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译杂阿含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别译杂阿含经》为《杂阿含经》的别译本,共二十卷(《大正藏》分作十六卷,二诵,三六四经),其内容相当于《杂阿含经》〈八众诵〉的全部偈颂,以及〈如来所说诵〉的一部分[1]

版本

《别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编号为T100,历代佛经目录记载作二十卷,《大正新脩大藏经》遵从《高丽藏》作十六卷。十六卷的版本保有“三十一首”摄颂,现存的二十卷本则遗佚其中一首(摄颂未含摄 260经),并少收录258-267等十经[2]

其经题别译二字,应为后人所加。《出三藏记集》与《众经别录》(敦煌写卷 P. 3848)[3]没有本经的纪录,本经最早的记载出自法经的《众经目录》[4][5],和费长房的《历代三宝纪[6][7],列入“失译”经,无记录其翻译者。

考证

关于《别译杂阿含经》属于何种部派,有许多分歧的意见。最早提出推断的,是古代日本僧人法幢,在《俱舍论稽古》中主张为饮光部

水野弘元认为是法藏部化地部[8]。榎本文雄等认为是说一切有部[9]。辛嶋静志认为不可能是说一切有部,因为经中称法句经为法句偈,而不是该部派惯用的忧陀那品,并主张是化地部[10]

参考文献

  1.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汉译有《别译杂阿含经》,现作一六卷,分二诵;《大正藏》编目,共三六四经。“失译,今附秦录”,为《杂阿含经》的一部分。从译文看来,比求那跋陀罗所译为早,所以“别译”二字,应该是后人所加,不是原译本所有的。……《别译杂阿含经》,“失译”“附秦录”。《大正藏》依“高丽藏本”作一六卷,分“初诵”与“二诵”,次第非常紊乱。“宋藏”等本分为二〇卷,次第较为合理。……所以“别译”二〇卷本,次第与内容,大体可信,而多少也要依《杂阿含经》来校正的。……《别译杂阿含经》,是以〈众相应〉的偈颂,及“如来所说一部分”(“大迦叶”、“聚落主”、“马”、“释氏”、“生死众多”、“婆蹉出家”、“外道出家”)所合成……《别译杂阿含经》,合〈众相应〉的偈颂,与“如来所说”部分(这里面有长者众)为一部。”
  2. 《别译杂阿含经》卷13:“慢(258)、优竭提(259),生听(261)、极老(262),比丘(263)、种作(264)及梵天(265),佛陀(266)、轮相(267)为第十”(CBETA, T02, no. 100, p. 467, b25-26) CBETA 汉文大藏经;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大正藏 (T) » 第 2 冊 » No.0100 » 第 13 卷. [2018-05-30]. 
  3. P 代表伯希和 Pelliot(备注:S 代表 史坦因 Stein)
  4. 众经目录 CBETA 汉文大藏经; 隋 沙门 法经 等撰. 大正藏 (T) » 第 55 冊 » No.2146 » 第 7 卷 (CBETA, T55, no. 2146, p. 149, a26-27). 
  5. 众经目录卷第一 CBETA 汉文大藏经; 隋 开皇十四年 大兴善寺 翻经众沙门 法经 等撰. 大正藏 (T) » 第 55 冊 » No.2146 » 第 3 卷. 
  6. 历代三宝纪CBETA 汉文大藏经; 隋 费长房 撰. 大正藏 (T) » 第 49 冊 » No.2034. [2018-05-30]. 
  7.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四 CBETA 汉文大藏经; 隋 开皇十七年 翻经学士 费长房 撰. 大正藏 (T) » 第 49 冊 » No.2034 » 第 14 卷. 
  8. 水野弘元《部派佛教与杂阿含》:“杂阿含与别译杂阿含之关系,古来即不被重视。直至日本德川时代,法幢始著‘俱舍论稽古’,认为别译杂阿含即小本杂阿含,属饮光部之经典,但未提出有力论据。不过,由上述内容可知别译杂阿含乃属于法藏部、化地部之杂阿含,或与此相近者。”
  9. 〈Udanavarga诸本与杂阿含经、别译杂阿含经、中阿含经之部派归属〉:“别杂,所传四分律不属于法藏部。然而,从化地部所传之五分律及饮光部所传之解脱戒经比较,目前并不能明确地下结论,关于别杂所属之部派,有更加检讨之必要。”《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8卷2号,1980年3月,933页
  10. 辛嶋静志. 三部《雜阿含經》(《大正藏》99、100、101) 原語問題及其所屬部派之考察. 佛光学报. 2020. 因而以上事实皆表明,《别译杂阿含经》是法显从斯里兰卡带回的写本的汉译,该原本是化地部的经典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