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대한민국 임시정부(朝鮮文)
1919年-1946年
格言:대한독립만세(朝鮮文)
「大韓獨立萬歲」
國歌:愛國歌
地位流亡政府(1919年-1945年)
臨時政府
首都京城法理上
常用語言韓語
政府共和國
大統領/國務領/臨時政府主席 
• 1919-1925
李承晚
• 1925
朴殷植
• 1925-1926
李相龍
• 1926
洪震
• 1926-1927
李東寧
• 1940-1946
金九
國務總理副主席 
• 1919-1923
李東煇
• 1924-1925
朴殷植
• 1944-1945
金奎植
歷史 
1919年3月1日
• 建立
1919年4月11日
1932年4月29日
• 向軸心國宣戰
1941年12月19日
•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
• 美軍政廳取締
1946年1月
前身
繼承
大韓帝國
韓國獨立黨(1940年)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韓語:대한민국 임시정부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方面稱為上海臨時政府韓語:상해림시정부上海臨時政府[1]),簡稱臨政韓語:임정臨政)、臨時政府韓語:임시정부臨時政府)是朝鮮半島日韓併合後,於1919年在上海法租界成立,後搬遷至中華民國重慶的一個流亡政府。該政府未曾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而國民政府當時雖也未正式承認,但給予了其極大的援助,如協助訓練地下武裝及情報人員,並為其在國際範圍擴大影響[2],1946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被美軍政廳取締。不過在中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舊址仍然存在,而其中上海的舊址,被稱為「韓民族獨立運動的聖殿」。

現在的大韓民國憲法前言中即提到「擁有悠久歷史和光輝傳統的大韓民國繼承三一運動催生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法統和抗拒不義的4·19民主理念」[3][4]。另一方面,現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則將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評論為「無人承認的流亡團體」、「利用同胞的愛國心收集大量錢財中飽私囊,組織針對共產主義者的恐怖襲擊、妨礙金日成組織領導的抗日武裝鬥爭的反動集團」[1]

臨時政府的成立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國務院紀念照片(1919年10月11日)。前排左起申翼熙安昌浩玄楯。第二排金澈尹顯振崔昌植李春塾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誕生地舊址 上海法租界金神路22號(今上海市黃浦區瑞金二路50號)

1919年3月1日,三一運動爆發,以孫秉熙為首的三十三位民族代表在明月館集體簽署獨立宣言書,宣布大韓民族有建立獨立國家的神聖權利。在三一運動遭到日本殖民當局鎮壓後,韓國獨立志士競相出亡國外。3月21日,流亡蘇俄的韓國志士在海參崴成立了大韓民國議會政府,以孫秉熙為大統領李承晚國務總理。留在朝鮮半島的韓國志士接著在京城(今首爾)也組織了朝鮮民國臨時政府,初以李東輝為執政官總裁,李承晚為國務總理。4月9日又公布以孫秉熙為正都領,李承晚為副都領,選舉李承晚為內閣總理

4月10日,流亡上海的韓國志士經李光洙孫貞道提議,同時在杜月笙的安排下,在位於上海法租界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22號的玄楯住所召開由來自韓國各地和海外的獨立運動代表29人出席的代表會議,決定成立臨時議政院,作為最高民意機關。4月11日,又在相同地點召開了大韓民國臨時議政院第一屆會議。選舉李東寧議長,孫貞道為副議長,李光洙、白南士為書記。制訂《大韓民國臨時憲章》十條,決定不採用君主制,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通過臨時政府《施政綱領》和政府成員《宣誓文》,確定採取國務總理制,選舉李承晚任國務總理,安昌浩任內務總長,金奎植任外務總長,李始榮任法務總長,崔在亨任財務總長,李東輝任軍務總長,文昌范(一說申錫雨)任交通總長,秘書長趙素昂。由於當選者大多不在上海,遂又選舉申翼熙任內務次長、玄楯任外務次長、李春塾任財務次長,鮮于赫任交通次長、曹成煥任軍務次長、南亨佑任法務次長,負責各部日常工作。並通過了告全體國民《布告》和告世界各國政府《宣言書》。

4月1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正式宣布成立,發布《布告》和《宣言書》。《布告》號召全體國民為開創「子孫萬代自由幸福之路」和「恢復國權」而奮鬥,宣布臨時政府「主張祖國絕對獨立」等6條施政綱領。《宣言書》強調大韓民國是承繼韓國民族歷史,順應世界大勢的合法政府。4月17日,得到法國駐上海總領事署和法租界公董局的默許,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霞飛路(今淮海路321號)掛牌辦公。

4月22日至23日,69名議員在金神父路22號玄楯住所召開大韓民國臨時議政院第二屆會議,改選孫貞道為議長。制訂頒布《臨時議政院法》,規定臨時議政院有立法權和監督權。對臨時政府進行了組織和人事調整,改次長制為委員制。4月23日,漢城方面也秘密召開了國民大會,決議成立漢城臨時政府,選舉李承晚為執政官總裁,李東輝為國務總理。

當時除了大韓民國議會政府、朝鮮民國臨時政府、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漢城臨時政府外,韓國國內還有大韓民間政府平安道新韓民國臨時政府等。出現了三地政府並存的局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大韓民國議會政府、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與漢城臨時政府經過協商,9月,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以改憲的形式,吸收大韓民國議會政府後,與漢城臨時政府統合,建立單一統合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同時改總理制為大統領制。以李承晚為大統領。

歷代臨時政府領導人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移情況一覽表

# 地點 時間 說明 圖片
1 上海(상해/상하이) 1919年4月~1932年5月 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1926年至1932年)位於盧灣區馬當路306弄4號,現為盧灣區文物保護單位。幾任韓國總統盧泰愚(於1992年9月30日[5])、金泳三(於1994年3月26日[6])、金大中(於1998年11月15日[7])、盧武鉉(於2003年7月10日[8])、李明博(於2010年4月30日[9])都曾蒞臨參觀。
2 杭州(항주/항저우) 1932年5月~1932年10月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臨時政府在杭州的駐紮時間為1932年5月~1935年11月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杭州舊址紀念館位於杭州市上城區長生路,現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3 鎮江(진강/전장) 1932年10月~1932年11月 另有一說為1935年11月~1937年11月-《白凡逸志》
4 南京(남경/난징) 1932年11月~1937年11月
5 長沙(장사/창사) 1937年12月~1938年7月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長沙)活動舊址位於開福區連升街楠木廳6號。
6 廣州(광주/광저우) 1938年7月~1938年11月 位於東山區恤孤院路12號柏園
7 柳州(류(유)주/류저우) 1938年11月~1939年5月 住所位於廖磊公館,辦公場所設在樂群社,後者已闢為柳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抗日鬥爭活動陳列館。[10]

8 綦江(기강/치장) 1939年5月~1940年9月
9 重慶(중경/충칭) 1940年9月~1945年11月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940年9月17日在中華民國戰時首都重慶成立韓國光復軍總司令部,李青天將軍出任總司令,李范奭將軍出任參謀長。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發表對日宣戰聲明書,正式對軸心國宣戰,並單方面宣布重慶為大韓民國「借地辦公」的臨時首都。重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七星崗蓮花池38號,現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已闢為重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陳列館。2017年12月16日,時任韓國總統文在寅在訪問中國期間拜訪了這一舊址。系韓國總統首次到訪此舊址。[11]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