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实物:1103年《观无量寿经》残页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也称为1《观无量寿经》、2《十六观经》,总共有一,佛经题目,由刘宋禅师畺良耶舍翻译[1]。为极乐净土三经中之一经。《开元释教录》载刘宋昙摩蜜多的另一译本已佚[2]

本经只有1汉文版本,以及从汉文2翻译出来的版本,没有发现梵文原文经本。因此现代学者,通常认为它并非源自印度。至于来源是丝绸之路上的绿洲王国还是中国则无定论。[3][4][5]水野弘元认为本经虽非从印度来,但是与佛教的基本精神一样。[6]

题解

据《高僧传》记载,沙门僧含请禅师畺良耶舍译出《药王药上观》及《无量寿观》,僧含笔录。僧含以此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故常受持讽诵。[7]

内容概述

内容述说频婆娑罗王遭逢家变,为儿子阿阇世所关。其夫人韦提希澡浴频婆娑罗王,并奉上食酥蜜和麦与蒲萄浆。频婆娑罗大王得到食物后,体力渐渐回复,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释迦牟尼佛,求大目犍连传授八戒。世尊除遣大目犍连尊者以外,亦遣富楼那尊者,为王说佛法。

经过二十一日,阿阇世问守门者其父还活着吗?守门人禀告阿阇世关于国太夫人奉食、尊者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之事。阿阇世迁怒其母韦提希夫人,欲执利剑害母。经月光、耆婆两臣行劝,才改幽禁其母。韦提希夫人遭幽禁而忧急之际,向时在耆阇崛山的释迦牟尼佛念请,佛应韦提希夫人,与目犍连、阿难两位尊者亲临宫中。韦提希夫人表示无心再留于娑婆世界,佛示现十方佛国的样子于韦提希夫人看,供其选择往生之地。在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释迦佛分十六观的顺序,说明以脸朝西方系念落日谛观渐次顺序,直到观西方三圣身相及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之庄严诸相的往生西方之法。其中并提到上品、中品、下品三辈九品往生的渐次阶位。

十六观

概要
初观 日想 系念西方日落,直至闭目、开目皆有落日历历在目。
第二观 水想 观水澄清如琉璃
第三观 地想 转而初见极乐国地琉璃宝地、楼阁、华幢样貌。
第四观 树想 观极乐世界宝树、罗网。
第五观 八功德水想 观极乐世界八池功德水。
第六观 总观想 系念、谛观极乐世界之宝树、宝地、宝池。
第七观 花座想 观七宝莲华座。
第八观 麁想见极乐世界 观莲华座上金色佛菩萨像。
第九观 遍观一切色想 无量寿佛眉间白毫,现八万四千色身相好。
第十观 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 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
第十一观 具足观观世音及大势至 大势至菩萨真实色身相。
第十二观 普观想 普观无量寿佛所建极乐世界色相。
第十三观 杂观想 西方三圣色身相,主要提及观相念佛方法。
第十四观 上辈生想 观根性上品的上中下三等众生往生并获西方三圣莲池海会菩萨接引的情况。
第十五观 中辈生想 观根性中品的上中下三等众生往生并获阿弥陀佛接引的情况。
第十六观 下辈生想 观根性下品的上中下三等级的众生往生.并获化佛菩萨接引的情况。并提及由于下品的众生多是犯戒、谤三宝以至犯五逆十恶之罪,在临命终时,恶业现前。有幸得到善知识教以持名念佛的方法(由于时间紧迫,所以已不能教以观相念佛的方法),众生因大恐惧而生大信心,称一念阿弥陀佛名号,即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业得到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历代注疏

  • 《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隋智者说。据日本学者望月信亨考证,此疏为唐朝人伪作,并非智𫖮大师手笔。
  • 《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隋慧远撰。
  • 《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隋吉藏撰。
  • 《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唐善导集记。
  •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唐法聪撰。
  •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六卷,宋知礼述。
  • 《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一卷,宋知礼撰。
  •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三卷,宋元照述。
  • 《观经扶新论》一卷,宋戒度述。
  • 《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三卷,宋戒度述。
  • 《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科》一卷,宋知礼排定,明真觉重排。
  •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五卷,明真觉分会,日本实观改修。
  •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一卷,明传灯述。
  •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二卷,续法集。
  •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彭际清述。
  • 《观无量寿经笺注》,丁福保注。

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1965年,在温州白象塔二层发掘出《观无量寿经》残页。此经残宽13cm,残高8.5至10.5cm,对照同处发现的崇宁二年(1103)墨书《写经缘起》残页,认定此经本是同年或相近年代刊印,字迹特征是:字体较小,长短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有漏字并在纸面可见到字迹有轻微凹陷,其活字印刷的特征十分明显,经鉴定为北宋活字印刷本。此现在最早的《观无量寿经》。

禅修洞

小南海石窟(禅修洞)的中窟刻有《观无量寿经》的九品往生浮雕,为僧稠禅师的弟子习禅之所。[8]

注释

  1. No. 365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第1卷. 大正新脩大藏经 第12册. 
  2. No. 2154 开元释教录 第14卷. 大正新脩大藏经 第14册. . 629c17-19. 
  3. Damien Keown. Amitāyurdhyāna Sūtra. A Dictionary of Buddh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08-26: 10. ISBN 978-0-19-157917-2.  已忽略文本“ chapter-” (帮助);
  4. Fujita. The Textual Origins of the Kuan Wu-liang-shou ching: A Canonical Scripture of Pure Land Buddhism. Robert E. Buswell (编). 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ISBN 0585349630. 
  5. Silk, Jonathan A.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uanwuliangshoufo-jing": Some Buddhist and Jaina Parallels to its Narrative Frame 25 (2).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181–256. 1997-04. JSTOR 23448579.  此文中译: 乔那森·斯尔克. 由纪赟翻译. 《观无量寿佛经》的构成:其叙事结构的若干佛教与耆那教平行本 (PDF). 新加坡佛学研究学刊. 2017, 3. 
  6. Muller, Charles. East Asian Apocryphal Scriptures: Their Origin and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nitic Buddhism. Bulletin of Toyo Gakuen University. 1998, 6: 69 [2020-12-08]. 
  7. 高僧传·卷三》:“沙门僧含请译《药王药上观》及 《无量寿观》,含即笔受。以此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故沉吟嗟味,流通宋国。”
  8. 曾尧民. 北朝《观无量寿经》观 ──以僧稠小南海石窟与净影慧远 《观无量寿经义疏》为中心 (PDF). 中华佛学研究. 2017, 18: 41-81 [2020-04-20]. 

参见

外部链接

  • The Contemplation Sutra,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J. Takakusu
  •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ontemplation Sutra
  • The Taima Mandala Image of the Pure Land from a medieval Japanese scroll,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s found in the Contemplation Sutra. This site offers explanations in English of the various motifs of the scroll.
  • [1] The Scripture on the Buddha’s Teaching About Meditation On the Enlightened Being ‘Of Infinite Life’ , from The Land of Pure Bliss, On the Nature of Faith & Practice in Greater Vehicle (Mahāyāna) Buddhism, translated by Peter Johnson, ISBN 978-1-7923-4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