆羅門教和性力派的一些思想理論和修行方法後產生的。[79]其教義與大小乘佛教同樣是建立在三法印之上,為了希望迅速成佛,所以在修習大小乘共同道,在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上以「持咒」、「觀想」等來修習止觀,從而迅速積累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

目前,漢傳佛教的密宗只保留在日本,本土已經失傳。藏傳佛教中密宗占主流。

注釋

  1. 大乘佛教以往長期稱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此名被認作一種蔑稱,現代通常以「上座部佛教」指稱,已較少使用小乘,唯有學術研究上,在文獻資料中對於前人在先前文獻中已經使用的含有小乘字詞的句子做直接引述時、以及某些人在不願更改其既有用詞習慣的俗稱中,有時仍見此種說法。

參考文獻

引用

  1. 人类简史. 
  2. Ghanshyam Shah. Class, caste and community of South Indian industrialists: An examination of the Horatio Alger Mode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 20, No. 3: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1985-01-19: 132–136 (英語). 
  3. Robin Rinehart. Contemporary Hinduism: Ritual, Culture, and Practice. ABC-CLIO. 2004: 448. 9781576079058 (英語). 
  4. 佛教起源尼泊尔,不是起源印度?. [2017-11-04]. 
  5. 上座部巴利經典-轉法輪經Dhamma cakkapavattana Sutta
  6. 《正信的佛教》,108自在語(第一集),聖嚴法師,P12-13
  7. 基本佛学第五课 四圣諦(一)苦諦. 中台世界. [2009-02-02]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8. 基本佛学第六课 四圣諦(二)集諦. 中台世界. [2009-02-02]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9. 9.0 9.1 基本佛学第七课四圣諦(三)灭諦、道諦. 中台世界. [2009-02-02]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10. 雜阿含經》(八五四):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苦陰滅。
  11. 11.0 11.1 雜阿含經》(四九):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答。所以者何?色是生滅法,受、想、行、識是生滅法。知色是生滅法者,名為知色;知受、想、行、識是生滅法者,名為知識。」
  12. 雜阿含經》(九):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13. 別譯雜阿含經》(一〇二):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離苦。」
  14. 雜阿含經》(九):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15. 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辟支菩薩(未來辟支佛)必須修習波羅蜜長達兩阿僧祇與十萬大劫。如果他們修習波羅蜜的時期少過兩個阿僧祇與十萬大劫,他們是不可能成為辟支佛的。
  16. 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在這部經的注釋中也有解釋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單只說到十波羅蜜中的布施波羅蜜,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兩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萬次,或一千萬次,或十億次,或一千億次,或十萬億次就可成佛的。同樣地,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兩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天,或十萬天,或十億天,或一個月,或兩個月,或十萬億個月,或一年,或兩年,或十萬億,或一個大劫,或兩個大劫,或十萬億個大劫,或一阿僧祇大劫,或兩阿僧祇大劫,或三阿僧祇大劫就可成佛。(其他的波羅蜜,即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與舍也是同樣的情形。)事實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祇與十萬大劫。只有在這麼久的時間裡,非常恭敬、熱誠、認真、透徹與毫無間斷地圓滿諸波羅蜜之後才能成佛。這就是為什麼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這部經的疏鈔也強調只有至少修習諸波羅蜜四阿僧祇與十萬大劫之後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他方法的。這是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
  17. 雜阿含經》(四九八):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8. 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然而,作為菩薩所修習的第四個波羅蜜的智慧,應該只是包括了道果智與一切知智之前的智慧。在此並沒有關係到菩薩在最後一世所證悟的智慧。在直到最後一世之前,菩薩所修的智慧波羅蜜只是到達觀智的行舍智的第一部份。後面部份的行舍智將會直接導向道智。所以在最後一世之前菩薩並不會嘗試去跨越第一部份,因為若他如此做,他就會證悟道果而成為聖者,以及證入涅槃。這樣他就不能成佛。因此我們應注意到菩薩所修的智慧波羅蜜只到行舍智的第一部份而已。
  19. 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講記》 :菩薩觀見三界內外一切法之生、滅,藉此修習毗婆舍那。所以佛陀說:菩薩觀五取蘊生滅,依序引發諸毗婆舍那智,接著,先以「預流道」,證知涅槃。其後,他以同樣的方式修習毗婆舍那,並藉由「一來道」證知涅槃。再者,他又繼續修習毗婆舍那,再依「不還道」證知涅槃。然後,他又繼續修毗婆舍那,以稱為「漏盡智」的「阿羅漢道」證知涅槃,成為具備「一切知智」的佛陀。
  20. 《俱舍論》:所言成劫、謂從風起、乃至地獄始有情生。謂此世間災所壞已;二十中劫,唯有虛空。過此長時,次應復有等住二十,成劫便至。一切有情業增上力,空中漸有微細風生;是器世間將成前相。風漸增盛,成立如前所說風輪水金輪等。然初成立大梵王宮,乃至夜摩宮。後起風輪等。是謂成立外器世間。初一有情,極光淨沒,生大梵處,為大梵王。後諸有情、亦從彼歿。有生梵輔,有生梵眾,有生他化自在天宮,漸漸下生、乃至人趣俱盧牛貨勝身贍部,後生餓鬼傍生地獄。法爾後壞,必最初成。若初一有情,生無間獄,二十中成劫,應知已滿。
  21. 《世紀經》(起世經異譯本):諸比丘,世間轉已,如是成時,諸眾生等,多得生於光音天上,是諸眾生,生彼天時,身心歡愉,喜悅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勝色,年壽長遠,安樂而往。諸比丘,爾時世間轉壞已成,空無有物,諸梵宮中,未有眾生。光音天上,福業盡者,乃復下生梵宮殿中,不從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訶波帝。爾時,復有諸餘眾生,福壽盡者,從光音天,捨身命已,安於此生,身形端正,喜悅住持,以為飲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騰空而行,身色最勝,即於其間,長久住持,彼諸眾生於是住時。無有男女。無有良賤。唯有此名。名曰眾生眾生也。
  22. 《世紀經》: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如是如是。復於後時,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漸如鑽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猶如上蜜。爾時眾生其中忽有性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試復嘗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時彼眾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齊一節,沾取地味,吮而嘗之,嘗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貪者,次以手抄,漸漸手掬,後遂多掬,恣意食之。時彼眾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時,復有無量其餘諸人,見彼眾生如是食噉,亦即相學,競取而食。」諸比丘,彼諸眾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漸漸澀惡,皮膚變厚,顏色暗濁,形貌致異,無復光明,亦更不能飛騰虛空,以地肥故,神通滅沒。
  23. 《增一阿含經》:彼時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慾,共相娛樂。
  24. 《巴利律藏·附隨·第三等起攝頌》 :「一切眾生之慈愍者,一切有情之最尊者,獅子之鴦耆羅娑釋迦牟尼,宣說三藏,有經、及大功德之律。」參見巴利原文
  25. 中部32經中部69經長部34經增支部3集141經增支部3集142經增支部3集143經增支部6集60經增支部10集98經
  26. 本生经第1卷. 燃燈世尊之後,經一阿僧祇劫,憍陳如佛出世。佛行三度弟子之集會。第一集會一兆人,第二集會百億人,第三集會九億人。爾時菩薩為轉輪王,名甚勝者。向佛及一兆比丘眾行大施食。佛向菩薩預言:「汝未來世,當得作佛。」彼聞佛說法,以國事託付大臣等而出家。彼學三藏,得八定及五神通,修禪不怠,生梵天界。

    此佛之後,有弗沙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會,第一集會六百萬,第二集五百萬,第三集三百二十萬比丘。爾時菩薩名已勝者王,棄大王國,於佛處出家。學三藏,為大眾說法,完成戒波羅蜜,佛亦與彼豫言。

    此佛之後,有迦葉佛之出世。佛亦有一次弟子之集會,集三萬之比丘。爾時青年菩薩名光護,通達三種吠陀奧義,善知地上與天界,為陶器師作瓶之友。彼與其友俱詣佛所,聞法話而出家,精進努力,修學三藏,遂行大小義務,為佛教添加光彩。佛亦授彼豫言。

    於第四七日間,天人等在菩提樹之西北方設「寶之家」,佛於此處結跏趺坐,詳察導人入涅槃及一切物根源之阿毘曇藏,經過七日。其後通阿毘曇諸人為兩種說明,即:「寶之家乃作寶之家,或謂佛會得七論之處為寶之家。」此二說明,於此處皆為相應,兩者均可採用。自此以來,其處被稱之為「寶家之祠」。
     
  27. Bhikkhu Karmananda Tanchangya. Controversies on the Origin of the Theravada Abhidhamma-pitaka. Buddhistdoor. 2013-04-19 [2018-11-07]. 轉載Bodhi Journal, Issue 6, December 2007
  28. Bhikkhu Sujato; Bhikkhu Brahmali.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Early Buddhist Texts. Journal of the Oxford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 (牛津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November 2013, 5 [2015-06-29]. 
  29. Lewis Lancaster. Buddhist Books and Texts: Canon and Canonization. Lindsay Jones; Mircea Eliade; Charles J Adams (編).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volume 2 2nd. Detroit, MI: Macmillan Reference. 2005: 1252. (英文)
  30. 《四分律》:過去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來諸佛亦當着如是衣,得成佛道。
  31. 《中部》41經沙拉經 他舍斷邪淫後,是離邪淫者:他不與那些[被母親守護、被父親守護、被兄弟守護、被姊妹守護、被親族守護、被氏族守護、被法守護、有夫、有懲罰保護、乃至被套過花環(訂婚)]的女子性交。
  32. James A. Benn; Lori Meeks; James Robson. Buddhist Monasticism in East Asia: Places of Practice. Routledge. 2009-09-10: 151–152. ISBN 978-1-134-00991-6. 
  33. 郭良鋆, 梵语佛教文学概述, 《南亞研究》1988年 第2期, [2019-02-12] 
  34. 李謀, 东南亚的佛教文学, 《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1999年 第3期, [2019-02-12] 
  35. 張先堂, 敦煌本唐朝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 《敦煌研究》 1996年4期, [2019-02-12] 
  36.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37. 周慶華, 佛教与文学的系谱, 里仁書局, [2019-02-19], ISBN 9578352425 
  38. 孫昌武, 佛教与中国文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2-19], ISBN 9787208069602 
  39. 譚桂林, “五四”后中国佛教 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 第4期, [2019-02-12] 
  40. 《佛學研究》文章〈佛滅系年的考察——回顧與展望〉 :即使如此重要,但佛滅系年的推定卻一直是學術界最為困擾的問題之一,較為保守的估計,也有數十種上下相差近千年的不同推算法。尤其是重要的是,起碼就筆者有限的知識範圍之內,華人世界的佛陀涅槃年代,尤其是大陸華語佛教研究界或許是受呂澂先生的研究影響,大致以公元480年左右的眾聖點記為核心。
  41. 41.0 41.1 The Global Religious Landscape. 皮尤研究中心. 2012-12-18 [2014-08-25]. 
  42. Status of Global Mission, 2014, in the Context of AD 1800-2025 . 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
  43. 2014全球差传数据 (PDF). [2014-08-25]. 
  44. 皮尤调查:世界人口32%是基督徒 约1/3称无信仰. [2014-08-25]. 
  45. 美国调查指全球人口逾八成有宗教信仰. [2014-08-25]. 
  46. 佛教人口分布. [2014-08-25]. 
  47. 47.0 47.1 全球宗教人口58亿 佛教徒占5亿. [2014-08-25]. 
  48. 天主教徒分布图 (PDF). [2014-08-25]. 
  49. The world's living religions page 335
  50. An introduction to Hinduism page 76
  51. Sources of Japanese Tradition: From earliest times through the sixteenth century page 101
  52. Sangharakshita. Ambedkar and Buddhism.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 2006: 164. ISBN 978-81-208-3023-3. 
  53. Moudgil, Manu. Dalits Are Still Converting to Buddhism, but at a Dwindling Rate. TheQuint. 2017年6月17日. 
  54. Dalits who converted to Buddhism better off in literacy and well-being: Survey. 2017年7月2日. 
  55. Buddhist Religion in India - Statewise Census 2011. www.census2011.co.in. 
  56. 魏書·釋老志》:「漢武帝遣霍去病討匈奴,獲休屠王金人,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張騫使大夏,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國聞之,未信了也。後明帝夜夢金人,項有白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等使天竺,寫浮屠遺範,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中國有沙門跪拜之法自此。」
    東晉袁宏撰集《後漢紀·孝明皇帝紀·下》:「初,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日月光,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長大。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遣使天竺而問其道術,遂於中國而圖其形象焉。有經數千萬言,以虛無為宗,苞羅精粗,無所不統,善為宏闊勝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內,而所明在視聽之外,世俗之人,以為虛誕,然歸於玄微深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人觀死生報應之際,莫不矍然自失!」
    南朝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也引袁宏語:「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國有佛道焉。佛者,漢言覺也,將以覺悟腢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專務清靜。其精者為沙門。沙門,漢言息也,蓋息意去欲而歸於無為。又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善惡皆有報應,故貴行善修道,以煉精神,以至無生而得為佛也。佛長丈六尺,黃金色,項中佩日月光,變化無方,無所不入,而大濟腢生。初,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日月光,以問腢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遣使天竺,問其道術而圖其形像焉。」
  57. 鏈接至維基文庫 《隋书/志/卷三十五志第三十/经籍四集道经佛经/佛经》. 維基文庫 (中文). 
  58. 58.0 58.1 魏書·釋老志》:「世祖初繼位,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及得寇謙之道,帝以清淨無為,有仙化之證,遂信行其術。時司徒崔浩,博學多聞,帝每訪以大事。浩奉謙之道,尤不信佛,與帝言,數加非毀,常謂虛誕,為世費害,帝以其辯博,頗信之。」
  59. 《魏書·世祖紀下》:「會蓋反杏城,關中騷動,帝乃西伐,至於長安。先是長安沙門種麥於寺內,御騶牧馬於麥中,帝入觀馬。沙門飲從官酒,從官入其便室,見大有弓矢矛盾。出以奏聞。帝怒曰:『此非沙門所用,當與蓋吳通謀,規害人耳!』命有司徒案誅一寺,閱其財產,大得釀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蓋以萬計。又為屈室,與貴室女私行淫亂。帝既忿沙門非法,浩時從行,因進其說。詔誅長安沙門,焚破佛像。」
  60. 《滅佛法詔》:「有司宣告征鎮諸軍、刺史,諸有佛圖形象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
  61. 梁高僧傳·卷十》:「以偽太平七年遂毀滅佛法,分遣軍兵燒掠寺舍,統內僧尼悉令罷道,其有竄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則必梟斬,一境之內無復沙門。」
  62. 《魏書》:「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毀;沙門無少長,悉坑之!」
  63. 《斷酒肉文》 二十三日。會其後諸僧尼或猶云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其月二十九日。又敕請義學僧一百四十一人義學尼五十七人。於華林華光殿使莊嚴寺法超。奉誠寺僧辯。光宅寺寶度等三律師。昇高座御席地施座。餘僧尼亦爾。
    制旨問法超等三律師曰。古人云。止沸莫若去薪。息過莫若無言。弟子無言乃復甚易。但欲成人之美使佛種相續與諸僧尼共弘法教。兼即事中亦不得默已。故今集會於大眾前。求律中意。聞諸。
    僧道律中無有斷肉法又無懺悔食肉法
  64. 大般涅槃經》: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佛贊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
    「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65. 聖嚴法師《律制生活》佛教的飲食規制:制斷肉食,皆出大乘經律,小乘國家未能見到大乘經律,故未斷除肉食,也是很難怪的,我們不必攻擊他們。即在我們中國的佛教從東漢開始直到梁武帝時所有的僧侶弟子均未斷除肉食,到了梁武帝舍道信佛,聽了《涅槃經》以後,便極力主張素食,從他本人開始,並勸一切僧俗佛子,皆斷肉食,他以朝廷的力量,來影響社會,所收的效果,自然很大。從此之後,中國佛教的素食主義,也就形成風尚了。
  66. 張起鈞吳怡. 《中国哲学史话》. : 頁三一〇. 
  67. 韩愈论佛骨表的缘起及其内容分析. [2012-10-13]. 
  68. 68.0 68.1 趙軼峰. 明朝宗教政策合论. 《古代文明》. 2007年, (第2期) [2014-09-01]. 簡明摘要. 
  69. 參見《中國哲學史》,胡適著,吉林出版社,2017
  70. 6 facts about South Korea’s growing Christian population. 皮尤研究中心. 2014-08-12 [2017-04-28]. (英文)
  71. Jane Lampman. American Buddhism on the rise.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2006年9月14日 [2014-03-13]. (英文)
  72. Jahnabi Barooah. Most And Least Buddhist Cities In America (PHOTOS). 《赫芬頓郵報》. 2012-11-10 [2014-03-13]. (英文)
  73. 欧洲佛教联盟. [2019-02-19]. 
  74. Buddhism in Europe. 歐洲佛教聯盟. [2017-04-28]. (英文)
  75. J. Gordon Melton; Martin Baumann. Religions of the World: A Comprehensive Encyclopedia of Beliefs and Practices 2nd. ABC-CLIO. 2010-09-21: 1017. ISBN 978-1-59884-204-3. 
  76. The Future of World Religions: Population Growth Projections, 2010-2050 - Buddhists. 皮尤研究中心. 2015-04-02 [2017-04-28]. (英文)
  77. 莊崑木譯,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第3章〈初期的大乘佛教〉:「大乘」是Mahayana(摩訶衍)的譯語,意為「大的交通工具(車)」;「小乘」是Hinayana的譯語,意為「小的交通工具」,而且Hina原意為「被丟棄的」,也有「卑下」、「劣等」的意思,所以Hinayana(小乘)是一種輕視的稱呼,大乘教徒輕視部派佛教,所以才會這樣稱呼他們。換句話說,不可能有教團自稱「小乘」。大乘教徒所稱的「小乘」,不知道是指整個部派佛教?還是指其中一部分?從《大智度論》等看來,其中所破斥的似乎專指毗婆沙師,亦即說一切有部。事實上,有部似乎真的被視為是小乘的代表,這件事也可以從大乘經典中廣為確定,但是不知道大眾部和上座部是否也被包括在「小乘」的范疇內?」
  78. 參見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等書
  79. 印順法師在《妙雲集》中評論「密教具有印度教性力派教義。」

來源

  •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ISBN 978-7-208-14744-7
  •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ISBN 978-957-8352-12-4
  • 鎌田茂雄. 《中国佛教通史》. 關世謙 譯. 台北: 佛光出版社. 1986. 
  • 印順,《印度之佛教
  •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
  • 周叔迦. 《印度佛教史》. 中華書局. 2004-11-01. ISBN 7101005446. 
  • 任傑《略講觀修三寶功德及其意義》
  • 趙樸初. 《佛教常识答问》. 北京出版社. ISBN 7-200-04718-X. 
  • 野上俊靜《中國佛教史概說》ISBN 978-957-05-0812-3
  •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ISBN 978-986-7892-66-9
  •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ISBN 978-957-598-209-6
  • 聖嚴法師《菩薩戒指要》ISBN 978-957-8473-09-6
  • 賴永海教授主編的《中國佛教通史》(2010年出版)
  • 季羨林教授主編的《中華佛教史》(2013年出版)
  • 魏道儒教授主編的《世界佛教通史》(2015年出版)

延伸閱讀

中文書籍

  • 方立天. 《中国佛教简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ISBN 9787801232281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 賴永海.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32528707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 任繼愈. 《中国佛教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 7500401787. 
  • 《佛教入門》-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正信的佛教》-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學佛群疑》-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學佛知津》-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聖者的故事》-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念佛生淨土》-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神通與人通-宗教人生》-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制律生活》-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佛法綱要: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講記》-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菩薩行願:觀音、地藏、普賢菩薩法門講記》-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三十七道品講記》-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佛陀遺教: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講記》-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探索識界:八識規矩頌講記》-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聖嚴法師著法鼓文化出版
  •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注》-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外文書籍

  • Bechert, Heinz & Richard Gombrich (ed.) (1984). The World of Buddhism, Thames & Hudson.
  • Cousins, L. S. The Dating of the Historical Buddha: A Review Articl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96,. Series 3 (6.1): 57–63 [2007-07-11]. ; reprinted in Williams, Buddhism, volume I; NB in the online transcript a little text has been accidentally omitted: in section 4, between "... none of the other contributions in this section envisage a date before 420 B.C." and "to 350 B.C." insert "Akira Hirakawa defends the short chronology and Heinz Bechert himself sets a range from 400 B.C."
  • Davidson, Ronald M. Indian Esoteric Buddhism: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antric Movemen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231126190. 
  • de Give, Bernard. Les rapports de l'Inde et de l'Occident des origines au règne d'Asoka. Les Indes savants. 2006. ISBN 2846540365 (法語). 
  • Gethin, Rupert. Foundations of Buddh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19-289223-2. 
  • Harvey, Peter.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Teachings, History and Practi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978-0-521-31333-9 (英語). 
  • Lamotte, Étienne (trans. from French). Teaching of Vimalakirti. 由Sara Boin翻譯. London: Pali Text Society. 1976: XCIII. ISBN 0710085400. 
  • Skilton, Andrew. A Concise History of Buddhism. Windhorse Publications. 1997. ISBN 0904766926. 
  • Williams, Paul. Mahaya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London: Routledge. 1989. 
  • Williams, Paul (ed.) (2005). Buddh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Religious Studies, 8 volumes, Routledge, London & New York.
  • Armstrong, Karen. Buddha. Penguin Books. 2001: 187. ISBN 0-14-303436-7 (英語). 
  • Buswell, Robert E. (ed.).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MacMillan Reference Books. 2003. ISBN 978-0028657189 (英語). 
  • Coogan, Michael D. (ed.).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World Relig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1-84483-125-8 (英語). 
  • Donath, Dorothy C. Buddhism for the West: Theravāda, Mahāyāna and Vajrayāna;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Buddhist history, philosophy, and teachings from the time of the Buddha to the present day. Julian Press. 1971. ISBN 978-0-07-017533-4 (英語). 
  • Gunaratana, Bhante Henepola.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 Wisdom Publications. 2002. ISBN 978-0-86171-321-9 (英語).  Also available on this websites: saigon.com urbandharma.org vipassana.com
  • Juergensmeyer, Mark. The Oxford Handbook of Global Religions. Oxford Handbooks in Religion and The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5137989 (英語). 
  • Lowenstein, Tom. The Vision of the Buddha. Duncan Baird Publishers. 1996. ISBN 978-1-903296-91-2 (英語). 
  • Kohn, Michael H. (trans.). The Shambhala Dictionary of Buddhism and Zen. Shambhala. 1991. ISBN 978-0-87773-520-5 (英語). 
  • Morgan, Kenneth W. (ed), The Path of the Buddha: Buddhism Interpreted by Buddhists, Ronald Press, New York, 1956; reprinted by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distributed by Wisdom Books
  • Nattier, Jan. A Few Good Men: The Bodhisattva Path according to The Inquiry of Ugra (Ugrapariprcch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ISBN 978-0-8248-2607-9 (英語). 
  • Robinson, Richard H., and Johnson, Willard L. The Buddhist Religion: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Wadsworth Publishing. 1982. ISBN 978-0-534-01027-0. 
  • Sinha, H.P. Bhāratīya Darshan kī rūprekhā (Features of Indian Philosophy). Motilal Banarasidas Publ. 1993. ISBN 978-81-208-2144-6. 
  • Smith, Huston; Phillip Novak. Buddhism: A Concise Introduction. HarperSanFrancisco. 2003. ISBN 978-0060730673. 
  • Thanissaro Bhikkhu. Refu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uddha, Dhamma, & Sangha 3rd ed., rev. 2001 [2008-11-14]. 
  • Thich Nhat Hanh. 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Broadway Books. 1974. ISBN 0-7679-0369-2. 
  • Thurman, Robert A. F.(translator). Holy Teaching of Vimalakirti: Mahayana Scriptur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6. ISBN 978-0-271-00601-7. 
  • Walpola Rahula. What the Buddha Taught. Grove Press. 1974. ISBN 0-8021-3031-3. 
  • White, Kenneth. The Role of Bodhicitta in Buddhist Enlightenment Including a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of Bodhicitta-sastra, Benkemmitsu-nikyoron, and Sammaya-kaijo. The Edwin Mellen Press. 2005. ISBN 0-7734-5985-5. 
  • Yamamoto, Kosho (translation), revised and edited by Dr. Tony Page. The Mahayana Mahaparinirvana Sutra. (Nirvana Publications 1999-2000). 
  • Yin Shun, Yeung H. Wing (translator). The Way to Buddhahood: Instructions from a Modern Chinese Master. Wisdom Publications. 1998.  ISBN 978-0-86171-133-8.
  • Indian Books Centre. Bibliotheca Indo Buddhica Series, Delhi. 
  • Ranjini. Jewels of the Doctrine. Buddhist Stories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