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派

出自求聞百科

民主黨派,是中國共產黨針對解放戰爭時期除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以外各活躍中間政黨的總稱。

歷史上的民主黨派

抗日戰爭結束後,摩擦不斷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由國內各主要政黨所組成的「政治協商會議」(舊政協),並通過政協憲草。然而,隨着矛盾日益激化,特別是制憲國民大會的召開,更是使得各民主黨派分道揚鑣。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兩黨投向國民黨當局一方,成為國民黨的衛星黨;而以民盟為首的大部分黨派則響應中共五一口號,在中共已取得全國戰局決定性勝利後,於1949年在北平另行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歷史上的民主黨派,大部分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以及日本投降以後、解放戰爭爆發以前成立的。那段時間中華民國的政治氣氛比較寬鬆,成立了政治協商會議。當時主要的中間黨派有:

解放戰爭時期隨國民黨逃往台灣的:

  • 中國青年黨(簡稱「青年黨」或「中青」):1923年12月2日在巴黎成立;
  • 中國民主社會黨(簡稱「民社黨」;前稱「國社黨」):1932年4月16日在上海成立「中國國家社會黨」;1946年8月15日改組為中國民主社會黨。

上述黨派曾是「兩蔣」時期的台灣少數「合法」黨派,後逐漸失去影響力而泡沫化。2020年。中國民主社會黨因無活動黨員被台灣當局宣布註銷。

解放戰爭後留在大陸的:

合併或終止運作的:

中國民主建國會因成立較晚沒有代表參加舊政協[4]。後來在是否參加制憲國民大會的問題上,中間黨派發生了分裂。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當時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參加了國民政府所號召組織的制憲國民大會中國民主同盟遂開除了中國民主社會黨,此後不久即被國民政府查封。其他各民主黨派明顯傾向中國共產黨在內戰全面爆發時遭到國民政府查封,禁止活動。1948年,中國共產黨發表五一口號,得到現在所稱的幾個民主黨派及一些無黨派人士的支持。民主黨派及一些無黨派人士進入中共控制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於1949年11月16日併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人民救國會於1949年12月18日解散[5]。有鑑於此,毛澤東為營造民主氛圍希望其他黨派不要解散,可以和中國共產黨互相監督。保留下來的八個黨派作為參政黨,但在自己的黨章中明確規定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參政議政。民主黨派的主席一般兼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歷史上,宋慶齡榮毅仁兩位民主黨派人士曾經出任國家副主席的職務。

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合作方式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也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或「一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

中共要求民主黨派按照1996年《關於民主黨派組織發展若干問題座談會紀要》和1999年《各民主黨派中央關於加強自身建設若干問題座談會紀要》的精神發展黨員[6],「以協商確定的範圍和對象為主,以大中城市為主,以有代表性的人士為主」[7][8]。2004年10月25日中共頒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民主黨派組織發展工作座談會紀要》提出發展新的社會階層代表性人士,要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加入民主黨派除應符合《章程》規定的條件外,還應已作一定政治安排或擔任一定的社會職務。發展無黨派代表人士必須事先與同級中共黨委及中央統戰部溝通情況,事先徵求所在單位中共黨組織的意見,防止民主黨派追求發展成員年輕化的傾向[9][10][11]

共產黨員一般不能加入民主黨派。根據中共中央有關文件規定,為了積極幫助民主黨派加強領導班子建設,進一步健全、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派合作制度,對個別適合做民主黨派領導工作的中共黨員,在民主黨派要求和同意的前提下,經上級中共黨委批准,可以加入民主黨派組織,調到民主黨派工作[12]。民主黨派、工商聯各級組織中的主席(主委)、副主席(副主委)、秘書長、組織部長、省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人民政協的負責人中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的入黨問題,按中央有關規定執行。民主黨派的成員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不必要求他們退出民主黨派的組織。其入黨後,也可以繼續參加民主黨派的活動[13]

組織情況

排名 政黨 簡稱 主席 全國人大席位數 全國人大常委會席位數 黨員數 省級黨組織數 建立時間
1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民革 萬鄂湘 44 5 151000
(2020年)
30 1948年1月
2 中國民主同盟 民盟 丁仲禮 58 8 330600
(2020年)
30 1941年10月
3 中國民主建國會 民建 郝明金 56 2 204035
(2020)
30 1945年12月
4 中國民主促進會 民進 蔡達峰 54 5 182618
(2020年)
29 1945年12月
5 中國農工民主黨 農工黨 陳竺 54 6 約180000
(2020年)
30 1930年8月
6 中國致公黨 致公黨 萬鋼 38 3 約63000
(2020年)
20 1925年10月
7 九三學社 九三 武維華 64 7 190131
(2020年)
30 1946年5月
8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臺盟 蘇輝 11 3 約3000
(2020年)
19 1947年11月

成員範圍

199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原則同意了中共中央統戰部擬定的《關於民主黨派組織發展問題的意見》後,中共中央統戰部邀請各民主黨派中央負責人進行座談,形成了《關於民主黨派組織發展若干問題座談會紀要》。根據1996年6月21日《中共中央統戰部關於轉發《關於民主黨派組織發展若干問題座談會紀要》的通知》:

  • 民革,主要由解放戰爭時的中國國民黨左派及其後裔組成,後來許多國民黨籍的倒戈將領和被俘釋放的軍政人員加入。
  • 民盟,主要是以從事文化教育方面工作的社會精英階層所組成。
  • 民建,主要是以在大中城市的工商企業家和經濟界的中高層人士為主。[14]
  • 民進,是以從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
  • 農工黨,以醫藥衛生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
  • 致公黨,主要以海外歸僑、僑眷為主。
  • 九三學社,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常見職業分布為教師、醫師、工程師等等。
  • 台盟,是由居住在中國大陸台灣省人士組成。

參考文獻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