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禅定(梵语:Dhyāna-samādhi)或(英语:Zen,来自日语“褝”;亦依汉语译为Chan,特指中国禅),汉传佛教术语,利用梵汉合体而创造出的名词,又叫正定止观,是佛教的最高功德。[1]修行禅定的行为,则常简称为修禅禅修

禅定是由梵文禅那梵语Dhyāna巴利语Jhāna[2])的简称“”,与三昧梵文समाधि samādhi)的汉译“定”组合而成,用来指称进入禅那三昧的修习方法。在印度期佛教传统中,禅那与三昧各有其定义,不会被混淆。但是汉传佛教较为重视两者的融通,很少会特别去分别两者,因而创造出这个独特的名词。

禅宗将禅视为修悟佛性的方法,亦作奢摩他定观慧的通称。[3]

辨义

梵文中有7个名词皆被汉译为“定”,他们之间有细微的不同,但汉传佛教传统中较不重视。这七个名词分别为三摩地(samadhia)、三摩钵底(Samapati)、三摩呬多(Samahita)、驮那演那(Dhyāna,又译为禅那)、奢摩他(Samatha)、现法安乐(Dadharma-sukhavihra)、质多医迦阿羯罗多(Citta-eka-agrat,心一境性)等。

印度佛教认为,只要心不散乱,制心一处,都可以称为三昧定。在一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别重视智慧与定力同等重要的色界四种禅定境界,又称禅那

修行

人要透过佛教行法、修行、读经,了解现象世界是众生一念无明爱染心五毒所造,慢慢修行才能走向觉悟,详见龙树菩萨大智度论里头有写佛教修行方式。

楞严经》中提到在修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奇境,或许是随禅定功夫(定功)深入而渐得的神通

三昧

  • 三昧(samadhi),梵文称三摩地,意为等持,只要心不散乱,专注于所缘境,皆可称为三摩地[4]
  • 三摩钵底(Samapati),意为等至,指心至平和之境,范围较三摩地为广,包含一切有心定、无心定、甚至片刻的定心。三摩半那(samapduua)则指已入定中[5]
  • 三摩呬多(Samahita),意为等引,指摄心至于安定平和之境[6]
  • 心一境性(citta-eka-agrat)。[7][8]

禅那

  • 禅那(Dhyāna),与三昧(samadhia,又译为定)基本上可视为同义词。两者的分别在于,禅那的范围窄而定的范围宽。禅那专指色界以上的四种禅境界,而欲界诸定因智慧狭小,不能称为禅[9]。因为佛陀与其弟子多以第四禅定力证入涅盘,所以第四禅又称根本定(dhyana-maula)。
  • 奢摩他(samatha,又译为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意思是止、寂静、能灭等。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所以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
  • 以四禅为基础,远离妄想,身心寂灭,安住在现前的法乐之中,就是现法安乐〈dadharma-sukhavihra〉,或称现法乐住(drsta-dharma-sukha-vihara)。

禅定的层次

  • 欲界禅定
    • 粗心住
    • 细心住
    • 欲界定
    • 未到地定
  • 色界禅定
    • 初禅(离生喜乐)
    • 二禅(定生喜乐)
    • 三禅(离喜妙乐)
    • 四禅(舍念清净)
  • 无色界禅定
    • 空无边处定
    • 识无边处定
    • 无所有处定
    • 非想非非想处定
  • 灭尽定(想、知灭尽)

禅定的种类

法华玄义卷四上记载禅可以分为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禅。

  • 世间禅:凡夫禅、外道禅。
    • 根本味禅:十二门禅,合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为十二门禅。
    • 根本净禅:此分三品:六妙法门、十六特胜、通明禅。
  • 出世间禅:小乘禅、大乘禅、金刚乘禅、最上乘禅(祖师禅)(如来清净禅)、如来禅。
    • 观禅:有五停心观、九想观(不净观)、四念处、八背舍、十遍处等观修的禅法。
    • 炼禅:依“九次第定”的顺序练习,由入初禅开始,次第入二、三、四禅、四无色定,乃至灭尽定。
    • 薰禅:即“狮子奋迅三昧”。从初禅至灭尽定后,再从最后起,回入四空、四禅、初禅,犹如狮子不但能奋迅而去,也能奋迅而归,进退自在。
    • 修禅:即“超越三昧”。从初禅至灭尽定,由灭尽定还入初禅,再入灭尽定,再还入二禅、三禅等等。入这一三昧,定力、观力更为明利,能随意超越远近,出入自在。
  • 出世间上上禅:即九种大禅。
    • 一切禅:能得自化化他一切之功德,故名为一切。
    • 自性禅:所修之禅,观心之实相,于外不求,故名为自性。
    • 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故名为难。
    • 一切门禅:一切之禅定,皆由此门出,故名为一切门。
    • 善人禅:大善根之众生所共修,故名为善人。
    • 一切行禅:大乘一切之行法无不含摄,故名为一切行。
    • 除烦恼禅:除灭众生之苦恼,故名为除烦。
    • 此世他世乐禅:能使众生悉得二世之乐,故名为此世他世乐禅。
    • 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之净报,故名为清净,但清净之相亦不可得,故重曰净,称为清净净禅。

禅定的姿势

参见:跏趺坐

禅定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姿势与结手印来修练,佛教将其分成行、住、坐、卧四者,其中又以坐禅为传统并最为流行。

  • 行姿
  • 住姿
  • 坐姿
    • 单跏趺坐:俗称单盘。
    • 双跏趺坐:最常见的禅坐姿势,俗称双盘、莲花坐。
      • 如意坐:左脚在上,俗称方便坐。
      • 金刚坐:右脚在上,俗称吉祥坐。
    • 散盘:
      • 至善坐
      • 缅甸坐
  • 卧姿
    • 狮子卧
  • 手印
    • 金刚莲花印
    • 禅定印
    • 大圆满印
    • 一心大法印
    • 达摩闭关印

汉传发展

中国禅宗所说禅的意义就是在心得决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定。

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之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于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任,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于中道。

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禅定与禅宗

一般调养身心为主的数息禅坐、安般禅定并不等于禅宗,因为禅宗虽然也鼓励参禅、或修打坐禅定,以先期调适身心,但是更重视般若智慧的开悟,并且明白的说世间禅定并不能让人解脱生死的烦恼。佛教将禅定分成世间定出世间定二者。世间定,亦即四禅八定,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众生都可能达到的境界。已能进入四禅八定的众生,经由修学可能会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暂时止息身处五浊恶世欲界的种种身心痛苦。但是一旦定力散失,离开定境,很快又回到世间烦恼中。

因此佛教并不专注于世间禅定的修练,而是将世间禅定当成追求解脱的辅助方法之一,最终目的在于追求能究竟解脱一切世间烦恼的出世间定:“解脱无明与无始无明烦恼”。

六祖大师指导别人时曾说:“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禅宗目的不是禅定。 如枯木一般的枯心静坐乃至灭尽定,禅宗都不给予肯定。古训“死水不养蛟龙”者是。

相关条目

注释

  1. Henri Arvon著,张以群译:《佛教》(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页37。
  2. jhāna-巴利语词典[永久失效链接]
  3. 禅源诸诠集都序:“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慮,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
  4. 大智度论》说:“一切禅定摄心,皆言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5. 《一切经音义》:“欲入定时名三摩钵底,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
  6. 《瑜伽师地论》:“若有获得九相住心中第九相住心,谓三摩呬多。”
  7. 《俱舍论颂疏》:“心一境性,名之为定。”“问:何等名心一境性;答:谓能令心专注一所缘。”
  8. 清净道论》:“善心一境性〈citta-eka-agrat〉为定……以等持(Samatha)之义为定。为什么名为等持呢?即对一所缘而平等的平正的保持与安置其心与心所;是以那法的威力而使心及心所平等与不散乱不杂乱的住于一所缘中,便是等持……这里的定是以不散乱为(特)相,以消灭散乱为味(作用),以不散动为现起(现状)……故知乐为定的足处(近因)。”
  9. 大智度论》卷28:“四禅亦名禅,亦名定,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