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高句丽
前37年-668年
高句丽国旗
军旗
高句丽鼎盛时期的疆域
高句丽鼎盛时期的疆域
首都卒本城(前37年-3年)
国内城(3年-427年)
平壤城(427年-586年)
长安城(586年-668年)
常用语言高句丽语
宗教佛教道教萨满教[1]
政府君主制
历史时期古代
• 建立
前37年
• 引入佛教
372
• 好太王的扩张
391-413
598-614
645-668
• 灭亡
668年
前身
继承
扶余国
安东都护府
统一新罗
渤海国
今属于 中国
 朝鲜
 韩国
高句丽
中文名称
繁体高句麗
简体高句丽
注音符号ㄍㄠ ㄍㄡ ㄌㄧˊ
汉语拼音Gāogōulí
韩文名称
谚文고구려
韩文汉字高句麗
文观部式Goguryeo
马赖式Koguryŏ

高句丽汉语拼音Gāogōulí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朝鲜语:고구려高句麗,前37年-668年),也作“高句骊”[2][3],又名“句骊”、“勾骊”[4][5],是位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东北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据《好太王碑》、《三国史记》和多部中国《二十四史》记载,公元前37年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扶余的王子高朱蒙,南下在卒本川建立高句丽。建国后,高句丽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余沃沮东濊并吞并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衰弱,668年被唐朝新罗联军所灭。

高句丽立国705年,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曾在与倭战争中击败入侵朝鲜半岛倭寇,并在与隋战争中击退隋朝数十万大军。高句丽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7][8]。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9],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略涉今日的中国东北、朝鲜大部及韩国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10][11]

国号

朝鲜半岛历史
朝鲜半岛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
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栉文土器
青铜器时代无文土器
古朝鲜 辰国 檀君朝鲜
箕子朝鲜
卫满朝鲜
前三国
时代
三韩 汉四郡
乐浪郡
带方郡




三国
时代
伽倻 百济 高句丽
新罗
鸡林
熊津·安东
统一新罗 渤海
后三国
时代
新罗 后百济 后高
句丽
高丽王朝
征东行省 辽阳行省
朝鲜王朝
大韩帝国
朝鲜日占时期
解放后
三年
朝鲜人民共和国
盟军托管时期
大韩民国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君主 · 首都 ·
文学史 · 教育史
电影史 · 韩医史
陶瓷史 · 戏剧史
韩国国宝 · 朝鲜国宝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
中国东北史前史
燕国 (辽西郡) 箕子朝鲜 东胡 肃慎 濊貊
(辽东郡)
秦朝 (辽西郡)
(辽东郡)
西汉 (辽西郡) 卫满朝鲜 匈奴
(辽东郡)
(汉四郡) 扶余国 沃沮 高句丽
东汉 (辽西郡) 乌桓 鲜卑 挹娄
(辽东郡)
(玄菟郡)
曹魏 (昌黎郡) (公孙度)
(辽东郡)
(玄菟郡)
西晋 (平州)
慕容部 宇文部
前燕 (平州)
前秦 (平州)
后燕 (平州)
北燕
北魏 (营州) 柔然 契丹 库莫奚 室韦 勿吉
东魏 (营州)
北齐 (营州)
北周 (营州)
隋朝 (柳城郡) 突厥 靺鞨
(燕郡)
(辽西郡)
唐朝 (营州) (松漠都督府) (饶乐都督府) (室韦都督府) (黑水都督府) 渤海国
(渤海都督府)
(安东都护府)
辽朝 (上京道)
(中京道)
(东京道)
女真 东丹国
定安国
(东京道)
金朝 (东京路) (上京路)
东辽国 后辽 大真国
元朝 (辽阳行省)
明朝 (辽东都司) (奴尔干都司)
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 野人女真
清朝 (满洲地区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
(东三省) 俄占外满
中华民国
东三省
远东共和国
苏联远东
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
伪满洲国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中华民国
东九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东北
远东
政区、政权大部在今东北三省者用粗体。
参见

高句丽”一词最早见于《前汉书*地理志》:“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濊貉、(高)句骊蛮夷。”[12]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汉武帝卫满朝鲜后,以高句丽人之地设县并以其族名命名县名[13]。《前汉书*地理志》亦记载玄菟郡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构成[14][注 1]。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在卒本川(今辽宁省桓仁县)建卒本扶余。由于卒本扶余位于前汉设高句丽县辖地,而扶余和高句丽属同族,中文典籍开始将“高句丽”作为国号使用,简称“句丽[15]

南北朝时期,中国中原政权应高句丽统治者的请求改以“高丽”作为高句丽的正式简称,高句丽的统治者也被冠以“高丽王”的称号,并且逐渐以“高丽”作为正式国号。自此“高丽”长期成为朝鲜半岛的历史地理名称。新罗末年,弓裔建“后高句丽”。918年,王建推翻弓裔改国号为“高丽”。宋朝高丽王朝奉上高丽与高句丽继承关系的“高丽世次”,中国各朝代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

历史

建国

高句丽王冠

好太王碑、《三国史记》、《魏书》、《周书》、《北史》、《隋书》等韩、中两国史书和史料记载,公元前37年,高句丽始祖,扶余王子朱蒙因在扶余国受到排斥,南下在鸭绿江沿岸卒本川建卒本扶余,来附者众多。建国后,高句丽武力驱逐了肃慎,后于公元前36年吞并了松让王的沸流国。公元前34年,高句丽定都纥升骨城,公元前28年灭北沃沮[16]:25[17]

公元前19年,朱蒙长子类利与其母从扶余国逃到纥升骨城,被立为太子,是为高句丽第二代君主琉璃明王。琉璃明王十一年(公元前8年),高句丽以少胜多降服鲜卑。公元前5年冬,扶余王带素率5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但因天寒,士兵冻死甚多而退。公元3年,琉璃明王弃纥升骨城迁都于国内城[16]:26[17]。公元12年,王莽强行将高句丽人编入辽西郡进攻匈奴等民族[18]。由于高句丽士卒脱逃,王莽怪罪于高句丽王并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公元14年,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19]

大武神王期间(18-43年),高句丽继续武力扩张,攻打扶余,杀死扶余王带素。公元37年,大武神王攻克鸭绿江以南的乐浪郡[20],后又先后灭盖马、句茶等国[16]:26。44年,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乐浪,使高句丽扩张受挫[21]

发展期

早期的中兴

西元三世纪的朝鲜半岛

太祖王时期,高句丽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和加强。公元56年,高句丽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22]。高句丽在这时期也开始接受其周边国家的朝贡[23][24],也“遣使如汉”[25]。与此同时,高句丽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多次发动攻势,意图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26]。118年,高句丽联合濊貊攻打玄菟郡华丽城[27]。121年,太祖王“攻玄菟、辽东二郡,焚其城郭,杀获二千余人”[28]。同年夏,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攻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同年冬,太祖王合马韩、濊貊共万余攻玄菟郡,但是由于扶余对汉军的援助,高句丽的攻击没能取得胜利。146年,太祖王袭扰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乐浪太守妻子[29]

179年,新大王传位给故国川王。《三国史记》中叙述184年,故国川王亲自领兵打退乐浪军[30]。191年,故国川王采纳精英政治制度,依照才能聘任大臣和官员。其中包括任用农民出身的晏留、乙巴素(被任命为高句丽国相),使高句丽出现了治世。

与曹魏、前燕和百济的战争

197年,故国川王去世,其三弟山上王继位,遭到其兄拔奇反对,引发内乱。拔奇后投奔辽东公孙度攻打高句丽[31]。迫于辽东军事压力,山上王次年开始修筑丸都城。209年,丸都城建立完毕后山上王将都城迁移[32]

高句丽壁画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灭公孙渊,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32]。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吏毌丘俭破高句丽,东川王败走,毌丘俭又屠杀旧丸都内官员数千人,之后退兵。不久又再次进攻,东川王逃到买沟,毌丘俭又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到沃沮。魏军进一步追击。但东川王在纽由密友等的保卫下得以隐匿[33][34]。次年,东川王修建平壤城[35]

曹魏的毌丘俭焚烧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70年后(267年),高句丽重建了旧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侵略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北部处于强势[36]

高句丽的对外扩张几次招来险些亡国。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丽,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王宫,并将新丸都城再次夷为平地。343年(东晋咸康八年),高句骊重修由于前燕慕容皝东征而被摧毁的新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新丸都城。4个月后,旧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371年,百济近肖古王袭击高句丽最大城市平壤(前乐浪郡治所),并在战场上杀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37]

复兴期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仿照中原公布“律令”(当于宪法刑法)。372年立佛教为高句丽国教,并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38]。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鼎盛时期

好太王时期

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好太王与辽东地区的后燕也互有征战;并降服了北部的扶余国靺鞨部落;大败百济;瓦解了伽倻;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将新罗变为高句丽的保护国(399年)。就这样,在好太王时期,朝鲜半岛形成了一个长达50年的松散统一局面[39]。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面积已达到半岛面积的一半。北部包括今中国辽东半岛大部分。

长寿王时期

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城以加强对百济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于475年攻破百济首都汉山城,杀百济盖卤王,并吞汉江流域,使国家在半岛领土的面积增加成3/4,他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人口增加到九万户,疆域也空前扩大,其南境自牙山湾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据《魏书·高句丽列传》载,其“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为界,是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此时高句丽威名传至中原南北朝双方朝廷都对高句丽王以“乐浪郡王”的册封。491年长寿王死后,扶余勿吉国灭亡后扶余人内附于高句丽,国力达到最大状态。

6世纪末和7世纪初的混乱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走向平世。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疆受到契丹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551年,百济和新罗联合隋朝开始攻打高句丽。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高句丽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

6世纪末和7世纪初,高句丽开始与频频交战。高句丽与百济新罗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很复杂,一会儿是友,一会儿是敌。

丢失汉江流域

6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

551年,百济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从此失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朝鲜半岛中部之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朝鲜半岛中部的战争,对朝鲜半岛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罗对百济的攻击使百济成了朝鲜半岛的最弱者。新罗由于攻取人口众多而富饶的汉江流域,给其日后统一朝鲜半岛奠定良好基础。相反,高句丽却因丢失汉江流域而国力大减。另外新罗获得汉江流域后,疆域西界毗邻黄海,使其可以和中原王朝直接贸易和建立外交。这样新罗就不再依赖高句丽而是直接从中原王朝学到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新罗与中原王朝的直接沟通与联盟最终使得在七世纪中期邀请唐军赴朝鲜半岛作战,给高句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四月,南陈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高句丽与隋朝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开皇十年(590年),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准备迎战隋朝大军。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突袭辽西的营州,激怒隋文帝,引发高句丽与隋朝第一次战争。隋文帝遣三十万兵分水陆两路攻打高句丽。但隋军因遭大雨,运粮困难,水军遭遇风暴,与高句丽交战损失惨重。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杨广发现高句丽与隋朝的藩属突厥汗国缔结联盟,导致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亲率三十万军队兵分陆路和海路同时征伐高句丽,但遭到高句丽的强烈抵抗,隋军溃败。大业九年(613年)和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再次率军亲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起兵反隋炀帝和高句丽投降并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使得隋对高句丽的这两次战役无功而返。大业十二年(615年)杨广又打算进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没实行。

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衰落,早在征伐高句丽之前的大业六年(610年)和七年(611年)就先后爆发了民变,但被迅速镇压,在这之后就爆发隋末民变[40]。619年,隋朝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也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与新罗的联盟

隋朝灭亡,唐朝兴起后,高句丽仍然敌视中原政权。唐贞观五年(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41][42],并与突厥联盟[43]。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37]。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东突厥后,新罗联盟。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将军渊盖苏文刺杀荣留王后,渊盖苏文对唐的挑衅使唐与高句丽的关系紧张。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再一次对高句丽发动进攻,但高句丽在渊盖苏文和安市城主(18世纪以后朝鲜的笔记小说称其名为杨万春)的带领下击退了唐朝的进攻。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唐和新罗的联军消灭了高句丽西南的盟友百济。此后两年,唐、罗联军持续进攻高句丽。虽然唐的攻击给高句丽带来损失,但在渊盖苏文在世期间,唐和新罗一直都没能击灭高句丽[44][45]

662年后,渊盖苏文离世后渊家族内部斗争间接导致了高句丽失去对辽东的影响力。

灭亡

乾封元年(666年),渊盖苏文去世后,渊盖苏文长子渊男生到前方视察军情备战。让两个弟弟渊男建渊男产留守平壤。渊男建和渊男产趁大哥不在诬陷他叛逃到唐,并逼高句丽宝藏王通缉渊男生。渊男生走投无路,只好投靠唐朝并被唐重用。渊男生率领唐军攻打高句丽,以期望能夺回大权。许多高句丽护城将领见到渊男生纷纷放弃抵抗。渊男生投靠唐朝成为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渊男生为唐朝提供了可靠的高句丽军事信息,唐朝于是大幅增加了攻打高句丽的兵力。十二月十八,以李世𪟝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司列少常伯郝处俊副之,与契苾何力、庞同善率兵15万兵力以击高句丽。诏独孤卿云由鸭渌道,郭待封由积利道,在百济故地驻守的刘仁愿由毕列道,新罗金仁问由海谷道,并为行军总管,与运粮使窦义积,皆受李世𪟝节度,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667年,李𪟝在推进途中遇到极其顽强的抵抗,推进受到限制,但仍然攻下高句丽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由于新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城的失守对于高句丽西线战线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后薛仁贵以策略拿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领路的渊男生顺利在鸭绿江附近集合;李𪟝等攻取扶余城后,又攻下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经过了漫长的冬天,668年春夏,各路唐朝兵力在鸭绿江边会师。高句丽发动最后的反击,唐军依然继续推进到平壤城。高句丽经过了数个月的守城,渊男产被宝藏王委派投降,但渊男建拒绝投降。同年九月十二,高句丽僧人信诚打开平壤城门,唐军有机会攻入平壤,渊男建被俘虏投降。

与此同时,在南线由于金庾信的攻势,渊盖苏文的弟弟渊净土新罗投降。就这样高句丽由于内部纷争,长年饥荒和唐与新罗南北联合攻击下最终灭亡。

高句丽被灭后,唐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朝鲜半岛。但遭到了新罗的反击。新罗拥立投降的渊净土的儿子安胜为高句丽王(史称报德王),赏赐金姓。并协助高句丽移民策动叛乱。经过数年的反唐战争,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后来崛起的渤海国占据。

后继复国运动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遗民展开了反对新罗联盟的运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剑牟岑乞乞仲象大祚荣等。唐曾多次试图在高句丽东部故地建立都督府控制此地区,但都失败了。唐为管理原高句丽故地而设置的安东都护府,最初是由薛仁贵来管理的。后来唐朝任命高句丽宝藏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朝鲜王。由于宝藏王支持反唐被流放。宝藏王的儿子高德武接管了安东都督府。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在其著《小高句丽国の研究》中描述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王族后代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建立了复兴政权小高句丽。但是由于史料较少,所以不被学术界所公认。

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大将剑牟岑最初在百济故地汉城立宝藏王后裔安胜为王,试图重建高句丽,并得到了新罗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后来由于内部纷争,剑牟岑被谋杀,安胜投靠到新罗。新罗给了安胜一片土地,让他建立了报德国。683年,新罗神文王因担心叛乱将报德国吞并。安胜被赐予新罗王室的“金”姓。

粟末靺鞨酋长乞乞仲象和他的儿子大祚荣原都是高句丽统治下的靺鞨人大将。668年八月,高句丽灭亡,三十年后,即698年,乞乞仲象和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建立起震国并从唐朝手里征服了原属高句丽的部分国土。乞乞仲象去世后,713年,震国接受唐朝册封的“渤海郡王”,与唐朝建立了藩属关系。渤海国宣称继承高句丽而控制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今中国东北地区东南部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部分地方。今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则隶属于新罗

安史之乱期间,高句丽遗民李正己在营州加入唐朝平卢节度使军队,后随唐军南迁山东淄青,在成为淄青节度使后,成为今山东地区的割据藩镇,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46]。这是在归化唐朝的高句丽人中,少有的历史名人[47]。781年李正己病死后,其藩镇被其后裔李纳李师古李师道继承。李纳在唐朝削藩时,曾公开反唐,自称齐王,李氏政权直到819年灭亡。

905年,弓裔自称后高丽王,后改国号为泰封。918年,王建称王,国号高丽泰封高丽先后相继,都自称继承高句丽。有些高句丽人到了日本。

政治体制

高句丽王位以世袭方式传承,王以下有部落首领,称大加、相加或古雏加,合称为“诸加”,与扶余国相同。王的臣僚包括沛者或对卢(即宰相)、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而诸加同样有类似臣僚制度。诸加可支配下户(百姓)、奴婢,数目达万人。受支配的下户、奴婢需向诸加供以谷物、鱼盐。

高句丽由诸加审理共论犯法案件,重罪者死,其妻没为奴婢,窃盗罪赔偿12倍[48]。诸加也评论国政,高句丽的王有时也受制肘。

关于高句丽的官职,在各史料中记载皆有不同。现将各史料中高句丽官职列于下表:

对应官职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周书 隋书 通典 册府元龟 新唐书
部落长 相加 大对卢 太大兄 相加 / 吐捽
大对卢
大对卢 大对卢
吐捽
宰相 对卢 太大兄 大兄 对卢 / 太大兄 太大兄 郁折
沛者 大兄 小兄 沛者 / 郁折 小兄 太大使者
古邹加 小兄 对卢 古邹大加 / 太大夫人使者 小兄 皂衣头大兄
主簿 意候奢 意候奢 主簿 / 皂衣头大兄 意候奢 大使者
优台 乌拙 乌拙 优台
于台 / 大使者
乌拙 大兄
太大使者 太大使者 使者 / 大兄 太大使者 上位使者
使者 大使者 大使者 皂衣 / 收位使者 (大使者) 诸兄
皂衣 小使者 小使者 先人 / 上位使者 小使者 小使者
先人 褥奢 褥奢 小兄 褥奢 过节
翳属 翳属 诸兄 翳属 先人
仙人 仙人 过节 仙人 古邹大加
褥萨 不过节 褥萨
先人

社会文化

高句丽壁画

公元前4世纪左右,随着中国文字儒家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传入,学校教育开始在高句丽出现。据《三国史记》记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高句丽“立太学,教育子弟”。这是朝鲜半岛最早的学校教育。太学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传授中国的古典和儒学。高句丽在地方设有面向百姓的最早私学-扃堂,其教育内容主要是读书和射箭[49]:146[50]:290[51]:37

高句丽人民以农业、渔猎为生,但农作物产量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52]。每年10月举行秋收祭典“东盟”,祭祀国祖神、隧穴神(衪有农业神的性质,从洞穴中迎出,移到鸭绿江边国内城的木制神象,象征水神与日神交接,东盟的高潮),阳光与水是作物生产基础,有求丰收之意,其间人民饮酒歌舞庆祝。也有养马,朱蒙的果下马是高句丽的土种马。高句丽与勿吉、鲜卑不同,不剪发与辫发,而是结发为(与扶余相同),这种东盟祭不是只是在桂娄部进行,五部也进行,但整个过程中主祭是国王。

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以石为棺,加以金银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冢。高句丽有二座神庙,一是祭祀扶余神(柳花夫人)由朱蒙立祀,一是祭祀登高神(朱蒙)由大武神王立。周书/卷49中记载:“一曰夫余神,刻木作妇人之象;一曰登高神,云是其始祖夫余神之子。并置官司,遣人守护。盖河伯女与朱蒙云。”旧唐书卷199上记载后世的高句丽“颇有箕子之遗风”,“其俗多淫祀,事灵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

婚俗方面,高句丽行一夫一妻制,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成婚后男方入住由女家准备的“婿屋”(在婿屋中受辱,通过外家考验,可结婚,待儿女长大,男方才可携妻儿返回男家),是母系社会产品。高句丽社会虽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其俗尚淫”,并不认为男女之间有染可耻。在这种风俗之下,“男女多相奔诱”。可见未婚男女和已婚男女中,性关系随便而不受约束,“兄死妻嫂”(如山上王续娶兄长故国川王之妻),寡妇改嫁,均属常见。“多诈伪,言辞鄙秽,不简亲疏,乃至同川而浴,共室而寝。风俗好淫,不以为愧。有游女者,夫无常人。婚娶之礼,略无财币,若受财者,谓之卖婢,俗甚耻之。”

国王世代与绝奴部通婚,通过婚姻关系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53]

文学

高句丽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编纂了大型的记事史书《留记》100卷。公元600年,高句丽太学博士李文真在《留记》的基础上,修撰了《新集》五大卷。后世的文献中还出现了大量朝鲜三国时期的史书名字[54]:88-89[55]:28。不过,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献大多在历次战火中被焚毁,可供参考的留世典籍很少。据李德懋(1741-1793)之《青庄馆全书·纪年儿览序》,“唐李𪟝平高句丽,聚东方书籍于平壤,忌其文物不让中国,举以焚之。新罗之末,甄萱据完山,输置三国遗书,荡为灰烬。此三千年来二大厄也。”[54]:37-38[56]:9

箜篌引》是首被翻译成汉语而保留下来的高句丽歌谣,记载于东汉蔡邕的《琴操·九引》和西晋崔豹的《古今注·音乐》中。此歌全篇仅16字,但意尤深远[54]:68-70[55]:20[56]:11-12。朝鲜古籍中还留有少数《玄鹤》、《来远城》、《延阳》、《溟州》等高句丽乡曲的名称,但并没有留下歌词。这些乡曲在朝鲜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56]:36-37[54]:77

琉璃明王创作的四言诗《黄鸟歌》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汉诗[55]:31。曾到中国北周留学的高句丽僧人定法师在高句丽平原王在位期间创作有五言写景律诗《咏孤石》,流传至今[54]:84-85[55]:31-32。《遣于仲文诗》是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隋与高句丽的战争期间,写给隋将于仲文的五言诗,劝他“知足”退兵。该诗用词巧妙,不卑不亢,是首被历代称颂的作品[55]:32-33[54]:86-87

现存最早的朝鲜汉文散文是高句丽大武神王写给汉辽东太守的一封书函。公元28年,汉辽东太守率兵攻打高句丽,高句丽闭城固守。汉军原以为城内无水,久守城外期待高句丽不战自降。猜测出汉军意图后,高句丽大武神王从池中钓了一条鲤鱼,用水草包裹好,并附了封信和酒,派人一起送到汉营。信上写道:“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上将军率百万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左右。”辽东军见到鲤鱼和水草后,认为城中有水,一时很难攻陷,逐退兵。[55]:28-29[54]:89-90

现存的高句丽的散文还包括一些碑志和铭文。现存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的《好太王陵碑文》是高句丽长寿王于公元414年为其父广开土大王而立。整篇碑文共1800余字,由高句丽建国神话、广开土大王南征北伐的丰功伟绩、守墓烟户情况以及有关守墓的教谕和制令四部分组成,是朝鲜古代碑志的代表作。[54]:92-93[55]:29-30此外,朝鲜三国的碑志还有高句丽的《牟头娄墓志文》、《新罗真兴王巡狩四碑》和百济的《武宁王墓志》等。其中立于现今昌宁、北汉山、磨云岭、黄草岭的新罗真兴王巡狩四碑碑志中写有“联绍太祖之基,篡承王统,兢身自慎,四方托境,广获民土。邻国誓言,和使交通”,显示出新罗当时的兴盛状况。[54]:92-93[55]:29-30

宗教信仰

高句丽古墓中的三足乌、龙、凤壁画

高句丽人信仰多神崇拜,是萨满文化的反映[57]。《新唐书·高丽传》载高句丽“俗多淫祀”,表明高句丽的多神文化。据《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以十月祭天大会,名曰‘东盟’”,可见高句丽有祭天的风俗,并在每年的10月份举办盛大的祭天仪式。高句丽壁画墓多绘有日月神像,表明其有日月星辰崇拜。高句丽五盔坟四号墓“日月神绘于北角二层抹角石上,人首蛇身。日神居左,男相,披发,双手捧日轮于头上,日中有三足鸟,月神居右,长发女相,双手捧月轮于头上,月中有蟾蜍。”[58]长川一号墓后室藻井顶部绘日神(三足鸟)、月神(塘蜍与免)和北斗七星图[59]。高句丽古墓壁画中也有位列中国史籍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60]伏羲女娲神农氏箕子表明高句丽深受传统中国文化影响。

高句丽人崇拜三足乌。高句丽的三足乌文化由中国中原地区传入。三足乌又被称为金乌,体现古代中国人对鸟和太阳的崇拜。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描述。

随着佛教从中国传入高句丽,佛教地位在高句丽不断提高。故国壤王时期,佛教被定为高句丽国教[61]

高句丽舞蹈

高句丽是个喜歌擅舞的民族。《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高句骊》记载:“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相聚,相就歌戏”。高句丽壁画上也绘有各种的舞蹈,其中中国集安高句丽古坟壁画绘有“长鼓舞”,朝鲜黄海道安岳第三号坟墓和八青里坟墓群的壁画上绘有“刀舞”。这些舞蹈形式在朝鲜族的传统舞蹈中传承[62][63]。高句丽壁画上的“西瓜游戏”、“扇舞”也可以看到现代朝鲜族“西瓜舞”、“扇舞”的影子。

高句丽建筑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高句丽建筑富有浓厚的高句丽地域和文化特色。今存遗迹多是山城和墓葬。

世界文化遗产

朝鲜从2000年开始申请世界遗产名录,当初在2003年举行的第2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巴黎会议上准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过由于中国的反对,未能列入。中国从2003年开始了申请,在2004年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苏州会议上,朝鲜的“Complex of Koguryo Tombs”(高句丽墓葬群)和中国东北的“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两项独立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王城3座、王陵14处及贵族墓26座:

王城: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

王陵:麻线0626号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线2100号墓、麻线2378号墓、七星山0211号墓、七星山0871号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临江墓、禹山0992号墓、将军坟及1号陪葬墓。

贵族墓:角抵墓、舞踊墓、马槽墓、王字墓、环纹墓、冉牟墓、散莲花墓、长川2号墓、长川4号墓、长川1号墓、禹山3319号墓、五盔坟1号墓、五盔坟2号墓、五盔坟3号墓、五盔坟4号墓、五盔坟5号墓、四神墓、禹山2112号墓、四盔坟1号墓、四盔坟2号墓、四盔坟3号墓、四盔坟4号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龟甲墓

汉江流域高句丽遗址出土的屋瓦,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高句丽遗民

高句丽遗民里一部分变为新罗人渤海人[64]渤海国灭亡前后和复国运动过程中部分渤海人迁入到高丽王朝境内融入高丽人。复国运动过程中被契丹俘虏的一部分渤海人融入契丹。

多数高句丽王族和一部分百济王族被迁到唐朝境内,在洛阳邙山一带发掘面世的高句丽王族泉男生泉男产泉献诚高慈高震泉毖,以及百济王族扶余隆的墓志铭,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学者罗振玉编成《唐朝海东藩阀志存》一书[65]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保隆认为有1/3到一半的高句丽人曾被内迁至内地,并且成为中国内地一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66]

高句丽王族高丽若光率领高句丽遗民1799人亡命到日本,在日本武藏国[67]开拓高丽郡,并建立高丽神社[68]。甲斐国巨麻郡,河内国大县郡,河内国若江郡巨麻乡,山城国相乐郡大狛乡、下狛乡也有高句丽人

高句丽相关现代争议

高句丽关系演化图

对于高句丽的历史归属,中国大陆朝鲜韩国学者存在争议。2004年8月22日,中韩两国就高句丽历史问题达成《五项谅解事项》[69]:337。此后,两国领导人都在不同场合表示遵守《五项谅解事项》,学术与政治分开,现实与历史分开,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不让争议影响两国关系[70][71]

注释

  1. 魏太武帝元年(公元432年),高句丽县被废置[15]

参考文献

  1. Kogury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7-06-27]. 
  2. 《汉书·王莽传》:先是,莽发高句骊兵,当伐胡,不欲行,郡强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
  3. 《后汉书·东夷列传》:夫馀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
  4. 《汉书·地理志》: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濊貉、句骊蛮夷。
  5. 《享太庙乐章·钧天舞》:高皇迈道,端拱无为。化怀獯鬻,兵赋勾骊。
  6. 《三国史记》第三十二卷杂志第一祭祀·乐“玄琴之作也,新罗古记云:"初,晋人以七弦琴,送高句丽。丽人虽知其为乐器,而不知其声音及鼓之之法,购国人能识其音而鼓之者,厚赏。时,第二相王山岳,存其本样,颇改易其法制而造之,兼制一百余曲,以奏之。于时,玄鹤来舞,遂名玄鹤琴,后但云玄琴。”
  7. 郑欣; 刘兆伟. 论高句丽、渤海及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及价值. 辽宁体育科技. 2015, 01 [2014-06-28]. 
  8. Byington, Mark.“The Creation of an Ancient Minority Nationality: Koguryo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In Embracing the Other: The Interaction of Korean and Foreign Cul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World Congress of Korean Studies, III. Songnam, Republic of Korea: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2002.
  9. 《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始居中国北地,则渐东迁于𬇙水之侧
  10. 江上波夫. 騎馬民族国家―日本古代史へのアプローチ. 中央公论新社. 1991. ISBN 978-4-12-180147-0 (日语). 
  11. 吴廷璆. 日本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2016-02-22]. ISBN 9787310005222. 据研究,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国北部北京猿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经由朝鲜来到日本……从语言学上看,日本语在语法结构、音韵组织方面具有蒙古语和朝鲜语的一些共同特点。再从地质学上看,洪积世的日本同亚洲大陆相连,西日本又同中国、朝鲜接近。 
  12. 《前汉书*地理志》卷028下
  13. 《后汉书*东夷传》卷85:“以高句骊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
  14. 《前汉书*地理志》卷028下:玄菟郡,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县三: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
  15. 15.0 15.1 高句丽名称的由来. 吉林省人民政府. 2008-11-30 [2009-08-18]. 
  16. 16.0 16.1 16.2 杨雨蕾等编著. 《韩国的历史与文化》.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 ISBN 978-7-306-03899-9. 
  17. 17.0 17.1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卷13
  18. 《三国史记》卷13“三十一年 汉王莽发我兵伐胡 吾人不欲行 强迫遣之”
  19. 《三国史记》:“三十三年 春正月 立王子无恤为太子 委以军国之事 秋八月 王命乌伊・摩离 领兵二万 西伐梁貊(梁水一带末归属的高句丽族) 灭其国 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
  20. 《三国史记》卷14:二十年 王袭乐浪 灭之
  21. 《三国史记》卷14:“二十七年 秋九月 汉光武帝遣兵渡海 伐乐浪 取其地 为郡县 萨水已南属汉”
  22. 《三国史记》卷14:“四年 秋七月 伐东沃沮 取其土地为城邑 拓境东至沧海 南至萨水”
  23. 'Gina L. Barnes', "State Formation in Korea", 2001 Curzon Press, page 22'
  24. 《三国史记》卷15:“二十五年 冬十月 扶余使来 献三角鹿・长尾兔 王以为瑞物 大赦...五十三年 春正月 扶余使来献虎 长丈二 毛色甚明而无尾...六十九年...肃愼使来 献紫狐裘及白鹰・白马 王宴劳以遣之"
  25. 《三国史记》卷15:“太祖王五十七年遣使如汉 贺安帝加元服,后又遣使如汉 贡献方物 求属玄菟。”
  26. '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24'
  27. 《三国史记》卷15:“六十六年 夏六月 王与秽貊袭汉玄菟 攻华丽城
  28. 《三国史记》卷15:“攻玄菟、辽东二郡,焚其城郭,杀获二千余人”
  29. 《三国史记》卷15:“秋八月 王遣将 袭汉辽东西安平县 杀带方令 掠得乐浪太守妻子”
  30. 《三国史记》卷16:““六年 汉辽东太守兴师伐我 王遣王子须拒之 不克 王亲帅精骑往 与汉军战于坐原 败之 斩首山积”
  31. 《三国史记》卷16 “公孙度从之 延优遣弟须 将兵御之 汉兵大败”
  32. 32.0 32.1 韩国历史与现代韩国By Jiang-zuo Jian
  33. 毌丘俭东征攻克高句丽首都. [2010-10-17]. 
  34. 三国魏·毌丘俭纪功碑. [2010-10-17]. 
  35. 《三国史记》卷17:二十一年 春二月 王以丸都城经乱 不可复都 筑平壤城 移民及庙社 平壤者本仙人王俭之宅也 或云王之都王险
  36. '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20
  37. 37.0 37.1 MyGoguryeo Unknown year
  38. '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38
  39. De Bary, Theodore and Peter H. Lee, "Sources of Korean Tradition", p. 25-26
  40. 东汉外戚宦官专政隋灭与唐兴. [2009-01-01]. 
  41. 《旧唐书·高丽传》:“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
  42.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记八》:“荣留王十四年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余里,凡十六年毕功”
  43.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第一卷,朝鲜三国时代,Ency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Vol I, P465 Three Kingdoms, Korea
  44. 资治通鉴:卷198卷199卷200卷201
  45. 三国史记:卷22存档副本. [2007-12-27]. /三国史记卷22
  46. 《新唐书》记载:“希逸初领淄青,甚著声称,理兵务农,远近美之。”“正己用刑严峻,所在不敢偶语;然法令齐一,赋均而轻,拥兵十万,雄据东方。”
  47. 试论唐朝营州的高句丽武人集团(刊于《江苏社会科学》2007第2期). [2008-12-14]. 
  48. 朱立熙(2003),《韩国史──悲剧的循环与宿命》,台北:三民书局,页13。
  49. 田景等. 《韩国文化论》.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 ISBN 9787306036575. 
  50. (韩)林敬淳著; 尹敬爱 王妍译. 《韩国文化的理解》. 大连: 大连出版社. 2012年1月. ISBN 978-7-5505-0190-4. 
  51. 杨雨蕾等著. 《韩国的历史与文化》.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 ISBN 9787306038999. 
  52. 高句丽人的衣食 ,凤凰网,2006年9月15日
  53. 高句丽人的婚俗 ,凤凰网,2006年9月15日
  54.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李岩; 徐建顺、池水涌、俞成云. 《朝鲜文学通史》.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9月. ISBN 978-7-5097-1511-6. 
  55.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韦旭昇著. 《韩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7月. ISBN 978-7-301-14042-0. 
  56. 56.0 56.1 56.2 李家源(韩); 赵季刘畅译. 《韩国汉文学史》.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2年10月. ISBN 978-7-5506-1595-3. 
  57. 高句丽原始宗教文化论略 ,黑龙江民族丛刊
  58. 《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59. 耿铁华《高句丽壁画中的宗教与祭祀》,《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2期
  60. 史记·三皇本纪》、《运斗枢》、《元命苞》
  61. 据《三国史记》:“故国壤王九年(392)三月,下教,崇拜佛法,求福”,国王以政令形式要求国人信奉佛教,这标志着佛教正式成为高句丽“国教”。
  62. 中国朝鲜族舞蹈源流及其民族特点. [2010-10-07]. 
  63. 朝鲜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跳法特点. [2010-10-07]. 
  64.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
  65. 高句丽遗民高足酉墓志铭考释 ,搜文网,2006年4月29日。
  66. 存档副本. [2007-06-27]. 
  67. 大约在今日日本首都附近,具体位置是:埼玉县全县、东京都隅田川以东的陆地及神奈川县东北部
  68. 高丽神社网站 ,2007年3月28日验证。
  69. 宋成有 等. 《中韩关系史-现代卷》. 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1月. ISBN 978-7-5097-5142-8. 
  70. 温家宝:中韩无领土问题 历史研究要讲两分开原则. 中国新闻网. 2007-04-06 [2015-11-24]. 
  71. 《当代韩国》. 2007年3月, (春季号): 6.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