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攷消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澳门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參攷消息
2008年7月14日參攷消息頭版
類型日報
版式小型報
持有者新華社
出版商參攷消息報社
社長王朝文
創刊日1931年11月7日 (1931-11-07)
語言簡體中文
總部北京市西城區宣武門西大街57號
發行量307.3萬(截至2016年)[1]
CN11-0048
售價人民幣1.0
網站www.cankaoxiaoxi.com
www.ckxx.net

參攷消息》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主管、主辦的報紙,創辦於1931年,原為內部刊物,1957年3月1日起公開發行,主要刊登中國大陸外通訊社、報刊、網站的文章,是現時中國發行量最大、全球發行量第五大的報紙,有「國際消息總匯」和「萬報之報」之稱[2]

報頭

報頭的「參攷消息」四字摘自魯迅筆跡,「攷」是「考」的異體字。因為「攷」字與「政」相似,又大致能讀通,於是一些人誤解成「參政消息」。[3]另外標題字體與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相似,也有人誤認為題詞出自周恩來手筆。[4]

歷史

1931年11月7日創刊於江西瑞金,當時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時紅中社成立,其中一項任務就是收聽外電、查看外刊消息,然後編輯《無線電材料》或《無線電日訊》送黨內領導參考,成為參攷消息的前身。起初的每天40份蠟紙手刻油印32開4-8頁,已經可以滿足共產黨領導人的需要。1935年11月在陝北恢復了紅中社的文字廣播與《紅色中華》報、《無線電日訊》的出版。1937年10月《無線電日訊》改名為《參攷消息》。1938年12月改名為《今日新聞》油印出版,1940年3月10日改為鉛印出版,刊號重新計算,售價4分,八開兩版。1941年春,《今日新聞》與《新中華報》合併為大型黨報《解放日報》(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1946年併入新華社),1941年5月16日創刊。創刊《參攷消息》油印內部發行。1942年12月1日,《參攷消息》改為鉛印重排刊號由新華社、《解放日報》社合編出版至今。是目前國內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報紙之一。據資料顯示,延安版《參攷消息》目前國內尚無館藏記錄,國家圖書館館所藏《參攷消息》,也僅是解放戰爭時期出版的。2004年,留美學者沈津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發現其館藏有1944年6月至1945年各月份的延安版《參攷消息》,來源是延安新華社英文翻譯林邁可。已經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6年9月影印出版。

1946年春,毛澤東發出「全黨辦通訊社」的號召,黨中央採取措施加強和擴大新華社的「耳目、喉舌」作用,對解放日報社和新華社進行了重大改組,工作重心放在新華社。這次改組中,新華社正式成立電務處,電務人員增加到70多人。在新的編委會討論辦通訊社的會議上,當時任新華社第一副社長的陳克寒談了新華社擔負的任務,第一項就是「抄收各國電訊」,也就是當好中央的耳目。1947年3月撤出延安後,新華社副總編輯范長江率領新華社工作隊隨毛澤東轉戰陝北;新華社社長廖承志率領大部分人東渡黃河到晉冀魯豫的太行區。兩支隊伍都編輯發行了各自的《參攷消息》。范長江的陝北版《參攷消息》1947年4月9日油印發行,每期4千字;1947年12月28日改為鉛印,四開四版,至1948年3月20日止。1949年9月《參攷消息》在北平由贈閱改為訂閱,發行量2947份。參考報道是黨中央「耳目」,新華社的文字和口語廣播,是傳播黨中央聲音的「喉舌」。

1956年,隨着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召開,以及波蘭匈牙利事件的發生,毛澤東等中共領導覺得「有必要使我們的幹部,及時地知道我們的敵人的情況和敵人的觀點,以及我們的朋友的那些與我們有所不同的觀點」。《參攷消息》是在批判斯大林、破除僵化思想的背景下於1957年誕生的,是一項打破「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新政」。「為了便於黨內外幹部更多地了解國際時事,特別是更多地了解我們的敵人和朋友方面的情況,中央決定從1957年3月1日起擴大新華社出版的《參攷消息》的訂閱範圍」。1956年,毛澤東提出把只限黨內外高級幹部看的《參攷消息》擴大發行到縣委以上幹部。1957年春天,毛澤東在包括最高國務會議的幾次重要會議上,接連闡述為什麼擴大發行《參攷消息》。他說:「這是為了鍛煉我們。黨內外都應該受鍛煉,應該見世面,知道一點世界上的事情:敵人怎樣罵我們,敵人家裏的事情是怎樣的。有人說這樣會亂,不會亂的。」1958年他又指示:「要把《參攷消息》的閱讀範圍擴大到全國的高等院校學生。」1970年夏,毛澤東指示,《參攷消息》擴大發行到基層黨支部。在其後的近30年中,《參攷消息》的發行範圍覆蓋到所有「縣處級」以上領導,發行量也擴大至40萬份以上。在「文化大革命」中,《參攷消息》幾乎成為中國大陸普通人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窗口,能夠擁有一張《參攷消息》幾乎成為身份的象徵。[5]

1960年代,周恩來成了《參攷消息》實際上的總編輯。《參攷消息》上幾乎每天都刊登很有分量的外國評論員分析國際關係、形勢的文章,相當一部分是周恩來親自從《參考資料》中選出並指示《參攷消息》刊登的,甚至有的文章登在哪個版,他都指示清楚。1967年5月28日,周恩來說:《參考資料》報喜不報憂,不登敵人罵我們的一些東西,人們就不知道多方面的情況。不要「怕」字當頭,不要怕群眾造你們的反。1970年6月29日,周恩來說:毛主席交代過,《參考資料》不要自己標標題,原來怎麼標就怎麼標,讓讀者自己判斷。9月2日,周恩來說:「《參攷消息》主要是正面的,也要選登反面材料,使大家有所比較,否則不能起廣泛教育作用。」1973年6月15日,周恩來說:《參考資料》每天要登一篇有關台灣的消息和言論,罵街的不要。

改革開放初期,專輯工作的改革是:換了招牌,從《參考資料專輯》改成《參攷消息專輯》;發行對象也從隨其他內部刊物訂戶免費發送改為面向社會。《參攷消息專輯》的內容仍是圍繞中央提出的三大任務選材:保衛世界和平、實現四個現代化、統一祖國。

1985年,中國共產黨決定開放《參攷消息》,使得所有中國人民都可以訂閱。為加強青年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84年底,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啟立和國家教委主任李鵬先後作出批示,國家教委在1985年1月還發出文件,要求全國高等院校校方給所有學生每間宿舍訂一份《人民日報》和一份《參攷消息》。1986年8月,《參攷消息》專門開了發行會議,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國家教委和郵政總局都派人參加了。這大概是最後一次行政力量支持《參攷消息》的發行工作。就在此次會議前的1985年1月1日,經中宣部同意,《參攷消息》報頭下的「內部刊物」字樣變成了「限國內發行」字樣。「文化大革命」結束前,《參攷消息》只是供中高層領導人看的,是《參考資料》的一個「摘要版」,經過改革開放的演變,兩者漸行漸遠,已經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版本,《參考資料》成為《參攷消息》的一個「補充版」。

2011年1月《參攷消息》零售價格由0.7元漲至0.8元。2014年《參攷消息》零售價格由0.8元漲至1元。

2021年1月1日,《參攷消息》隨新華社重點報刊及網站、客戶端同步改版。改版後的報紙,報道結構到版式呈現都進行優化與提升[6]

參考文獻

  1. World Press Trends 2016: Facts and Figures. World Press Trends Database. [2019-09-30]. 
  2. 何磊靜. 《参考消息》大字版江苏开印活动在南京举行. 參攷消息網. 2020-12-12 [2021-01-03]. 
  3. 《参考消息》"考"为何写成"攷" 专家:异体字. 搜狐傳媒. [2019-09-30]. 
  4. 《參攷消息》編輯部. “参考消息”报头的由来. 人民日報. 1992-06-20. 
  5. 张辛民,《“大读者”和新华社的国际参考报道》,《党史博览》. [2012-10-07]. 
  6. 《新华每日电讯》专版报道受众好评《参考消息》新年改版升级. 新華每日電訊. 2021-01-02 [2021-01-0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