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判教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汉传佛教判教思想中,天台宗的判教体系最具有影响力。最早由智𫖮提出,分为五时教、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三部分,合称五时八教[1]

概论

参见:判教

教判,即教相判释,亦称教相、判教、教摄、判教理论,即判别解释佛陀一生言行教法的相状差别之理论。

大乘佛教诸多教典传至中国后,佛教僧众就其具体教说的形式、方法、内容、意义等,进行分类而判别教说的体系,以明佛陀言行真意。此传统认为佛陀言行因缘和合因时而生、应对象根机、翻译等问题而异,义理互有出入,于是教相判释因此产生。

隋朝智者大师创建天台宗,贡献了新的判教理论,提出分为五时教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三部分,合称五时八教,此后此判教法为中国最通行之判教。

分类

五时

智𫖮在《法华玄义》提出五时教的理论。他认为佛陀顺应众生不同的根机和时机,所说法的侧重点不同,分为五个阶段,名为“五时”[2][3]

  • 华(花)严时。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所说,佛于初成道三七日间说《华严经》,以自证之法试机的时期,属大乘。代表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之名来自《华严经》,义为“以华(花)庄严装饰佛陀”,“华”为花的古字,故读音、意义都同“花”。
  • 阿含时(鹿苑时)。佛为“小乘”所说,时间在华严时之后说阿含经。代表为《杂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壹阿含经》。“阿含”(āgama)之名来自四部《阿含经》,义为来去、流传;于鹿野苑转四谛法轮,故称鹿苑时。
  • 方等时。阿含时之后,主要内容为回小向大,时常贬“小”,赞大,以化导众生趋向大乘。代表为《维摩诘所说经》、《思益经》、《楞伽经》等。“方等”之名来自《方等经》,部派佛教时可以此指称大乘佛法。
  • 般若时。宣说般若空义,淘汰大小别见之情执,属大乘。代表为《大般若经》。“般若”之名来自《大般若经》,般若(Prajñā)义为“超越一切的智慧”。
  • 法华涅槃时。开三乘合为一佛乘,立圆教,说真常,明佛性,更于入涅槃前夕说《涅槃经》。代表为《妙法莲华经》、《涅槃经》等。“法华涅槃”之名来自《法华经》和《涅槃经》,“法华”的“华”和“华严”的“华”一样,意义和读音都同“花”,法华全称是“妙法莲华”,以莲花比喻妙法,在英文翻译中简称为“莲华经”(Lotus Sutra)。

八教

智𫖮在《四教义》中提出,分为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二者[4][5]

化仪四教

化仪,意为佛陀教、饶益众生的式、做法。

  • 顿教:“顿”即立刻、即刻,谓佛陀观机逗教,对众生跟机深厚者,智慧利器,直说大法。代表《华严经》。
  • 渐教:“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说声闻乘缘觉乘二乘法,为渐初,代表《阿含经》;后说方等部经典,斥二乘,赞大乘,令其归向大乘,为渐中,代表《净名经》等;后于般若会上谈之法,淘汰二乘情执,皆导归入大乘,为渐末,代表般若经。因有自浅至深的次第,故名渐教。
  • 秘密教:谓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神通,令大众“同会听法,所闻各异,彼不知此,此不知彼,隐密赴机”[4],故名秘密教。
  • 不定教:谓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神通,令听法大众,“或闻小法而证大果,或闻大法而证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4],故名不定教。

化法四教

化法,意为教、饶益众生的方

  • zàng教:全称三藏教,即经、律、论三藏,谓其三藏中含有佛教基础教理,修证可断我执而入阿罗汉涅槃,可作为二乘教法的异称,其中也暗含了菩萨教法[6]
  • 通教:“通”者谓承前启后,涵盖三乘,以菩萨乘为正机,以声闻、缘觉二乘为傍机。[6]
  • 别教:专说大乘教法,有别于二乘根机,故名“别”。
  • 圆教:所谓“圆”,即圆满、圆融、不偏,明不思议因缘。是对最上根之人所说,正说中道,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说三乘俱是一佛乘,无“小乘”、“大乘”的分别;又以破除时间、空间之概念执著(即《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圆教所说戒定智慧。皆约真如实相佛性涅槃而辨。

参考

注释

  1. 佛学大辞典/五时八教
  2. 《佛学大辞典》【天台宗五时教】(术语)天台宗分别佛一代之说法为五时。第一华严时。佛成道后,三七日中说华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与名。第二鹿苑时。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中于鹿野苑等说小乘阿含经之间。是就地而与名。第三方等时。说阿含后八年说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广(方之义),谈藏通别圆四教,均(等之义),被众机之间。是就所说之法而与名。第四般若时。说方等经后二十二年,说诸部般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付名。第五法华涅槃时。般若二十二年后,八年说法华经,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间。是亦依经题而付名。荆溪之四教仪备释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此五时就经典之部帙而分之者。更立化仪之四教与化法之四教,分别此五时中之说法仪式与所说之教义。是台家所立之五时八教也。
  3. 《佛学大辞典》【五时教】又作五时。即于佛教经典之批判上,主张释尊四十五年之说法,乃从浅而入深,故将之分为五个阶段,称为五时教。我国对于经典之传译,并不依其发展之先后,而系以五时教判为准。五时教之分有如下数种: (一)涅槃宗之五时教。刘宋时代之慧观主张佛教有顿教与渐教二种,前者乃专以菩萨为对象,使其立刻成佛之教,如华严经。对于声闻、缘觉二乘之人,次第导入悟境所说之教,称为渐教,依所说之顺序,渐教之内容复分为:(一)三乘别教,又称有相教。即为三乘之人分别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之个别教,如阿含经。(二)三乘通教,又称无相教。即共通三乘之教,如般若经。(三)抑扬教,又称褒贬抑扬教。即赞扬菩萨,贬抑声闻之教,如维摩经、思益经等。(四)同归教,又称万善同归教。即开会三乘而归于一佛乘之教,如法华经。(五)常住教,又称双林常住教。即主张佛性常住之教,如涅槃经。此说为我国判教之嚆矢,流行于江南,刘虬、僧柔、智藏、法云等诸师均承袭此说,僧宗、宝亮等复以之配于涅槃经所说五味之譬喻,至天台智𫖮而集其大成。又北地慧光所立之四宗教判,亦以此五时教为其本据。[三论玄义卷上、大品经游意、法华经玄义卷十上、法华玄论卷三、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三十五、华严经疏卷一] (二)南齐之刘虬亦主张佛教有顿教与渐教二种,而渐教复分为五时,即:(一)人天教,世间之教。(二)有相教,承认有差别事象存在之教,如阿含经等。(三)无相教,否定有差别事象存在之教,如般若经等。(四)同归教,如法华经等。(五)常住教,如涅槃经等。但出三藏记集卷九所载之无量义经序(刘虬作)中,唯列七阶,而未举五时。[大乘义章卷一、法华经玄义卷十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法华经玄赞卷一、华严经疏卷一](三)隋代智𫖮亦有五时之说。所立五时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参阅‘五时八教’1132) (四)据唐朝法宝之说,五时教应为:(一)小乘教,(二)般若教,(三)深密教,(四)法华教,(五)涅槃教。第二般若教以下,依次又称大乘教、三乘教、一乘教、佛性教。法宝五时之说,在其所著一乘佛性究竟论中详述之,然该书仅存卷三,缺教判章,故其内容不详。[俱舍论宝疏卷一、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
  4. 4.0 4.1 4.2 《三藏法数》【化仪四教】:化仪者,如来出世一代化物之仪式也。[一、顿教],谓不谈小乘,直说大囧珐,故名顿教。即华严经也。[二、渐教],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谓如来初于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经也。次于方等会上,弹斥二乘小机,令其归向大囧珐,此名渐中,即净名等经也。后于般若会上,广谈空慧之法,淘汰二乘执小之情,会一切法皆归大乘,此名渐末,即般若经也。如是自浅至深,次第而进,故名渐教。(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秘密教],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众同会听法,所闻各异,彼不知此,此不知彼,隐密赴机,故名秘密教。[四、不定教],不定者,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听法之众,或闻小法而证大果;或闻大囧珐而证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故名不定教。
  5. 《三藏法数》【化法四教】:化法者,佛化众生之方法也。[一、藏教],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二、通教],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证真空之理时,能于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后之别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后之圆教也。)[三、别教],别即隔别不同之义。谓别前藏、通,别后圆教,故名别教。(别前藏、通者,谓此教独被菩萨,不涉二乘所修也。别后圆教者,谓此教所谈法门,行相隔历次第,而不圆融也。)[四、圆教],圆即不偏之义。谓此教所诠中道之理,性相圆融,事理无碍,法法具足,故名圆教。
  6. 6.0 6.1 《佛学大辞典》【八教】:(名数)台家所立之八教也。于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三藏教,经律论之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通三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傍机。三、别教,于二乘之人皆不同,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者。四、圆教,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者(别圆二教之相违唯隔历二圆融耳)。以上之四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化仪之四教者,以彼化法说示众生之仪式作法也。一、顿教,对顿大之机,顿说别教圆教之大法者,如华严时是也。二、渐教,对渐机,渐渐次第说化法之四教,如鹿园方等般若三时之说相是也。三、秘密教,对一种之机,说秘密之法,使一会之人自他互知者,是由如来身口意之不思议力。四、不定教,于一会之中说一法使闻者异解,或得益或不得益者。盖化法之四教,如药味,化仪之四教如药方,合成八教也。止观义例曰:“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