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

座標35°03′N 134°04′E / 35.050°N 134.067°E / 35.050; 134.067
出自求聞百科
中國地方在日本的位置
中國地方行政區域圖

中國地方(日語:中国地方ちゅうごくちほう Chūgoku chihō ),又稱為中國地區、或山陰山陽地方山阴山阳地方さんいんさんようちほう San-in san-yō chihō),是日本本州島最西部地區的合稱,約等同於古代令制國山陽道山陰道,包含現今的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等5個。總面積31,921.87平方公里,人口約729萬人。

概要

「中國」這個詞語,是由日本平安時代延喜式所選取採用的。當時日本仿照中國唐朝方法,將日本全國分為五畿七道共六十八,除了按人口多少分為「大國」、「上國」、「中國」和「下國」四等級外,並以當時的首都京都為中心,依照驛站京畿的遠近,分類為「近國」、「中國」和「遠國」。這種分類,於康保四年(西元967年)正式實行,在大約從10世紀開始普遍使用。當時除了畿內五國,其他七道內諸國也有分近國、中國和遠國,特別將「中國地方」指為山陽山陰兩道[1]

將山陽道和山陰道等地方合稱為「中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應該是日本南北朝時代的《太平記》。書中記載足利直冬初時被委任為長門探題,後來也管治著山陽道的周防、安芸、備後、備中及山陰道的出雲、伯者、因幡等國,故後來被稱為「中國探題」[2]。所以相信,最遲在室町幕府之後,就以「中國地方」來統稱以上諸國。

此外,在描寫日本古代神話天皇家系的《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將出雲國地區稱作葦原中國,簡稱中津國中國,也有可能是該詞的語源之一。

古代日本的山陽道包括播磨美作備前備中備後(三備)、安藝周防長門,山陰道包括丹波丹後但馬因幡伯耆出雲石見隱岐,共十六國。但中國地方並不包括整個山陽和山陰道,其中備前、美作、播磨、但馬、丹後、丹波等地方(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京都府兵庫縣)並不算是中國地方。

中國地方於日本歷史的中古時期,因戰亂較少,而成為當時日本除了京都之外,對唐朝文化及藝術、模仿與發展,風氣最盛的地區。

日本使用「中國」一詞的演變過程

根據考證,日本古籍中曾重複出現「日本與中國」的記載,並將日本與中國並列成相對[3]明朝政府於日本官方文件中也以「中國」自稱,如明太祖賜日本國書中有:「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宵衣旰食,垂二十年。」明朝萬曆帝豐臣秀吉的詔書中稱:「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直到江戶時代,「中國」一詞在日本仍是一字多用,需要根據文章脈絡做判斷。除了「中國」稱呼外,還混用「大陸中國」,或以歷代王朝的國號來稱呼中原。

據日本方面的說法,指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日本對中國的歷代政權稱呼是依朝代名命名,直至中華民國的出現才開始固定「中國」的官方使用;而在此之前的日本,已經使用「中國」一詞來稱呼本州西端了。因為中華民國的出現,日語中的「中國」一詞的寫法和讀法也可同時表示作為鄰國的中國。

明治時代前,中國一詞在日本仍是一字多用。在明治維新後到二戰前的日本社會,把非日語地區用當地稱呼方式發音表達,或以歐美人對各國的稱呼之發音作為轉化成日語譯音;故從明治時代後開始,稱呼當時在清朝中華民國統治下的中國為「支那」(シナ),而實際上是中國的拉丁文名稱「Sina」的譯音[4][5]。二戰後(1945年)日本主流社會將「支那」一詞視為歧視語,禁止在大眾傳媒使用,日本公眾才開始接受「中國」一詞也可等於作為日本鄰國的「中國」;而且隨着有更多日本人到中國旅遊工作,「中國」一詞幾乎完全取代中國地方,演變成為鄰國的中國的代名詞。

為表兩個「中國」的區別,發生誤解時會特別以「中國地方」一詞加注更正以明區分,有時也以較無歧義的「山陰山陽地方」來稱呼。

地理

中國山地是中國地方的脊梁山脈,該山脈從山口縣東部通過島根縣南部與廣島縣北部後,一直延伸到鳥取縣南部、岡山縣北部一帶。山脈的最高峰是鳥取縣的大山,標高1729m。

氣候

氣候上,山陰和山陽有相當大的差異。山陰是日本海側氣候冬季。鳥取縣全域、島根縣內陸部、岡山縣北部之一部、廣島縣北部之一部是豪雪地帶。一方面,山陽是瀨戶內海式氣候,終年少

參考文獻

  1. 延喜式(二十二民部的那部份). [2011-11-14]. 
  2. 存档副本. [2011-11-14]. 
  3. 間宮林藏述村上貞助編『東韃紀行國立公文書館デシタルアーカイブ 東韃地方紀行 中卷
  4. 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 香港三聯書店出版,1983年,2007。
  5. 1887年,傅雲龍《遊歷日本餘記》:「日本俗稱中國曰「支那」,蓋西音「柴宜」之轉。」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