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标圈法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四角标圈法是一种传统的标调方法,用以记录古代的调类,《康熙字典》称之为“分四声法”[1],即以手指调平仄,但该方法只标记调类而不标记具体调值。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表”将注音符号的声调标注方式由四角标圈法改为在符号右方标注声调符号(ˉ、ˊ、ˇ、ˋ、˙)。

内容

File:分四声法.jpg
分四声法

具体方法是用左手拇指在食指指根左方画半圈为平声,在食指指头左方画为上声,在无名指指头右方上画为去声,在无名指指根右方上画为入声。[2]如下所示:

꜂上 去꜄

꜀平 入꜆

如该调类分阴阳,则在其半圈符号下方加一横杠表示阳调,如下所示:

꜃阳上 阳去꜅

꜁阳平 阳入꜇

不加横杠则为阴调:

꜂阴上 阴去꜄

꜀阴平 阴入꜆

但在某些汉语方言中,入声可能有三到四个,这时候则需要分左右来进行标记,如下所示:

上阴入꜆ 上阳入꜇

下阴入꜀ 下阳入꜁

汉语方言例子[3]

现代汉语普通话

꜀妈、꜁麻、꜂马、骂꜄(꜀天、꜁平、꜂古、放꜄)

粤语广州话

꜀天、꜁平、꜂古、꜃老、放꜄、大꜅、急꜆、各꜀、六꜇

粤语玉林话

꜀天、꜁平、꜂古、꜃老、近꜄、大꜅、急꜆、各꜀、六꜇、杂꜁

电脑输入

Unicode区段中日韩符号和标点声调修饰符号分别收录了两种四角标圈法之汉语四声标志。

符号 Unicode名称 编码 结合字符效果 可复制结合字符
平声标志 Ideographic Level Tone Mark U+302A ◌〪
上声标志 Ideographic Rising Tone Mark U+302B ◌〫
去声标志 Ideographic Departing Tone Mark U+302C ◌〬
入声标志 Ideographic Entering Tone Mark U+302D ◌〭
符号 Unicode名称 编码 字符效果 字符
阴平调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in Ping U+A700 ꜀◌
阳平调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ang Ping U+A701 ꜁◌
阴上调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in Shang U+A702 ꜂◌
阳上调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ang Shang U+A703 ꜃◌
阴去调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in Qu U+A704 ◌꜄
阳去调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ang Qu U+A705 ◌꜅
阴入调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in Ru U+A706 ◌꜆
阳入调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ang Ru U+A707 ◌꜇

参考文献

引用

  1. 康熙字典:检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第16页. ISBN 9787101069747. 
  2. 唐, 作藩. 音韵学教程(第五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第五十页. ISBN 9787301270974. 
  3. 黄伯荣、廖序东 (编). 现代汉语(上册) 增订五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第71至72页. ISBN 9787040316216.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