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梨酥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凤梨酥
Pineapple cake
别称Fengli Su, pineapple shortcake, pineapple pastry
上菜顺序甜点
起源地台湾
地区东亚
主要成分面粉奶油冬瓜酱、土凤梨
凤梨酥
汉字 王梨酥
白话字 ông-lâi-so͘
台罗拼音ông-lâi-soo
方音符号ㆲˊㄌㄞˊㄙㆦ
凤梨酥

凤梨酥台湾闽南语王梨酥 台罗ông-lâi-soo)是台湾的传统糕点,源自龙凤大饼之甜味凤饼,以及双馅料(凤梨冬瓜)大饼鸳鸯饼的习俗,以西式饼干酥松饼皮发展而成的台式点心。 其主要原料为面粉奶油、糖、蛋、冬瓜酱(也可用纯凤梨或冬瓜混合凤梨制作)。外皮酥、内馅软。以冬瓜馅制作的凤梨酥有蔬菜冬瓜清爽口感,也称为冬瓜酥[1];以冬瓜馅混合凤梨馅制作的凤梨酥带有凤梨甜香,或称为冬瓜凤梨酥;以纯土凤梨制成的凤梨酥,其酸度较高,又称土凤梨酥。

名称

凤梨的台湾闽南语台湾闽南语王梨 台罗ông-lâi)谐音为“旺来”,带有吉利兴旺之意,而冬瓜有“好年冬”与甜甜蜜蜜的含意,带有喜气之意[2]。早年凤梨酥大多为冬瓜酥,其绵密弹牙的内馅为冬瓜酱制成,命名取其台湾闽南语谐音“旺来”,但如果要正名回冬瓜酥,不仅没有旺来酥好听,对长久以来接受旺来酥的民众亦难以接受。

虽然“凤梨”在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地区被称为“菠萝”,但凤梨酥从不写成“菠萝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亦然。

馅料

传统凤梨酥的外皮是采用猪油制成,早期凤梨酥的内馅大多采用冬瓜或者冬瓜混合凤梨制成。[3]

台湾冬瓜是早期与现代台湾民稻田休耕期间的轮作产品,所以全台各地有种稻米的地方,就几乎有冬瓜的种植,产量丰富,为台湾大宗蔬菜之一,原料取得容易与经济实惠,让稻米友创造额外收入,所以使用冬瓜当作食品原料也可以反映当时台湾农业土地的历史与食品加工的背景。

早年台湾凤梨成本过高,土凤梨(夏威夷开英种)及俗称波萝的本岛仔凤梨纤维粗,会咬舌头,不适合用在糕饼上,但台湾冬瓜从百年前早期到现代都会轮作种植在全台的稻田上,为台湾稻创造另一笔收入,所以产量丰富与经济实惠,这也是冬瓜成为食品原料的由来,而冬瓜制作的内馅口感不仅棉密且Q弹。由于台湾早期食品加工将产品当作制作成食品的原料,让冬瓜茶与冬瓜凤梨酥拥有百年制造历史,将田里的新鲜食材加工后能存放食用,是台湾百年前开垦时期的传承。

近年有不少商家采用纯凤梨制作内馅,因为凤梨的纤维较冬瓜粗,纯凤梨馅的口感不及冬瓜馅绵密与Q弹,但纯凤梨馅有天然的浓郁果香及酸甜滋味,都是冬瓜馅无法比拟的,因此冬瓜馅与纯凤梨馅制成的凤梨酥,都各有其拥护者。

以下为台湾地区凤梨酥原料冬瓜产地,全年各地有生产:

  • 宜兰:罗东、头城、五结、三星、礁溪、员山、冬山。
  • 花莲:凤林、玉里、新城、吉安、万荣、卓溪、光复、富里。
  • 台东:关山、长演、鹿野、池上。
  • 桃园:八德、龙潭、新屋、杨梅。
  • 新竹:竹北、竹东、新埔、湖口、芎林、新丰。
  • 苗栗:苑里、通宵、卓兰。
  • 台中:大甲、雾峰、外埔、后里、大安、清水、乌日。
  • 彰化:北斗、二林、埤头、溪州、竹塘、芳苑。
  • 云林:元长、土库、二仑、西螺、虎尾、大埤。
  • 嘉义:义竹、朴子、鹿草、六脚、太保、新港。
  • 台南:善化、后壁、归仁、下营、六甲。
  • 高雄:甲仙、六龟、梓官、弥陀、杉林、桥头、大树。
  • 屏东:南州、新埤、林边、恒春。

各县市依季节不同生产之产季亦不同。[4]

关联条目

资料来源

注释
书目
  • 张尊祯. 《台灣糕餅50味:舌尖上的懷舊旅行》. 台湾: 远流. 2009-03-27 [2009年]. ISBN 978-957-326-456-9 (中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