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资本阶级)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

在西方国家,学术界习惯区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作为政治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视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之外的一种体系被人们研究,未必牵涉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或计划经济与自由市场孰优孰劣的问题[1][2]

中国高等教育中所教授的“政治经济学”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基本观念

参见:资本论

马克思的主要经济学著作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共三册,马克思在世时只出版第一册,所余由恩格斯整理出版。马克思早期曾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其内容大半被后来的《资本论》吸纳。此外,马克思准备《资本论》时的草稿后来也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名出版,对于研究马克思的方法论具有相当价值。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始于对商品的分析,《资本论》开头第一句话就是:

简言之,根据劳动价值学说,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其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此外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详如后述。然而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而非工人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是以商品中凝结的价值分成三份:

  • 生产资料的价值
  • 资本家支付的劳动价值
  • 资本家未支付的劳动价值

最后一项称为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市场遮盖了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的社会关系,这种颠倒被他称作商品拜物教

劳动价值论

参见:效用交换价值

商品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的内容[3]。使用价值,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即有用性,这种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也是一切劳动产品的共有属性;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也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区别于一般劳动产品的最本质因素,也是商品所持有的社会属性;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具有对立统一性。

对立性是指:对于任何一件商品,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除、不可兼得。简而言之,商品的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才能取得其价值。具体而言,一个人要想得到商品的价值,就要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反之,要想得到使用价值,就要放弃价值。

统一性是指:对于任何一件商品,都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而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隐藏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 价值
是否可比较
形成途径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具备后是否是劳动产品 一定 一定
具备后是否是商品 不一定 一定
示例

比如,喝水与买水。喝水时一般只考虑水的使用价值,买水时考虑换值。当我们喝水的时候,是我们与外界环境相交换;当我们买水的时候,也是我们与外界环境相交换,不过这是与外界环境的某一个具体的子集相交换(比如,张三或李四)。我们喝的水是外界环境的水。当我们把外界环境连同外界环境的所有权一并省略时,就剩下水了。但是买水不同,买水不能省略所有者和所有权。因此说,用值或使用价值是省略了所有者和所有权的换值或交换价值。[4]

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而价值规律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中心[5]

价值规律与价值量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生产商品消耗的劳动量决定,但是其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按照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平均熟练度和劳动强度,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而具体某一个商品的价值量,即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商品价值量缩小。

表现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挥其作用。具体而言,在通常情况下,当商品供过于求,甚至已经发生通货紧缩时,价格会低于价值,即价格下降;当商品供不应求,甚至已经发生通货膨胀时,价格会高于价值,即价格上涨。综上,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6]

此外,机制规律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积极方面而言,价值规律可以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消极方面而言,由于价值规律的调节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可能会导致垄断、两极分化和社会资源浪费。

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二重属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正是由于抽象劳动这种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才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的对称。是在一定的劳动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结果下进行的劳动。
  • 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的对称。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生理学上的劳动耗费。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指劳动本身所对应的客体,比如耕作的土地,纺织的棉花等。包括两大类。一是自然界的物质,即未经人类加工过的自然物。一是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用做原材料的产品。

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以当时最著名的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为起点,其中包括了亚当·斯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

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容许生产力快速增长。斯密认为市场的茁壮刺激了分工,而这又反过来加强生产力。马克思在这方面与斯密持同样观点。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说:“我们看到亚当·斯密在对剩余价值及资本的分析上超越了重主义……。根据他们的看法,只有一种特殊的劳动-农业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对于亚当·斯密,展现的却是一般社会劳动-无论用途为何-的价值,这只是必要劳动的量。无论剩余价值采取利润、地租或利息的次级形式,都不外是这种劳动的一部分,由劳动物质条件的持有者在与活的劳动相交换时挪用。”

马尔萨斯在《人口学原理》中主张人口增长是工资保持在最低生活所需的主因。马克思发展了另一套工资理论。马尔萨斯的理论是非历史的,他仅假设了一种抽象的、放诸四海皆准的人口原理;马克思则给出了资本主义多余人口如何决定工资的理论,这些多余人口的起因是经济的,而非生物学的(马尔萨斯的理论)。这套理论通常被称为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

李嘉图发展了资本主义内部的分配理论,亦即关于社会的产出如何在各阶级间分配的理论。这套理论的成熟形式存在于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基于劳动价值理论,产品的价值等于其中凝结的劳动。而利润源自社会的产出,工资与利润成负相关──利润的增加以工资降低为代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形式分析泰半建基于李嘉图的理论。

当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非出自马克思一人之手。在马克思过世后,许多人接手发展这套体系。在非主流经济学的讨论中,通常会纳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在中国之外,欧美许多大学均有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课程,例如美国的麻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河滨加州大学缅因大学新学院密苏里州大学堪萨斯城分校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犹他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德国不莱梅大学[7]、以及雪梨大学政治经济学系[8]

专门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西方期刊包括有 Capital and Clas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每月评论》与 《反思马克思主义》 等等。

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目前分成四个学派:正统派、宇野学派、市民社会派与数理化马克思经济学派。

参考文献

引用

  1. The Neo-Marxian Schools. The New School. [2007-08-23]. 
  2. Munro, John. Som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an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7-08-23]. 
  3. 商品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不同--《教学与研究》1980年3期. www.cnki.com.cn. [2022-08-02]. 
  4. 《制度经济学、主流经济学、价值理论的融合》
  5. 郑世明. 巫继学. 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的再研究. 人文杂志. 1981. 
  6. 薛暮桥. 试论广义的价值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 
  7. Schools . HETecon.com. Retrieved on: August 23, 2007.
  8. 存档副本. [2014-06-19]. . HETERODOX ECONOMICS GRADUATE PROGRAMS

来源

书籍
  • J.E. Roemer (1987). "Marxian value analysi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383–87.
  • Andrew Glyn (1987). "Marxist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390–95.
  • Lenny Flank,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An Introduction to Marxist Economics', St Petersburg, Florida: Red and Black Publishers, 2007. ISBN 978-1-979-1813-9-9.
  • Thomas T. Sekine, The Dialectic of Capital. A Study of the Inner Logic of Capitalism, 2 volumes (preliminary edition), Tokyo 1986; ISBN 4-924750-44-9 (vol. 1), ISBN 4-924750-34-4 (vol. 2).
  • Fine, Ben; Saad-Filho, Alfredo. Marx's Capital 5th. London: Pluto Press. 2010: 20. ISBN 978-0-7453-3016-7. 
  • 徐禾 等编. 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3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11月. ISBN 978-7-300-14577-8.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