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蜜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佛教
波罗蜜(度)
 
南传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
布施
持戒
出离
忍辱
真实
决意
精进
智慧
   
北传六波罗蜜
六度/十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方便
 
 


波罗蜜巴利语梵语:पारमि,Pāramī),或作波罗蜜多梵语पारमिताPāramitā标准藏语ཕ་རོལ་ཏུ་ཕྱིན་པ་罗马化:pha rol tu phyin pa),意译到彼岸事究竟度无极,简称为,佛教术语。指以大悲心与行善的方便善巧智作为基础的圣洁素质[1],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成就无上究竟菩提的根本资粮(sambhāra)。

字源

由“Pāramā”和后缀“ī”所组成,“Pāramā”意为“至上的”,在这里特指菩萨,在此波罗蜜解释为“菩萨的责任”或“菩萨的财富”[来源请求]。“波罗蜜多”的后缀“多”(-tā),通常添加在抽象名词之后,表示具备这样的性质、状态[2]。例如“”梵语为dharma,“法性”梵语为dharmata。

从梵语字典里面的梵英翻译来看,“波罗蜜”翻译有两种:

  1. “transcendental virtue”,意思是“超然的美德”。
  2. “coming or leading to the opposite shore”,意思是“来到或通往彼岸”。

古汉语早期译“波罗蜜”为“度”,以为词根是“pāram”(对岸,彼处),故解读为渡到彼岸[3],“到彼岸”意谓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因佛法横越烦恼大海而渡到涅槃解脱的彼岸[4][5][6][7]藏语的波罗蜜多(pha rol tu phyin pa)亦作“到彼岸”解,拆为“pha rol tu”表示“彼岸”(pāram),以及“phyin pa”表示“到达”(ītā)[8]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体系中,波罗蜜有十种,出自《小部·本生》、《小部·譬喻》、《佛种姓》、《行藏》及其注释书。巴利本生的经传注释[9]记载释迦牟尼佛前世善慧被燃灯佛授记未来成佛时,思惟这十种波罗蜜[10]。《解脱道论》也记载这十种波罗蜜[11]

明昆长老所编著的《南传菩萨道》(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又译《大佛史》)将十波罗蜜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的共学道品,而非菩萨特德[1][12]

十波罗蜜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和注释中载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称为“大菩提乘”(Mahābodhiyāna),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实践者。要成为菩萨bodhisatta)必须发“至上愿”(abhinīhāra),并得到佛陀的亲自授记。在得到佛陀授记之后,菩萨至少必须用四阿僧祇及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十种波罗蜜[13]。这十种波罗蜜分别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出离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忍耐波罗蜜、真实波罗蜜、决意波罗蜜、波罗蜜、波罗蜜。当菩萨修习诸波罗蜜达到圆满时,就能证悟等正觉,成为一切知佛陀[14]

六波罗蜜

上座部佛教十波罗蜜可以再缩小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与智慧[15]

北传佛教

部派佛教时期,说一切有部毘婆沙师(迦湿弥罗)立四波罗蜜:布施(dāna)、持戒(sīla)、精进(viriya)、智慧(prajñā;即般若),以此统摄异说,将外国师别立的忍辱(kshanti)摄于戒,禅定(dhyāna)、多闻摄于慧,戒、慧满即名彼满[16]

增壹阿含·序品》,说出世部所诵《大事·多佛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乃至于《佛本行集经》、《修行本起经》、《六度集经》等,皆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波罗蜜,而为大乘佛教所采用[17]

六波罗蜜

又名六度无极: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梨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其中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故又称诸佛之母。

法华经》、《般若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等诸多大乘经论皆取此说[18]。宝行王正论说,布施持戒为利他,忍辱精进为自利,禅定智慧为解脱,略摄大乘义[19]。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无漏学所含摄,又统摄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俱称为六度万行。

十波罗蜜

大乘佛教又说有十波罗蜜(十度),为六波罗蜜上再设方便(upāya;沤波耶)、(pranidhāna;钵罗尼陀那),(bala;波罗)、(jñāna;若那)[20]

解深密经》载,六波罗蜜之外另施设四波罗蜜之原因,谓方便波罗蜜为施、戒、忍三波罗蜜之助伴;愿波罗蜜为精进波罗蜜之助伴;力波罗蜜为禅波罗蜜之助伴;智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之助伴[21]

欲证佛菩提道必修十波罗蜜直至圆满,方有资粮能圆成佛道。在成唯识论称为十胜行,即菩萨十地时所修行的道法,“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方能证得“究竟转依”。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1.0 1.1 The Ven. Mingun Sayadaw (编). 南传菩萨道. 
  2. Har Dayal. 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terature. 1999. 
  3. 《大乘义章》卷12“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名亦名到彼岸” (CBETA, T44, no. 1851, p. 705, b12-13)《大乘义章》卷12:“度,到彼岸者;波罗者“岸”,蜜者是“到”” (CBETA, T44, no. 1851, p. 705, b20)
  4. 龙树的《大智度论》卷12〈1 序品〉便说明:“彼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5. 大智度论》(卷十二):“波罗,秦言彼岸。蜜,秦言到。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复次,于事成办,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
  6. 俱舍论》(十八卷):“我释迦菩萨、于何位中,何波罗蜜多、修习圆满?颂曰:但由悲普施,被折身无忿,赞叹底沙佛,次无上菩提,六波罗蜜多、于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论曰:若时、菩萨普于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舍、但由悲心;非自希求胜生差别。齐此、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被析身支,虽未离欲贪;而心无少忿。齐此、戒忍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勇猛精进,因行遇见底沙如来、坐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专诚瞻仰,忘下一足,经七昼夜,无怠净心。以妙伽他、赞彼佛曰: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如是赞已;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处金刚座,将登无上正等菩提,次无上觉前,住金刚喻定。齐此、定慧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能到自所往圆德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罗蜜多。”
  7.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
  8. 渡边 章悟. 般若波罗蜜多(prajñapāramitā)の解釈. 东洋学论丛. 1997. 
  9. 邓殿臣. 《南传大藏经·佛本生》初探. 巴利本生皆为偈颂,都是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仅读“巴利本生”,无法理解往生发生的故事。要了解故事的原委始末,必须阅读以“巴利本生”为纲所叙述的“经传”(Aththakatha)。“巴利本生”的这种“经传”我们称之为“本生经传"(Jatakaththakatha)……这部“本生经传”便是人们常说的“本生故事”。 
  10. 《本生经》第1卷:大地震动,喜乐城住民等,不能起立,如世间末日之风,吹倒大沙罗树,人人气绝闷倒。磁瓶或其他陶工所器物,转碾相击粉碎。群众战恐,往燃灯世尊之处曰:“此龙之卷起耶?或此是鬼怪、天人、夜叉何者而起耶?非予等所知,然群众皆起烦恼。此为世界之祸或福耶?请佛详细示知。”燃灯佛曰:“汝等勿恐怖,此非降临灾祸之因,今日予曾预言:‘善慧贤者,于未来世,成瞿昙佛。’彼今思惟十波罗蜜。依其法之威力,使一万世界全体震动。”
  11. 解脱道论:“观凡夫根念根所,初慈哀世间。我已得脱,当令彼脱。我已得调,当令彼调。我已得安,当令彼安。我已入涅槃,当令彼入涅槃。施、戒、出、忍、谛、受持、慈、舍、精进、智慧,皆令满足。”
  12. 释性广. 人间佛教之禅观所缘(上)──依菩萨净行入甚深法界. 弘誓月刊. 
  13. 波罗蜜,巴利语parami,是以大悲心与行善的方便善巧智为基础的圣洁素质,例如布施、持戒等;而且这些素质必须不受渴爱、我慢与邪见所污染。
  14. 林崇安. 南北传的菩萨道 (PDF): 3–5. 
  15. 明昆尊者《南传菩萨道》:十波罗蜜可以再缩小为六波罗蜜,把性质有关联的组成一个。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与智慧。
  16. 大毘婆沙论》:“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外国师说:有六波罗蜜多,谓于前四加忍、静虑。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后二波罗蜜多即前四所摄,谓忍摄在戒中,静虑摄在般若,戒、慧满时即名彼满故。复有别说:六波罗蜜多,谓于前四加闻及忍。……此二亦在前四中摄,忍如前说,闻摄在慧。虽诸功德皆可名为波罗蜜多,而依显了增上义说,故唯有四。”
  17. 印顺.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三项 菩萨行──波罗蜜多. 
  18. 《瑜伽师地论》卷39:“复次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蜜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慧波罗蜜多。”(CBETA, T30, no. 1579, p. 505, a23-26)
  19. 《宝行王正论》:“由施戒利他 忍进为自利 定慧脱自他 略摄大乘义 略说佛正教 谓解脱自他 此六度为藏 何人能拨此”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5:“是菩萨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及十地行。何以故。是菩萨。于念念中。大悲为首。修习佛法。一切回向大智慧故。十波罗蜜者。菩萨以求佛道所修善根。与一切众生。是檀波罗蜜。能灭一切烦恼热。是尸波罗蜜。慈悲为首。于一切众生。心无所伤。是羼提波罗蜜。求善根无厌足。是毘梨耶波罗蜜。修道心不散。常向一切智。是禅波罗蜜。忍诸法不生门。是般若波罗蜜能起无量智门。是方便波罗蜜。求转胜智慧。是愿波罗蜜。诸魔外道不能沮坏。是力波罗蜜。于一切法相如实说。是智波罗蜜。如是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是菩萨具足十波罗蜜时。”(CBETA, T09, no. 278, p. 561, b23-c7)
    • 金光明最胜王经》:“善男子。譬如宝须弥山王饶益一切。此菩提心利众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罗蜜因。善男子。譬如大地持众物故。是名第二持戒波罗蜜因。譬如师子有大威力。独步无畏离惊恐故。是名第三忍辱波罗蜜因。譬如风轮那罗延力。勇壮速疾心不退故。是名第四勤策波罗蜜因。譬如七宝楼观有四阶道。清凉之风来吹四门受安隐乐。静虑法藏求满足故。是名第五静虑波罗蜜因。譬如日轮光耀炽盛。此心速能破灭生死无明暗故。是名第六智慧波罗蜜因。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愿满足。此心能度生死险道。获功德宝故。是名第七方便胜智波罗蜜因。譬如净月圆满无翳。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清净具足故。是名第八愿波罗蜜因。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臣随意自在。此心善能庄严净佛国土。无量功德广利群生故。是名第九力波罗蜜因。譬如虚空及转轮圣王。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无有障碍。于一切处皆得自在至灌顶位故。是名第十智波罗蜜因。”
    • 央掘魔罗经》卷3:“佛告央掘魔罗。我于无量百千亿劫。具足修行十波罗蜜摄取众生。无量众生未发菩提心者开化令发。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具足修行无量波罗蜜诸善根故。生不生身。”(CBETA, T02, no. 120, p. 533, b12-16)
    • 不增不减经》卷1:“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CBETA, T16, no. 668, p. 467, b9-10)
    • 《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1:“如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亦不可思议;三业清净,般若波罗蜜亦清净。如是般若波罗蜜,其义无边。” (CBETA, T08, no. 249, p. 846, c17-20)
  20. 十波罗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