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舍利弗生卒之地那烂陀寺

舍利弗梵语शारिपुत्र Śāriputra巴利语Sāriputta),又译为舍利弗多、舍利弗罗、奢利富多罗、舍利弗多罗、舍利补怛罗,玄奘译为舍利子(心经中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意译鹙鹭子等,义为鹙鹭(其母亲名)之子;其父取其名为优婆低沙Upatissa[1],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2]

舍利弗较释迦牟尼佛年长,并先于佛涅槃藏传佛教中,祂以骑乘或脚踏狮子象征佛教智慧的“狮子吼”,并与目犍连常被雕塑成释迦佛随侍,与佛陀一同接受供养、膜拜。汉传佛教中,佛陀身边则雕塑阿难陀大迦叶较多。南传上座部的论书常以法将(巴利语:Dhamma-senapati)称呼舍利弗。

名字含义

舍利弗(Śāriputra)意译鹙鹭子、鹙鹭眼之子、秋露子等;名称来自其母亲,其母名为舍利(Śā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相传其母之眼,美丽如鹙鹭鸟,因此得名[3];另一个说法则是他擅长议论,如同百舌鸟,因此得名[4]。“弗”(putra),是“儿子”、“男子”的意思。汉地旧译为身子、珠子。[5][6]

他又名优婆低沙(Upatissa),或称优波底沙、优婆提舍、优波帝沙;这个名字来自其父亲之名“提舍”(Tissa),又译为低沙、帝沙。[7]

简介

舍利弗的舍利子

舍利弗诞生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婆罗门种姓家庭,离首都王舍城大约有二三里路程。父亲提舍是婆罗门教中著名论师。

舍利弗从小才智过人,善于辩论。二十岁拜六师删惹夷为师[8],然对删惹夷的学问并不满足。后因听闻马胜比丘(Assaji)说因缘所生法之偈颂[9],决定和好友目犍连及两百名弟子一同加入佛陀僧团[10],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佛陀的常随众。

因舍利弗持戒精严、于法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佛陀常命舍利弗替祂说法。舍利弗当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称赞祂是“众生生母”。僧团碰到棘手问题都由祂解决,如提婆达多另立僧团时,就由舍利弗与目犍连将青年比丘带回。

在大乘经典《法华经》中,舍利弗被授记将来无数劫后成佛,佛号为华光如来。

著名经典

  • 北传佛教:《般若心经》中的“舍利子”即舍利弗。

参见

参考文献

  1. 慧祥法师:《首楞严经》讲解第二十讲
  2. 《增壹阿含经》卷36〈42 八难品〉:“世尊告曰:“我昔亦有弟子名舍利弗,智慧之中最为第一,如大海水纵横八万四千由旬,水满其中;又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入水亦如是。然阎浮里地,南北二万一千由旬,东西七千由旬,今取较之,以四大海水为墨,以须弥山为树皮,现阎浮地草木作笔,复使三千大千刹土人民尽能书,欲写舍利弗比丘智慧之业,然童子当知,四大海水墨、笔、人之渐渐命终,不能使舍利弗比丘智慧竭尽。如是,童子!我弟子之中智慧第一,不出舍利弗智慧之上。计此舍利弗比丘遍满三千大千刹土,无空缺处,欲比如来之智慧,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如来智慧力者,其事如是。””(CBETA, T02, no. 125, p. 750, a27-b12)
  3. 《玄义音义》:“舍利子,梵言奢利富多罗,或言舍利弗多罗,此梵音转耳。舍利母名,眼之青睛名舍利,又母眼似鹆眼,因以名焉。经中或言鹙鹭子者,一义也。”
  4. 《法华玄赞》:“梵云舍利弗呾罗。言舍利弗者,讹也。舍利云鹙,即百舌鸟,亦曰春 。弗呾罗,言子。以母才辩喻如鹙鸟,此是彼子,以母显之,故云鹙子。复名优婆提舍,以能论议故,兼得彼名。”
  5. 《法华文句》卷1:“舍利弗,具存应言舍利弗罗,此翻身子。又翻舍利为珠,其母于女人中聪明,聪明相在眼珠。珠之所生,故是珠子。又翻身。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
  6. 《慧苑音义》:“奢唎补怛罗,此云鹙鹭子。旧翻为身子者,谬也。梵本中呼身为设利罗,故知悬别也。”
  7. 嘉祥吉藏《法华义疏》:“从母立名,母以眼似舍利鸟眼,故名母名舍利,其母于众女人中聪明第一,以世人贵重其母,故呼为舍利子。古经名鹙鹭子,鹙鹭子犹取鸟名也。或言舍利鸟似鹙鹭也。父名提舍。逐父为名,故名优婆提舍。优婆者逐也。提舍者星名也。”
  8. 《四分律》卷33:“尔时世尊,在罗阅城。时城中有删若梵志,有二百五十弟子。优波提舍、拘律陀为上首。”
  9. 《四分律》卷33:“时阿湿卑比丘,入罗阅城乞食已,置钵在地。叠僧伽梨。优波提舍念言,此比丘乞食已竟,今正是问义时,我今当问。即往问义:汝为谁师,字谁,学何法?即报言。我师大沙门,是我所尊,我从彼学。优波提舍即复问言:汝师大沙门说何法耶?报言:我年幼稚,出家日浅,未堪广演其义,今当略说其要。优波提舍言:我唯乐闻为要,不在广略。阿湿卑言:汝欲知之。如来说因缘生法,亦说因缘灭法。若法所因生,如来说是因,若法所因灭,大沙门亦说此义,此是我师说。时优波提舍闻已。即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10. 《四分律》卷33:“时世尊,与无数百千众围绕,而为说法。遥见优波提舍、拘律陀并诸弟子来。见已,告诸比丘:彼远来二人者。一名优波提舍。二名拘律陀。此二人于我诸弟子中最为上首,智慧无量无上,得二解脱。……。时世尊。渐次为说胜法,令发欢喜心。所谓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成就诸法。自知得果证已,前白佛言:我等欲从如来法中出家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得尽苦源,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