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初期佛教

杂阿含经》(梵语:Saṃyukta Āgama),初期佛教的基本经典“四阿含”之一。在四阿含中,杂阿含是依佛法教类五蕴六入处因缘四谛三十七道品等,将众多相应的短经编成集,而汇为一部。汉译《杂阿含经》推定为根本说一切有部传本,与对应的巴利本《相应部》一起,被学术界认为是接近原始佛教原貌的佛陀言论集之一。

音义

“杂阿含”之名,可能译自与“巴利语:saṃyuttāgama,梵语:saṃyuktāgama”相当的印度词汇,如“僧育多阿含”[1]或“僧育多阿伽摩”[2];阿含(āgama)也译作:阿含慕或阿鋡慕[3]玄奘义净译作“阿笈摩”[4]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取相应之意,称杂阿含为《相应阿笈摩》[5],与巴利藏《相应部》取名相同。杂阿笈摩、相应阿笈摩,这是同一字的不同翻译,大抵初期译作“杂”(杂通“杂”字,取其“聚集”[6]、“相配合”[7]、“短小细碎”[8],或“次第相间杂”[9]之义),后期才译作“相应”。

译本

《杂阿含经》为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元嘉年间(据推测约是在元嘉十二年至十三年,即公元435-436年)[10],于南京祇洹寺(一说瓦官寺)出经,共五十卷。求那跋陀罗所出佛经,由宝云及菩提法勇译为汉文[11]

其原本来源,未有定论。《历代三宝纪》中记载,此本是法显由锡兰取回的杂阿含经本。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求那跋陀罗,从天竺或锡兰带至中国[12][13]。现代在高昌于阗发现的梵文片断,与现存《杂阿含经》一致,因此汉译本可能是由梵文本译出,推定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所传[14]

另有二十卷本《别译杂阿含经》,译者失传,译出的时间可能早于五十卷本。

内容简介

《杂阿含经》文章精简杂录,现存一千三百五十九篇经文,乃佛陀在世时对弟子所说的重要教理,以“五蕴”、“六入处”、“十八界”为禅观,对“缘起”、“四圣谛”的阐释,了知一切法是“无常”、“”、“”、“无我”,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总序》称《杂阿含经》是禅修的经典[15][16]

组织

开元释教录》称此经“说事既杂,故无品次诵等差别”,不过僧肇长阿含序云杂阿含有“四分十诵”。至于现存刊本则在卷八题“诵六入品第二”,卷十二题“杂因诵第三品之四”,卷十六题“杂因诵第三品之五”,卷十八题“弟子所说诵第四品”,卷二十四题“诵道品第五”,并有与〈五阴诵〉相关的摄颂(uddāna)存留下来[17][18]。在《别译杂阿含经》中则存有涉及〈八众诵〉的摄颂[19]

印顺认为说一切有部诵本,本为五诵(五阴诵、六入处诵、杂因诵、道品诵、八众诵),与《相应部》分法相同。现存宋译本《杂阿含经》别立“弟子所说诵”,而为六诵。《根有律杂事》又立“如来所说诵”,变为七诵的结构[20][21]

经卷整编

近现代学者整理《杂阿含》者“首推日本的姊崎正治”(1908),尔后又有吕澂(1924)、印顺(1971)等人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所引用的杂阿含经本母(Mātṛka),来整编《杂阿含经》[17]

吕澂按《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和僧肇长阿含序编为四分十诵。印顺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契经事》整理《杂阿含经》的修多罗[22]部分,依据《别译杂阿含经》整理《杂阿含经》的祇夜[23]部分[24],自行整理记说[25]部分,分为七诵五十一相应,下表主要依据印顺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与《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

整编后
卷号
通行本
卷号
整编后经号 通行本经号 相应 九事[26] 七诵 九分教[27]
1 1~32 1~32 阴相应 有情事 五阴诵 修多罗
2 10 33~49 256~272
3 50~78 59~87
4 2 79~104 33~58
5 105~112 103~110
6 113~131 111~129 罗陀相应 说者事(上) 佛所说诵(上)[28] 记说
132~134 130~132 断知相应(上)
135~140 133~138 见相应
7 141~173 139~171
174~189 172~187 断知相应(下)
8 190~231 188~229 六入处相应 受用事 六入处诵 修多罗
9 232~257 230~255
10 43 258~271 1164~1177
11 272~281 273~282
12 13 282~320 304~342
13 12 321~341 283~303 因缘相应 生起事 杂因诵[29]
14 342~363 343~364
15 364~369 365~370
370~377 371~378 食相应 安住事
378~405 379~406 谛相应 染净事
16 406~442 407~443
443~453 444~454 界相应 差别事
17 454~464 455~465
465~488 466~489 受相应[30]
18 489~499 490~500 舍利弗相应 说者事(中) 弟子所说诵[31] 记说
500~502 501~503 目揵连相应
19 503~533 504~534
534~535 535~536 阿那律相应
20 536~544 537~545
545~554 546~555 大迦旃延相应
555~557 556~558 阿难相应
21 558~564 559~565
565~574 566~575 质多罗相应
22(佚) 23 阿育王传 604 ……(缺)
天相应(上)(缺)
佛所说诵(中)[31]
23 31 575~586 861~872 天相应(下)[32]
587~605 873~891 修证相应
606~615 892~901 入界阴相应
616~618 902~904 不坏净相应(上)[33]
24 619~653 605~639 念处相应(上)[34] 所说事 道品诵 修多罗
25(佚) 25 阿育王传 640~641 念处相应(下)(缺)
正勤相应(缺)[34]
如意足相应(缺)[34]
根相应(上)(缺)
26 654~672 642~660 根相应(下)[34]
673~715 661~703 力相应
716~723 704~711 觉支相应
27 724~759 712~747
28 760~808 748~796 圣道分相应
29 809~812 797~800
813~827 801~815 安那般那念相应
828~841 816~829 学相应
30 842~844 830~832
845~872 833~860 不坏净相应(中)[35]
31 41 873~887 1121~1135 不坏净相应(下)[33] 说者事(下) 佛所说诵(下)[36] 记说
888~896 1136~1144 大迦叶相应
32 897~898 905~906
899~908 907~916 聚落主相应
909~910 917~918 马相应
33 911~918 919~926
919~928 927~936 释氏相应
929~931 937~939 无始相应
34 932~948 940~956
949~956 957~964 婆蹉种出家相应
957~961 965~969 外道出家相应
35 962~971 970~979
972~984 980~992 杂相应
36 47 985~989 1241~1245
990~1008 1246~1264 譬喻相应
1009~1010 1265~1266 病相应
37 1011~1026 1023~1038
1027~1049 1039~1061 业报相应
38 1050~1068 1062~1080 比丘相应 众会事 八众诵 祇夜
39 1069~1071 1081~1083
1072~1091 1084~1103 魔相应
40 1092~1108 1104~1120 帝释相应
41 46 1109~1112 1222~1225
1113~1127 1226~1240 刹利相应
42 1128~1133 1145~1150
1134~1146 1151~1163 婆罗门相应
43 4 1147~1161 88~102
44 1162~1171 1178~1187
1172~1181 1188~1197 梵天相应
45 1182~1191 1198~1207 比丘尼相应
1192~1205 1208~1221 婆耆舍相应
46 36 1206~1207 993~994
1208~1235 995~1022 诸天相应
47 22 1236~1263 576~603
48 1264~1290 1267~1293
49 1291~1315 1294~1318
1316~1321 1319~1324 夜叉相应
50 1322~1327 1325~1330
1328~1359 1331~1362 林相应

《佛光电子大藏经·阿含藏》中,杨郁文《杂阿含经题解》在导读时将记说仍附入其前的修多罗而实际上分为五诵。吕澂在1923年著《杂阿含经刊定记》中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契经事》中的摄颂(嗢拕南,uddāna)整理了经卷次序,其整编的四分十诵,如下表[37]

五取蕴
六处
因缘
相应分
五取蕴诵
六处诵(旧题六入诵第二)
缘起诵(旧题杂因诵第三)
食诵
谛诵
界诵
佛弟子所说
佛所说分
佛弟子所说诵(旧题弟子所说诵第四)
佛所说诵
道品分 念住等诵(旧题诵道品第五)
结集分 八众诵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杂阿含经校释》[3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杂阿含经本母》(即《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契经事》卷85-9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别译杂阿含经》,经校勘、整编、补佚后,总得四分(五阴六处因缘分,佛所说弟子所说分,道品分,伽他分)、七诵(五阴诵,六处诵,杂因诵,道品诵,弟子所说诵,佛所说诵,八众诵)、五十六集(略),由“修多罗”、“祇夜”、“记说”三分教摄。[39]

七诵的记载

现代学者如印顺等人,将《杂阿含经》认定为四阿含经次第形成之首[40],并归纳为自行组织的七诵,其依据是《瑜伽师地论》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的有关记载: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契经事》
此中广说如上《三转法轮经》。……自余经法,世尊或于王宫、聚落、城邑处说,此阿难陀,今皆演说,诸阿罗汉,同为结集。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
  1. 但是五蕴相应者,即以蕴品,而为建立。
  2. 若与六处、十八界相应者,即以处界品,而为建立。
  3. 若与缘起、圣谛相应者,即名缘起,而为建立。
  4. 若声闻所说者,于声闻品处,而为建立。
  5. 若是佛所说者,于佛品处,而为建立。
  6. 若与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分相应者,于圣道品处,而为建立。
  7. (现代学者如印顺吕澂以为此间脱落了伽他品)[41]
《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
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
蕴、界、处相应,
缘起、食、谛相应,
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
又依八众,说众相应。

后结集者,为令圣教久住,结嗢拕南颂,随其所应,次第安布。

当知如是一切相,应略由三相,何等为三?一是、能说,二是、所说,三是、所为说。
  1. 若如来,若如来弟子,是能说,如:弟子所说,佛所说分。
  2. 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说,如: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及道品分。[42]
  3. 若诸苾刍、天魔等众,是所为说,如:结集品。[43]

如是一切,粗略标举,能说,所说,及所为说。

若经与伽他[44]相应者,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旧云杂者,取义也)。

若经长长说者,此即名为《长阿笈摩》。
若经中中说者,此即名为《中阿笈摩》。
若经说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为《增一阿笈摩》。

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
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经。

其他传承

汉译《杂阿含经》一般认为是说一切有部的诵本。分别说系赤铜鍱部中的对应诵本则名为《相应部》。这两者之间,有相当数量的对应经文和相似经文,大约有883篇的汉译《杂阿含》经文可与《相应部》对照,占三分之二强[45]

藏文大藏经》中,则无完整译出的整部《杂阿含经》,只有单经,这些经文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宇井伯寿等人依德格版《藏文大藏经》进行了对照[46]

另外,在新疆地区有发现了一些说一切有部传本的梵文残叶,阿富汗地区出土的梵文残叶收于邵格延藏品(Schøyen Collection),《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的梵本中也能辑出不少说一切有部《杂阿含》传本的梵文章句[45]

英国的森尼尔藏品(Senior Collection)中有约30片与《杂阿含经》相对应的犍陀罗语残片,可能属于法藏部传本[45]

考证

印顺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认为“杂阿笈摩”也被译为“少分阿含”(kṣudrake āgama),是与偈颂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主张长行的“修多罗”,是“相应”;偈颂的“祇夜”,为“杂”。从“修多罗”部分得名,为“相应部”、“相应阿含”;从“祇夜”偈颂的部分,得名、演变为“小阿含”、“杂藏”(而又被称名为杂阿含)[47]。在《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中,据‘瑜伽论摄事分’认为四阿含经的集成先后,是以‘杂阿含经’为根本的[48]

日本法幢俱舍论稽古》认为《杂阿含经》属于说一切有部门川彻真认为,此经特别强调释迦牟尼曾在秣菟罗说法[49],企图显示此地的重要性与正统,因此认为它与秣菟罗地方的说一切有部有特殊的关系。榎本文雄认为,严格来说,此经为根本说一切有部的诵本[50]法幢俱舍论稽古》认为《别译杂阿含经》属于饮光部,也有说法认为它是法藏部诵本。《别译杂阿含经》为何种部派所传,仍未有确切的学术定论[51]

影响

《阿含经》在中国自隋唐后被视为小乘佛教经典,流传不广。

近现代学者一般以《阿含经》为原始佛教研究的首要依据。如印顺在《杂阿含经论会编(上)》自序中认为:“‘杂阿含经’(即‘相应阿含’,‘相应部’),是佛教界早期结集的圣典,代表了释尊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佛法是简要的,平实中正的,以修行为主,依世间而觉悟世间,实现出世的理想──涅槃。在流传世间的佛教圣典中,这是教法的根源,后来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观”与“瑜伽”的深义,都可以从本经而发见其渊源。这应该是每一位修学佛法者所应该阅读探究的圣典。”

注释

  1. 《善见律毘婆沙》〈序品第一〉:“何谓为阿含?” 法师曰:“有五阿含。何谓为五?一者、《长阿含》,二者、《中阿含》,三者、《僧育多阿含》,四者、《鸯堀多罗阿含》,五者、《屈陀伽阿含》。”(CBETA, T24, no. 1462, p. 677, a18) CBETA 汉文大藏经; 箫齐 外国三藏 僧伽跋陀罗 译. 大正藏 (T) » 第 24 册 » No.1462 » 第 1 卷. [2018-04-16]. 
  2. 《翻梵语》卷1:“僧育多阿含(应云‘僧育多阿伽摩’,译曰‘相应归也’。)”(CBETA, T54, no. 2130, p. 984, b4-5) CBETA 汉文大藏经; 日本学者认为《翻梵语》一书出自“僧祐”或“宝唱”(西元 516年). 大正藏 (T) » 第 54 册 » No.2130 » 第 1 卷. [2018-04-17]. 
  3. 《中阿含85经》:“或有一人诵经、持律、学阿毘昙,谙阿含慕,多学经书,余者不然”(CBETA, T01, no. 26, p. 561, b26-28)[6]含=鋡【宋】*【元】*【明】*。 CBETA 汉文大藏经;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大正藏 (T) » 第 1 册 » No.0026 » 第 21 卷;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2018-04-16]. 
  4. ⑴.《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五〉:“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 CBETA 汉文大藏经; 唐 三藏法师 玄奘 译. 大正藏 (T) » 第 30 册 » No.1579 » 第 85 卷. [2018-04-16]. 
    ⑵.《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七〉:“... 或将欲诵戒或正诵戒时、或将欲诵《四阿笈摩经》或正诵时,若复大经欲诵正诵”(CBETA, T23, no. 1442, p. 662, a27-28) CBETA 汉文大藏经; 三藏法师 义净 译. 大正藏 (T) » 第 23 册 » No.1442 » 第 7 卷. [2018-04-16]. 
  5.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39:“若经与伽他相应者,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旧云杂者,取义也)。”
  6. 中央研究院. 异体字“杂”与“襍”的字义比较. [2018-05-05]. 
  7. 杂 - 汉语多功能字库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从“衣”,“集”声,本义为各种色彩相组合、配合。 
  8. 《分别功德论》:“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憙令人忘,故曰杂也。”
    《杂阿含经》. 中国大百科. 因所集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 
  9. 印顺《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唐玄奘在‘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也列举了种种相应,但说:“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种种事相应教所集成的,为什么不名为“相应”,而称为“杂”呢?杂与相应,同是Saṁyukta, Saṁyutta的对译,只是译语的不同。在中国文字中,“杂”不一定是杂乱,“间厕”正是次第相间杂的意义。相应修多罗的结集,如‘瑜伽论’所说:“结集如来正法藏者,摄聚如是种种圣语,为令圣教久住世故,以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应,次第安布,次第结集”。原始的结集是:随义类相同的,分为不同部类,次第安布,集成种种相应。相应修多罗,不只是相应,又有相次相间杂的意义,所以古人多数译为‘杂阿含经’。”
  10. 榎本文雄. 仏教研究における汉訳仏典の有用性 :『雑阿含経』を中心に (PDF). 2004. ‘杂阿含经’の汉译年代は……从来は A.D. 435 年から 443 年の间とされていた。 しかし、‘出三藏记集’卷十四の“求那跋陀罗传”によると、求那跋陀罗が中国に到着したのが“元嘉十二年”つまり、435 年で、最初に“译出”したのが‘杂阿含经’であり、その后に‘胜鬘经’を“译出”したことが知られる。一方、‘出三藏记集’には慧观の‘胜鬘经序’が收录されており、そこには‘胜鬘经’が“元嘉十三年”つまり、436 年に译されたとある。……したがって、これらの记事による限り、‘杂阿含经’の译出は 435–436 年であると特定できる。 
  11. 《出三藏记集》卷14:“宋文帝时。天竺摩诃乘法师求那跋陀罗。以元嘉中及孝武时。宣出诸经。沙门释宝云及弟子菩提法勇传译……元嘉十二年至广州。...既至京都...初住祇洹寺。...顷之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东安寺出法鼓经。后于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徒众七百余人。宝云传译。慧观执笔。往复咨析妙得本旨。”(CBETA, T55, no. 2145, p. 105, c6-14)。梁 建初寺 沙门 释僧祐 撰. CBETA 电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55 册 » No.2145 » 第 14 卷. [2018-04-17]. 
    《古今译经图纪》:“求那跋陀罗……以宋文帝元嘉十二年,来至杨都。帝深重之,敕住祇洹寺,至宋元嘉二十年岁次癸未,于杨都瓦官寺译杂阿含经(五十卷)……总七十八部合一百六十一卷,慧观等笔受,弟子法勇传语。”
  12. 屈大成. 《杂阿含经》传译再考. 宗教学研究. 2016. 法显西游求法时带回梵本,今本题为求那跋陀罗译,其原本是他自携抑或用法显本,学者意见不一。 
  13. 《历代三宝纪》:“阿含经五十卷(于瓦官寺译。法显赍来。见道慧宋齐录)”
    又,《出三藏记集》卷2:“沙门释法显。以隆安三年游西域。于中天竺师子国得胡本。归京都住道场寺。就天竺禅师佛驮跋陀共译出。其长杂二阿鋡𫄧经。弥沙塞律萨婆多律抄。犹是梵文。未得译出。”(CBETA, T55, no. 2145, p. 12, a10-14)
  14. 今津洪岳. 阿含经题解. [2018-05-08]. 高昌及于阗发现梵文片断章与现传杂阿含完全符合,此为有力推知现传杂阿含由梵语本译出。 
  15.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总序》:“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随禅法,是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此法等含,义味共俱,闻之断疑,故名等含(相应阿含)。是修行地,禅智所趣,等见诸法,是名等含。”
  16. 菩提比丘. 《新相应部英译》导论 (PDF). 福严会讯. 2006 [2018-05-22]. 从《相应部》各相应的排列来看,我们也许可以认为,就整部的特色而言(当然不是就一一个体),《相应部》的编辑目的,是要作为一个容器,能够存放诸多显露佛陀智慧与解脱道的精简经典。它能满足教团内两类弟子的需求:其一是法义的专家,即能够掌握佛陀甚深智慧,并为他人解说微细教法的比丘、比丘尼。《相应部》在其主要的相应里,收集许多详论缘起、五蕴、六处、道支、四圣谛等重要法义的深妙经典,这最适合喜爱探索法的深义,且为其他法友解说的弟子。《相应部》所预设的第二类对机众,是已圆满基础禅修训练,想要直证终极真理的比丘、比丘尼。因为,《相应部》经典,对于想证得如实智的禅修者而言,极为重要,它们可成为指引毗婆舍那禅修者(insight meditators)的课程大纲。 
  17. 17.0 17.1 屈大成. 姉崎正治有关《杂阿含》整编之研究 (PDF). 圆光佛学学报. [2018-05-22]. 
  18. 苏锦坤. 《杂阿含经》摄頌初探:兼谈印顺导师在《杂阿含经》摄頌研究的创见 (PDF). 福严佛学研究. 2009 [2018-05-22]. 
  19. 苏锦坤. 《别译杂阿含经》摄頌的特点 (PDF). 正观. 2008, 45 [2018-05-22]. 
  20.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作为‘杂阿含经’的根本,原始结集的“相应修多罗”,是分为四品……与‘相应部’相比对,可推定为: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从(自宗的)原典的分属四品,演进到现存的‘杂阿含经’,别立“弟子所说诵”,而“如来所说”,还分编在三处。再演进到‘杂事’所说,已集成“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为二品。”
  21. 印顺《杂阿含经论会编》:依说一切有部诵本,探究经典的原始结构,应该是分为五诵,也就是五品的。“修多罗”部分,依‘瑜伽论摄事分’,分为“行”,“处”,“缘起食谛界”,“菩提分法”──四类,这与‘杂阿含经’的(“五阴诵”),“六入处诵”,“杂因诵”,“道品诵”相合。“修多罗”四诵在前,“祇夜”──“八众诵”在后,共为五诵,也就是五品。至于“记说”──“弟子记说”,“如来记说”,是分散而附于“修多罗”之下。这一分类,与‘相应部’相同,不过名称与次第的差别而已。……‘杂阿含经’虽本为五诵(五品),而宋译本已别立“弟子所说诵”,成为六诵(六品)了”。
  22. 大毘婆沙论》:“契经云何?谓:诸经中,散说文句。如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问:契经有何义?答:此略说有二义,一、结集义,二、刊定义。结集义者,谓:佛语言能摄持义,如花鬘缕,如结鬘者,以缕结花、冠众生首、久无遗散;如是佛教结集义门,冠有情心,久无忘失。刊定义者,谓:佛语言能裁断义,如匠绳墨,如工巧者,绳墨众材、易了正邪、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义门,易了是非,去恶留善。”
  23. 大毘婆沙论》:“应颂云何?谓:诸经中,依前散说契经文句,后结为颂,而讽诵之,即结集文、结集品等。如:‘世尊告苾刍众言,我说知见能尽诸漏,若无知见能尽漏者,无有是处。’世尊散说此文句已,复结为颂,而讽诵言:‘有知见尽漏,无知见不然,达蕴生灭时,心解脱烦恼’。”
  24.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九分教与十二分教·第二节修多罗‧祇夜》:“祇夜geyageyya,或音译为歧夜。义译为应颂、重颂、歌咏等。这是与“修多罗”──长行相对,而属于韵文的一类。在“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也许“祇夜”是最难理解的一分。……‘大毘婆沙论’,以‘杂阿含’的“结集品”、“结集文”为“祇夜”,得‘瑜伽论’而明了出来;这是符合原始结集实况的。“蕴相应”等长行,称为“修多罗”。结集后,“结为嗢拕南颂”,确乎是“依前契经散说文句,后结为颂而讽诵之”。“结集文”(结颂)与‘杂阿含’的有偈部分相结合,总称“结集品”。这都是近于世俗的偈颂,名为“祇夜”。“修多罗”与“祇夜”──长行与偈颂,在原始结集的“相应教”中,从文体的不同而分别出来。这是圣教的根源,最先形成的二种分教,无怪乎始终不移的,位列第一、第二了。“依前契经散说文句,后结为颂而讽诵之”,确有“应颂”、“重颂”的意义。离原始结集的时代久了,原始结集的实况,也逐渐淡忘;于是宣说原始的五百结集,结集“四阿含”或“五部”。“祇夜”──重颂的古义,也逐渐忘却,而解说为一般的“重颂”。‘大毘婆沙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成实论’,西元二──四世纪时,“祇夜”的古义,还没有忘却;以后,似乎就没有人知道“祇夜”的本义了。”
    在2008年苏锦坤指出以“应颂”解释“祇夜 geyya”是误解:苏锦坤. 〈《别译杂阿含经》摄頌的特点〉,《正观》45期, 2008,5-80頁. 
  25. 大毘婆沙论》:“记说云何?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化诸天等问记亦然。若诸经中四种问记,若记所证所生处等。”
    长阿含经·众集经》:“复有四法,谓:四记论,决定记论,分别记论,诘问记论,止住记论。”
    中阿含经·大品·说处经》:“若使此贤者,一向论使一向答者,分别论分别答者,诘论诘答者,止论止答者,如是此贤者得共说,亦得共论。”
    大毘婆沙论》:“云何名应一向记问?此问应以一向记故。……云何名应分别记问?此问应以分别记故。……云何名应反诘记问?此问应以反诘记故。……云何名应舍置记问?此问应以舍置记故。……”
  26.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意地》:又复应知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净事。六差别事。七说者事。八所说事。九众会事。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事。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别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一刹帝利众。二婆罗门众。三长者众。四沙门众。五四大天王众。六三十三天众。七焰摩天众。八梵天众。
  27. 巴利律藏》:舍利弗!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不疲厌为声闻弟子广说正法,多为彼等说契经、祇夜经、授记经、偈经、自说经、因缘经、本生经、未曾有经、方等经,为弟子制立学处,教示波罗提木叉。
    摩诃僧祇律》:尔时佛告舍利弗。有如来不为弟子广说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忧陀那、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经。
    四分律》:佛告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不广为诸弟子说法。契经。祇夜经。授记经。偈经。句经。因缘经。本生经。善道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波提舍经。
    五分律》:舍利弗。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广为弟子说法。无有疲厌所谓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忧陀那。尼陀那。育多伽婆。本生。毘富罗。未曾有。阿婆陀那。忧波提舍。
    《杂阿含经·一一三八经》:佛告二比丘。汝等持我所说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多伽.毘富罗.阿浮多达摩.优波提舍等法。
    大毘婆沙论》:佛教名何法。答谓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此则总显。佛教作用。契经。应颂。记说。伽他。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
    瑜伽师地论·摄释分》:“契经者。谓贯穿义长行直说。多分摄受意趣体性。应颂者。谓长行后宣说伽他。又略摽所说不了义经。记别者。谓广分别略所摽义。及记命过弟子生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声闻地》:“云何契经。谓薄伽梵于彼彼方所。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诸行差别。宣说无量蕴相应语。处相应语。缘起相应语。食相应语。谛相应语。界相应语。声闻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如来乘相应语。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等相应语。不净、息念、诸学、证净等相应语。结集如来正法藏者。摄聚如是种种圣语。为令圣教久住世故。以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应次第安布次第结集。谓能贯穿缝缀种种能引义利。能引梵行真善妙义。是名契经。云何应颂。谓于中间或于最后宣说伽他。或复宣说未了义经。是名应颂。云何记别。谓于是中记别弟子命过已后当生等事。或复宣说已了义经。是名记别。”
  28. “罗陀相应”、“断知相应”及“见相应”为如来记说“五阴”,附入于此。
  29. 印顺《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七、杂阿含经的次第与部类:因缘,(谛),食,界(受)等,都有因缘的意义,是“杂因诵”的主体,共五卷。
  30. 印顺《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七、杂阿含经的次第与部类:‘瑜伽师地论’立“总嗢拕南曰:总义等光等,受等最为后”,受是属于“界相应”的。然与受有关的经文不少(‘大正’四六七──四八九经),自成段落,所以参照‘相应部’,别立“受相应”。
  31. 31.0 31.1 18卷至23卷为如来及弟子“记说”有关“六入处”、“因缘”、“食”、“谛”、“界”、“受”等,附入于“杂因诵”之后。
  32. 印顺《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五、记说──如来所说.弟子所说(三):卷三一(为卷二三之误)初,说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三经。接着说:“如佛说六经,如是异比丘问六经,佛问诸比丘六经,亦如是说”。可见在此卷以前,还有说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共六经,但三经已佚失了。此卷以前所缺失的,不只三经,而应该是一卷。现存本五0卷,除去‘无忧王譬喻’,实际佚失了二卷。上面说到:卷二四与卷二六之间,内容是“念住”末,“正断”,“神足”,“根”初,“道品诵”佚失了这一卷。另一卷,就是这六欲天中,四王天等三经那一卷了。比对‘相应部’,与六欲天相近的,如“龙相应”,“揵闼婆相应”,“金翅鸟相应”,‘杂阿含经’没有这部分,可能伕失的就是这些。
  33. 33.0 33.1 印顺《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七、杂阿含经的次第与部类:原译本卷二三(现存 本作卷三一),……末有佛、法、僧──三经,与前后都不相类。然从“如来记说”来看,中隔“菩提分法”(卷二四──三0),与同属“如来记说”的卷三一(现行本误编为卷四一),初说斋戒,合为佛、法、僧、戒──四事;以下为四不坏净的“记说”,可见前后是一贯的,所以别立“不坏净相应”。
  34. 34.0 34.1 34.2 34.3 印顺《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三、相应修多罗与摩呾理迦(一):依据论文,“道品”的经文,是有缺失的。如“念住”中,末后有“穗”与“成就”二门,而经文却没有。接着,‘论’明“正断”、“神足”,仅一摄颂,经文也没有。次明“根”:‘论’ 明“安立”中,总明二十二根;次说“所行境”,也不见经文。经卷二六,开始就说:“有三根:未知当知根,知根,无知根”。这是二十二根中末后的三根。经文虽广说信,精进,念,定 ,慧──五根,却没有说到其他十四根,这显然是有缺失的。
  35.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契经事》:复次嗢拕南曰。证净初安立。有变异为先。天路喻明镜。记别最居后。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九章原始集成之相应教,第一节杂阿含经的整理,第二项事契经与摩呾理迦(一):1“安立”,2“有变异”─ 833 834 835 836 837,3〔润泽〕─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4“天路”─ 847 848 849 850,5“喻明镜”─ 851 852 853 854,6“记别”依四证净 ─ 855 856,依五随念 ─ 857,依六随念 ─ 858 859 860。
  36. 31卷至37卷为如来记说有关修证等,附入于“道品诵”之后。
  37. 僧肇长阿含经序》:“杂阿含四分十诵。”
  38. 王建伟、金晖校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初版。
  39. 苏锦坤, 2016, 《新加坡佛学研究学刊》3期65-90页,新加坡佛学院,新加坡。. 〈王建伟、金暉《杂阿含经校释》书评〉. 
  40.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七章经典部类概论·第三节四部阿含的次第与宗趣》:在古代的结集传说中,四部阿含的次第,也有所不同。这不是偶然的,而是表示著一种意义。现存部派所传的异说,共有四种,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早期的传说,是:
                ┌─(一)长‧(二)中。(三)杂(相应)
    大众部等说─┴─(四)增一(增支)
    说一切有部说─┬(一)相应‧(二)中。(三)长
                  └(四)增一

    初是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雪山部Haimavata、铜鍱部、化地部Mahīśāsaka、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共同传说;次是‘瑜伽师地论’,代表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的古义。这二说看来不同,而主要的不同,是“长”‧“中”‧“杂”;与“杂”‧“中”‧“长”──次第恰好相反的不同。而“增一”的列在最后,是彼此一致的。这二类传说,我以为都是对的。大众部等传说,是四部完成的排列次第──后来居先,是部派未分以前的一般意见。而说一切有部所传,是次第形成的开展过程,代表更古老的传说。第二类后起的传说,是:

    根本说一切有部说─(一)杂‧(二)长‧(三)中‧(四)增一
    大众部末派说───(一)增一‧(二)中‧(三)长‧(四)杂

    ‘根有律杂事’所说,与说一切有部旧义,“长”与“中”的次第变化了。大众部末派说,见‘增壹阿含经’序,与大众部的古义不合。这是特重“增一”的一派,是将根本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全部颠倒过来。在这二类不同的传说中,初期的二种传说,将受到本书的重视。

  41. 印顺《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杂事’分‘杂阿含经’为七品。以处、界为一品,那是顺于阿毘达磨论义的;然‘杂阿含经’(‘相应部’)旧义,界是应该与缘起合为一品的。“弟子所说”即“声闻品”;“如来所说”即“佛品”。“与伽他相应者”,脱落了“于伽他品而为建立”一句,即“伽他品”。七品的分立,与‘摄事分’是一致的。
    吕澂《杂阿含经刊定记》:更考之毗奈耶杂事三十九,列举蕴品、处界品、缘起品、声闻品、佛陀品、圣道品、伽他共七品。
  42. 摩诃僧祇律》: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
  43. 四分律》: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
    五分律》: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
  44. 大毘婆沙论》:伽他云何。谓诸经中结句讽颂。彼彼所说。即𬴊颂等。
  45. 45.0 45.1 45.2 叶少勇. 阿含经之根本——《杂阿含经》概介. [2018-05-10]. 
  46. Online Sutta Correspondence Project. (英文)
    大正藏《杂阿含经》经号 内容
    379 转法轮经
    403 四圣谛无间等
    583 月天子
    726 善知识
    980 六随念
    981 六随念
    1226 四种虽小不可轻
    1299 十种业迹
  47.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一章小部与杂藏·第一节总说》:““小”、“杂”,同为Khuddaka的义译。‘小部’与‘杂藏’,原本是偈颂的总汇,这是明显的事实。‘相应部’或‘相应阿含’,“相应”是saṃyukta saṁyutta的义译,然在汉译中,都译为“杂阿含”,这是值得注意的事!“杂阿含”的“杂”,与“杂藏”的“杂”,有什么关系么?‘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九,引“世尊于杂阿笈摩中,为婆罗门婆柁梨说”(大正二九‧一五四中):……真谛Paramârtha所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作“于少分阿含中,为波遮利婆罗门说此偈言”。“杂阿含”可译为“少分阿含”,“少分”显然是Khuddaka的义译。为婆柁梨(“杂阿含”译为跋迦利,或薄迦梨,原语似为Vakkalīn)说偈,与‘别译杂阿含经’大意相合,仅是长行与偈颂的不同。这样,“相应阿含”,的确也被称为“小阿含”──“杂阿含”了。‘别译杂阿含经’,是以“众相应”的偈颂,及“如来所说一部分”(“大迦叶”、“聚落主”、“马”、“释氏”、“生死众多”、“婆蹉出家”、“外道出家”)所合成。被称为“少分阿含”──“杂阿含”的,与偈颂有着密切关系;这与‘杂藏’由偈颂所集成,意义完全一样。如果说,“小”、“杂”,因偈颂的杂说而得名,该不是想像的吧!……上来三点:“诸天赞颂”,说明‘杂阿含’的偈颂部分,与‘杂藏’有着密切的关系。“记说”与“八众”,说明了偈颂与“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曾组合为一类,‘别译杂阿含经’,就是这一事实的证明。……长行的“修多罗”,是“相应”;偈颂的“祇夜”,名为“杂”。……以“修多罗”部分得名,名为“相应部”,“相应阿含”;从“祇夜”部分得名,称为“小阿含”──“杂阿含”。“相应”与“杂”的不同名称,实依原始结集的二类而来。在契经──“四部阿含”的集成中,都是继承“修多罗”,以长行为主的。如‘义品’、‘波罗延那’等偈颂集,在体例上,也不适于合编。于是继承“祇夜”──“杂”,综合种种偈颂集,“伽陀”、“优陀那”等,成为‘小部’或‘杂藏’。”
  48. 印顺《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四阿含经,一向以为是同时集成的,但在近代研究中,虽意见不完全一致,而同认为成立是有先后的。关于四阿含经集成的先后,‘瑜伽论摄事分’中,意外的保存了古代的结集传说,启示了一项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四阿含是以‘杂阿含经’为根本的,如‘论’(摄事分)卷八五(大正三〇‧七七二下)说:……“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佛法只是“一切事相应教”,随机散说,依相应部类而集成的,是‘杂阿含经’。然后依不同意趣,更为不同的组织,成为‘长’、‘中’、‘增一’(约“分数”说,名为‘增支’)──三部。三阿含的法义,虽有不同的部分,但论到佛法根本,不外乎固有的“一切事相应教”的阐明,所以四部都被称为“事契经”。”
  49. 《杂阿含经》中三六经提到佛在摩偷罗国说法,而对应的巴利经文S.22.43为在舍卫城。六三九经提到佛在摩偷罗国说法,而对应的巴利经文S.47.14为在跋祇国。五四八经提到摩诃迦旃延在摩偷罗国说法,对应的巴利经文M.84也是如此。
  50. 榎本文雄〈《杂阿含》之译出与原典之由来〉,石上善应教授古稀记念文集《佛教文化之基调与应用》,山喜房书林,2001年5月,35页
  51. 水野弘元《部派佛教与杂阿含》:“杂阿含与别译杂阿含之关系,古来即不被重视。直至日本德川时代,法幢始著‘俱舍论稽古’,认为别译杂阿含即小本杂阿含,属饮光部之经典,但未提出有力论据。不过,由上述内容可知别译杂阿含乃属于法藏部、化地部之杂阿含,或与此相近者。”

引用

  • 印顺法师《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
  • 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 王建伟、金晖《<杂阿含经>校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