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隋朝)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庐州
辖县
581年-1276年

首府合肥县
历史 
• 成立
581年
• 废除
1276年
货币开皇五铢开元通宝宋通元宝
前身
继承
合州 (安徽)
霍州 (北齐)
庐州路
今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庐州,中国隋朝起设置的一个治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建制始于开皇初年(约581年)改合州为庐州,终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平庐州改建制为庐州路,历时近700年,辖境大致为今天合肥市区全境、肥东县全境、肥西县全境、舒城县全境、长丰县南部,而庐江县全境、巢湖市全境、无为县全境、六安市区全境、霍山县全境、英山县全境、霍邱县南部、金寨县部分地区亦时有并入。

沿革

开皇初年,改合州为庐州。治所在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

大业八年,领七县:合肥县、开化县、霍山县、慎县、庐江县、襄安县、渒水县。[1]

隋代行政区划变迁
区划 开皇元年 区划 大业3年
庐州 霍州 庐江郡
汝阴郡 庐江郡 南梁郡 岳安郡 北沛郡 合肥县 襄安县
庐江县 慎县
霍山县 开化县
淠水县
汝阴县 庐江县 慎县 岳安县
开化县
新蔡县

武德三年,改为庐州,领合肥、庐江、慎三县。[2]

武德七年,废巢州及开城、扶阳二县,改襄安为巢县,属庐州[2]

开元二十三年,分合肥、庐江二县,取古龙舒县之名,置舒城县。[2]

开元末年,领五县:合肥县、慎县巢县庐江县舒城县[1]

天宝元年,改为庐江郡。乾元元年,复为庐州。[2]

唐朝庐州辖县
618年 合肥县慎县襄安县庐江县霍山县[3]渒水县
619年 合肥县慎县襄安县庐江县霍山县(废除渒水县
620年 合肥县慎县庐江县霍山县襄安县改属巢州
621年 合肥县慎县庐江县霍山县改属霍州
625年 合肥县慎县庐江县襄安县来属,改为巢县
626年 合肥县慎县庐江县巢县(新设舒城县[4]

太平兴国三年,以巢、庐江二县隶无为军。[5]

元丰三年,领三县:合肥县、慎县、舒城县。[5]

崇宁元年,领县三:合肥县、舒城县、慎县。[6]

绍兴初年,寄治巢县。[6]

乾道五年,诏修庐州城。明年三月二十二日兴工,四月毕。 [7]

庆元元年,因夏水毁城,王知新因命整治,并暗渠,浚长壕,修瓮城,视旧加倍。壁垒崇坚,楼橹相望,称雄淮右。[7]

开禧二年,帅田琳略加增修。[7]

嘉定四年,夏水毁城,帅李大东将新城、古城悉加修筑,数月而就,并疏三壕,合鸡鸣山水入于市河,金汤益固,比险方汉云。古城凡九十三处,羊马墙八百八十四丈,水埧九处九十二丈,卧牛一十五处五百二十六丈。又增修古城一带女头,与内城相为雄长云。[7]

废置

元朝至元十三年,改为庐州路。元朝至正二十四年(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政权改为庐州府,1912年废除庐州府。

户口

大业五年,户四万一千六百三十二。[8]

贞观十三年,领县四,户五千三百五十八,口二万七千五百一十三。[2]

天宝十三年,户四万三千三百二十三,口二十万五千三百九十六。[2][9]

元丰三年,主户六万一百三十六,客户三万三百五十二。[5]

崇宁元年,户八万三千五十六,口一十七万八千三百五十九。[6]

州格等升迁

乾元元年,升上州。[2]

大观二年,升望州。[6]

建炎二年,置淮南西路安抚使司。[6]

乾道二年,置安抚使司于和州。[6]

乾道五年,复旧制。[6]

刺史

唐朝庐州刺史

注释

  1. 1.0 1.1 谭其骧. 第五册(隋唐五代)·唐时期·淮南道. 《中国历史地图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6. ISBN 7-5031-0384-1. 
  2. 2.0 2.1 2.2 2.3 2.4 2.5 2.6 刘, 昫. 《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 
  3. 安徽省六安市
  4. 安徽省舒城县
  5. 5.0 5.1 5.2 王, 存. 《元丰九域志·卷第五·淮南路·西路》. 
  6. 6.0 6.1 6.2 6.3 6.4 6.5 6.6 脱脱(ᠲᠣᠭᠲᠠᠭᠠ). 《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淮南路》. 
  7. 7.0 7.1 7.2 7.3 徐, 松. 《宋会要辑稿·方域九·诸城修改移并》. 
  8. 魏, 征. 《隋书·卷三一·志第二六·庐江郡》. 
  9. 欧阳, 修. 《新唐书·卷第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