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團音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尖團音尖音團音的合稱,指一種存在於漢語中的兩組對立的聲母。在官話里,[i]、[y](注音符号:ㄧ、ㄩ)前的聲母[ʦ]、[ʦʰ]、[s](注音:ㄗ、ㄘ、ㄙ)稱為尖音,聲母[ʨ]、[ʨʰ]、[ɕ](注音:ㄐ、ㄑ、ㄒ)稱為團音。例如:「西」([si],發音類似英文「see」)為尖音,「溪」([ɕi],發音類似英文「she」)為團音。

現時,各地現代標準漢語不再區分尖音和團音,這種現象被稱為尖團合流

歷史淵源

尖團音的區別源於中古漢語齒齦音([ʦ]、[ʦʰ]、[s]等)和軟齶音([k]、[]、[x]等,即ㄍ、ㄎ、ㄏ)的對立,尖音直接繼承自中古漢語的齒齦音,團音是軟齶音齶化成齦齶音的結果。官話中的軟齶音齶化成齦齶音約發生在明清之際。所以北方官話中發尖音音者聲母大多與粵語相似,發團音者在粵語中大多發[k]、[]、[x]韻。

這種概念區分始見於清初,《圓音正考》裡已經有尖團音的概念[1]:「試取三十六字母審之,隸五母者屬團,隸五母者屬尖,判若涇渭。」尖音指當時官話里[i]、[y]前的聲母[ʦ]、[ʦʰ]、[s],如煎[ʦiɛn](ㄗㄧㄢ)、千[ʦʰiɛn](ㄘㄧㄢ)、先[siɛn](ㄙㄧㄢ)的聲母;團音指[i]、[y]前的聲母[ʨ]、[ʨʰ]、[ɕ],如肩[ʨiɛn](ㄐㄧㄢ)、牽[ʨʰiɛn](ㄑㄧㄢ)、掀[ɕiɛn](ㄒㄧㄢ)的聲母。

崑曲中,把所有齒齦音稱為尖音,也把捲舌音稱為團音,尖團音的對立,就成了齒齦音和齦齶音、捲舌音的對立。

在一些軟齶音沒有齶化成齦齶音的漢語中,也借用尖團音來表明齒齦音和軟齶音的區別,這時尖音指齒齦音,團音指軟齶音。

民國成立不久後於1913年建立的國語規範「老國音」,糅合眾多漢語方言特點,並存在著尖團音的區別,如「趣」讀作尖音ㄘㄩˋ ,而「去」讀作團音ㄑㄩˋ。

現時區分尖團的漢語

各地漢語聲母舉例
語言別 尖音例字 團音例字
中古漢語擬音 t͡s t͡sʰ d͡z s z k ɡ x ɣ



現代標準漢語 t͡ɕ t͡ɕʰ t͡ɕʰ ɕ ɕ t͡ɕ t͡ɕʰ t͡ɕʰ ɕ ɕ
中原官話關中話
江淮官話合肥話
晉語太原話 x
贛語南昌話 h
湘語長沙話 ɕ t͡ɕ


江淮官話南京話(老派) t͡s t͡sʰ t͡sʰ s s ɕ
岷江方言金仙話 ç ç
岷江方言喚馬話 k x x
吳語蘇州話 z z t͡ɕ t͡ɕʰ d͡ʑ ɕ ɦ
閩南語台灣閩南語 t͡ɕ t͡ɕʰ t͡ɕ ɕ ɕ k k h ʔ
閩南語廈門話 t͡s t͡sʰ t͡s s s
閩東語福州話 s x
粵語廣州話 t͡sʰ t͡sʰ h h h
客家語四縣話 t͡ɕ t͡ɕʰ t͡ɕʰ ɕ ɕ

參見

參考

  1. 宛東先生. 感性认识尖团音. [2017-04-18]. 
  2. 據《河南方言研究》:黃河以南東起鄭州,西至洛陽、澠池,西南至西峽、東南至唐河的中間區域,絕大多數縣市方言分尖團。河南東部諸如商丘、永城等靠近安徽省的部份縣市也分尖團,黃河以北諸如范縣、濮陽等靠近山東的部份縣市也分尖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