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布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波尔布特
ប៉ុល ពត
柬埔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任期
1963年2月-1981年12月
副职农谢(中央委员会副书记)
前任杜斯木
民主柬埔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任期
1981年12月-1985年
副职农谢(中央委员会副书记)
继任乔森潘
民主柬埔寨政府总理
任期
1975年4月17日-1979年1月7日
国家元首乔森潘(国家主席团主席)
副职英萨利
宋成
温威
前任农谢(代理)
继任宾索万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总理)
任期
1976年4月14日-1976年9月27日
国家元首乔森潘(国家主席团主席)
前任乔森潘(代理)
继任农谢(代理)
个人资料
出生(1925-05-19)1925年5月19日
 法属印度支那柬埔寨保护国磅同省波列斯布村
(今属柬埔寨磅同省磅同市
逝世1998年4月15日(1998岁-04-15)(72岁)
 柬埔寨奥多棉吉省安隆汶县
政党柬埔寨共产党
民主柬埔寨党
配偶乔帕娜莉(1956年结婚;1979年离婚)
棉素碧(Meas Son)(1986年结婚;1998年夫逝)
学历法国巴黎电子与计算机信息工程师学院(EFREI)肄业
信仰无神论
军事背景
效忠 红色高棉
民主柬埔寨
服役 柬埔寨革命军
民主柬埔寨国民军
服役时间1963–1997
军衔将军

波尔布特高棉语ប៉ុល ពត罗马化Pol Pot;1925年5月19日[1][2][3][4][5][5]—1998年4月15日),原名沙洛特绍[6]高棉语សាឡុត ស罗马化Saloth Sar),是柬埔寨政治家,“波尔布特”是其化名。波尔布特出生在磅同省的一个富农家庭,于1963年至1997年期间是柬埔寨共产党(红色高棉)的实际最高领导人,1963年至1981年间担任柬共中央总书记,1976年至1979年间担任民主柬埔寨总理

波尔布特早年在金边读中学,1946年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1949年留学法国,在阅读马克思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著作后开始认同共产主义思想。1953年归国后,积极参加反对法国殖民的斗争,后又参加反对西哈努克专制的运动,1963年,当选柬埔寨共产党总书记。1975年4月,柬共占领首都金边,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掌握实权。

1976年,柬埔寨改国名为“民主柬埔寨”,波尔布特当选总理。波尔布特执政期间,政治上大力打压异见者,清洗权贵、信教者、知识分子,推行个人崇拜,经济上激进推行农业集体化,将所有城市居民强行驱赶到农村的集体农场劳动、实行“大跃进(Maha lout ploh)”。直至1979年初,柬埔寨四分之一人口不正常死亡,社会几乎全面崩溃,被历史学家称为“红色高棉大屠杀”[7][8][9]。对外关系上,由于柬埔寨与越南的宿怨,而越南在中苏交恶中支持苏联,波尔布特奉行反苏亲中的政策。

1978年12月,越南全面入侵柬埔寨。1979年1月,民主柬埔寨政权失去全国统治权,越南扶植韩桑林建立伪政权,即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波尔布特等领导人则撤退到泰柬边境的山区,组建民主柬埔寨国民军同越南对抗。1989年,越南撤军,波尔布特拒绝参加由柬埔寨过渡时期联合国权力机构举行的1993年大选,也拒绝让柬共游击队缴械,引发柬共内讧。1997年,波尔布特杀害计划向新政府投诚的宋成,引起众怒,被另一名将领塔莫克逮捕,判处终身监禁。1998年,波尔布特在软禁期间突然死亡,塔莫克宣布他死于心脏病,但外界认为他可能死于自杀。

生平

早年生活

波尔布特的出生地磅同省波列斯布村

波尔布特原名沙洛特绍[6]高棉语សាឡុត ស罗马化Saloth Sar),出生于柬埔寨磅同省波列斯布村,位于今日磅同市的郊外[10]。沙洛特绍一家拥有华人与高棉人混血的血统,但他一家完全不懂中文,并且完全以高棉人的方式生活[11]。他的父亲Saloth Phem是一位富农[12],拥有村里最大的房子之一[13]。母亲Sok Nem则是一名受到尊敬的佛教徒[14]。波尔布特的父亲育有两个女儿、七个儿子[14],这些子女中有三名早夭[15]。波尔布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14]

当时柬埔寨是个君主制国家,但在法国殖民统治之下,国王几乎没有任何政治权力[16]。波尔布特的堂姐Meak是西索瓦·莫尼旺国王的一个妃子,后来成为芭蕾舞教师[17]。在六岁时,沙洛特绍与哥哥沙洛特蔡一起,被父母送往金边,由堂姐Meak抚养[14][18]。年幼的他被送入Vat Botum Vaddei当了18个月的僧人,在寺院里学习佛教教义和高棉文的阅读写作。

1935年夏天,沙洛特绍搬到哥哥Saloth Suong家中,与兄嫂、侄辈一起居住[19]。他被送进罗马天主教的小学学习[20],由Meak支付学费[21]。他于1941年毕业[22]。同年,莫尼旺国王逝世,由西哈努克继位[23]。绍进入磅湛省刚刚成立的西哈努克专科学校(Collége Pream Sihanouk),成为一名寄宿生[24]。后来的同志符宁乔森潘与他是这里的同学[25]。1947年毕业后,考入西索瓦公立中学[26],但未能获得学位[27],便在金边一家职业学校学习木工[28]。在这里,他遇上了后来的同志英萨利[29]

留学法国

1949年,沙洛特绍因学习成绩优秀而获得奖学金,获准到法国留学[30]。在国外接受进一步的教育,标志着沙洛特绍成为柬埔寨少数精英之一[31]。他与其他2[32]1名留学生前往法国[33]。随后,他在1950年1月进入法国巴黎电的子与计算机信息工程师学院(EFREI)学习[34],在该学校三年,学习成绩优异。

巴黎读书期间,英萨利与其他两人建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地下研究组织“马克思主义圈子”(Cercle Marxiste)[35],定期阅读马克思主义读本,并进行自我批评[36]。沙洛特绍加入了这个组织下的一个研究小组,同一个小组的成员包括胡荣、Sien Ary和Sok Knaol[35]。沙洛特绍与英萨利于1951年加入法国共产党[37]

此时,柬埔寨内部发生冲突,西哈努克国王解散政府,宣布自己为首相[38]。对此沙洛特绍用笔名写下“君主制还是民主制?”一文发表于杂志,反对西哈努克的统治[39]。“马克思主义圈子”决定派人回柬埔寨评估情况,以确定是否应该支持反叛者[40],沙洛特绍自愿担任这个角色[41]。他于12月登上回国的船,未能取得学位[42]

参与革命

1953年1月13日,沙洛特绍抵达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此时西哈努克解散了民主党控制的国民议会,并在没有审判的情况下拘禁民主党议员[40]。当时正在进行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柬埔寨正在内战中[43],导致不少平民伤亡[44]。绍先是在诺罗敦·占达朗赛位于Trapeng Kroloeung的大本营住了数月[45],后来前往金边[46]。在与“马克思主义圈子”成员Ping Say讨论后,沙洛特绍认为最有希望的抵抗组织是“高棉越盟”,这个一个北越越盟下属的游击队组织,里面有越族和高棉族成员[47]。他的建议得到“马克思主义圈子”成员的认可。[48]后来他与Rath Samoeun一起加入了这个组织[49],但发现高棉越盟中越南人占了主导地位,而高棉人主要从事琐事,沙洛特绍的任务是种植木薯并在食堂工作[50]。他成为高棉越盟东部大区书记杜斯木的秘书和助手[51]

1953年11月,西哈努克宣布柬埔寨独立。在结束战争的日内瓦会议上,北越与柬埔寨达成协议,将高棉越盟自柬埔寨境内撤离[52]。沙洛特绍不在撤离人员之内,他决定留在柬埔寨,经过越南南部前往波萝勉,最后到达金边[53]。他和其他马列主义者虽然转为秘密活动,但也试图通过选举的手段达到目标[54]。1954年,马列主义者组建了政党人民派,这个政党事实上是马列主义地下组织成立的掩护机构[55]。绍是该党副总书记Keng Vannsak的助手,可能参加了政党的组建工作[56]。绍在金边租了一座房子[57],在私立学校教授历史[58],1956年7月与乔帕娜莉按照佛教仪式结婚[59]。他继续负责马列主义者的地下通讯,人民派与民主党的许多通讯都是经过他之手[60]

西哈努克开始镇压马列主义运动时,该运动成员损失了一半[61]。绍和其他成员越来越多地认为柬埔寨的革命者过于从属于越南同志,为解决这个问题,沙洛特绍、杜斯木农谢英萨利于1959年秘密组建了基于马列主义民主集中制模式的高棉劳动党[62]。这个政党的存在对非成员保密[63];杜斯木任总书记,农谢任副总书记;沙洛特绍和英萨利为中央委员会常委,在党内的地位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64][65]

柬共的革命服装

虽然西哈努克实施亲华路线,但他认为柬埔寨的马列主义者威胁到了自身统治。1962年1月,西哈努克的安全部门进一步打击社会主义者,监禁了人民派的领导人,该党陷入瘫痪[66]。7月,杜斯木被捕,遭受酷刑杀害[67]。农谢决定在政治活动中退让一步,使得沙洛特绍成为党的领导人。在1963年召开的“二大”上,高棉劳动党更名为柬埔寨工人党[68],沙洛特绍当选总书记[69]。1963年2月,反政府学生抗议活动演变成骚乱[70]。此前,诺罗敦·苏拉玛里特国王于1960年逝世,西哈努克提出了宪法修正案,允许自己成为终身制的国家元首[71]。西哈努克解散了人民社会同盟政府,制定了34名由柬埔寨左翼人士组成的名单,要求他们与自己会面并组建新政府[70]。作为名单上的成员之一,沙洛特绍拒绝与西哈努克见面,与英萨利一起离开了金边,来到特本克蒙丛林中的越共营地[72]。政府严厉打击金边的社会主义运动,越来越多的成员加入沙洛特绍的营地[73]。沙洛特绍在南越边境组建了自己的营地,被称为“办公室100”。他的行动虽被允许与越共正式分开,但越共仍对他的阵营拥有重大指挥权[73]。在党中央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上,人们一致认为应该再次强调应从越南马列主义者独立,并对西哈努克展开武装斗争[73]

1965年4月,沙洛特绍沿着胡志明小道步行前往河内,与胡志明黎笋等北越领导人见面[74]。然而北越专注于越南战争,不希望绍的部队破坏西哈努克政权的稳定,而后者的反美立场事实上成为了北越的盟友[75]。绍在河内阅读了越南劳动党的档案,得出越南马列主义者致力于追求建立印度支那联邦,因此他们的利益与柬埔寨的利益不能相容[76]。随后他从河内飞往北京,会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邓小平主持了会见,但多数会议都是同彭真会面[77]。在北京待了一个月后,他飞回河内,沿着胡志明小道走了四个月,抵达柬埔寨马列主义者位于南越禄宁县的新基地[78]。1966年10月,他与其他几位党领导人秘密决定,将党组织更名为柬埔寨共产党。会议同时决定将总部迁往腊塔纳基里省,以远离越共的控制[79],并重新展开武装斗争[80]。北越对此有意见,因此拒绝提供协助,拒绝为他们提供武器的要求[81]。1967年4月,因为政府腐败、土地剥削等原因,马德望省发生反对政府的三洛起义,自此拉开武装斗争序幕,全国各地都建立了根据地。至12月,战争从西北大区蔓延至其他地区。然而柬埔寨各地沟通很慢,每个大区在大部分时间内必须独立运作[82]。为应对不断增长的革命势力,王家军队对西部各地进行大规模轰炸,导致许多人流离失所[83]。这使得许多百姓对政府不满,纷纷加入叛军,达到十万人之众[82]。1968年夏天,沙洛特绍迁移到K-5基地,在这里他确立了对党的领导地位,拥有自己独立的营地、工作人员和警卫,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与他会面[84]。他还接替英萨利担任东北大区书记[85]

党的领袖

1969年,沙洛特绍召开会议,转变党的宣传策略,停止发表反对西哈努克的言论,将宣传策略改为反对右翼政党的亲美态度。1970年朗诺政变发生后,西哈努克被推翻并流亡北京。新成立的朗诺政权(“高棉共和国政府”)持亲美态度,北越的人员都被驱逐。北越派总理范文同来的北京,会见西哈努克,希望他与柬共合作。当时绍也在北京,北越人员也联系了沙洛特绍,决定向柬共提供对抗高棉共和国政府的任何物资。然而越南和中国领导人皆未将沙洛特绍身处北京的事实告知西哈努克。西哈努克随后通过电台,呼吁柬埔寨人民起来反对政府并支持柬共。

1970年5月,沙洛特绍回到柬埔寨。10月,沙洛特绍以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布一项决议,阐述“独立主义原则”(aekdreach machaskar)[86][87],呼吁柬埔寨自行决定未来,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影响。该决议还包括越盟在1950年代背叛柬埔寨社会主义运动的陈述。在1971年,对柬埔寨政府的主要战斗由北越越共参加,柬共仅作为北越和越共的协助者。绍利用这种情况大量招募新成员,用比以前更加高的标准进行训练,同时加强了政治理念的灌输。学生和“中农”的入党申请被拒绝,只有明确的农民背景才能入党。1972年初,一只由35,000人组成的常规部队和约100,000名非正规军的雏形产生,中国每年提供500万美元的武器供应。另一方面,沙洛特绍在柬埔寨东部组建橡胶种植园,成为柬共的一个独立收入来源。柬共在其控制区实行新的纪律及一致性,同时进行土地改革,宣传农民平等,没收所有私人交通工具。这对贫民普遍有利,但对逃到城镇的难民极为不利。

自1973年起,柬共已经控制了全国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一半的人口。同年底,沙洛特绍作出了决定战争未来的决策。首先他决定削减外部供应,使城市陷入困境;其次他强制控制了试图通过柬共路线逃离城市的人。同时,他下令对前政府官员以及任何受过教育的人进行一系列清洗,在其控制区建立一套新的监狱体系。占族试图起义,以阻止自身文化被摧毁,但很快被粉碎,参与起义的大多数人遭到酷刑。

1973年,柬共制定了将城市居民强制疏散到农村的政策。1974年,柬共继续疏散了更大规模的乌栋。9月,随着军事行动的结束,沙洛特绍决定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疏散主要城市,将人口迁移到农村;第二,停止货币流通,逐步将其淘汰。

1975年1月起,沙洛特绍对朗诺政权政府展开最后攻势。1975年4月17日,柬共最终占领了金边。

上台执政

1978年,波尔布特(右)与齐奥塞斯库(左)
钟屋杀人场红色大屠杀受难者颅骨

金边被占领标志着柬共夺取了国家政权,沙洛特绍自此成为该国事实上的领导人。他采用了“第一兄弟”的称号,并开始使用“波尔布特”的化名。这个化名在高棉语中的没有特别的意义[88],其具体含义不详。根据菲利普·肖特为他写的传记,波尔布特参加革命后还曾使用过Pouk、Hay、Pol、87、伯父、哥哥、第一兄弟、99、Phem等化名[89]

1976年4月,西哈努克亲王辞去国家元首职务,随即被软禁在金边王宫中。不久后,宾努等西哈努克派系的官员也都被迫辞职。在4月11日至13日举行的柬埔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决定将国名改为“民主柬埔寨”,接受西哈努克的辞职请求,由乔森潘继任国家元首,由波尔布特担任政府总理。这是“波尔布特”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公众场合出现,民主柬埔寨官方宣称他是一位“橡胶种植园工人”,是橡胶种植工人工会代表[90]

值得一提的是,波尔布特从未成为个人崇拜的对象。甚至在执政期间,柬埔寨共产党长期对外隐藏自己的存在,该党仅自称是“安卡”(高棉语អង្គការ,Angkar,高棉语“组织”之意)。外界将这一股神秘势力称为“红色高棉”,“红色高棉”也成为世界上对柬共及其后继组织的称呼。1977年4月15日,波尔布特才在一次演讲中透露出柬共的存在。此前外界都不知道波尔布特是谁,至此才被确认波尔布特就是沙洛特绍。在此之前,外界甚少关注沙洛特绍,认为他是柬共中不重要的人物;此前西哈努克1973年访问柬共控制区时,甚至没有意识到沙洛特绍是柬共的高层领导。

波尔布特执行了极“左”的经济路线,施行合作社制度,取消货币和市场,实行按需分配和全民供给制。男女老少在集体农场集体劳动,在公共食堂集体就餐。工厂、商店也全部收归国有。私人财产被禁止,取消家庭,甚至婚姻也由组织安排,婚后夫妇要分开居住。占领金边后,柬共立即开始把城市居民疏散农村。这些城市人口被疏散到农村后,就被编入农业合作社从事生产。

1976年,民主柬埔寨将全国人分为三个群体:拥有完全权利者、拥有完全权利的候选人、没有权利的人。没有权利的人包括了从城市来到公社的大多数“新人”。没有权利的人将要被毁灭,他们口粮配给被减少,因此导致了广泛的饥荒。

柬共施行极端的宗教政策,废除所有宗教,对伊斯兰教[91]基督教[92]佛教信徒进行广泛镇压。该政权特别针对穆斯林、基督徒、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一般受过教育的人、与西方国家或越南有联系的人、残疾人、华人、老挝人、越南人、旧官僚阶级等进行迫害。

外交上,因越南与苏联保持一致,波尔布特采取亲中国政策,站在反苏阵营。

与越南的冲突

柬埔寨与越南因边界争端而发生冲突。1975年5月,一队柬埔寨革命军士兵占领富国岛。1976年5月,越南派空军空袭柬埔寨。7月,越南通过所谓“友好条约”,几乎全面控制了老挝。波尔布特派出一个代表团前往越南谈判,试图防止边界争端,但谈判失败,导致了更多的边界冲突。在波尔布特执政期间,民主柬埔寨与越南发生边境纠纷,双方军队多次侵入对方领土。

至1977年时,柬埔寨与越南之间的关系全面破裂。该年9月,柬埔寨革命军越境袭击越南,对越南村庄进行破坏,并屠杀村民。不久后,波尔布特发表了一段长达五个小时的演讲,正式公开柬埔寨共产党的存在,并对外公开柬埔寨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此后两国多次入侵对方领土,并尝试通过谈判以达成和解,但最终失败。越南试图通过中国向柬埔寨施压。对此中国予以拒绝,并为柬埔寨提供武器。

越南入侵柬埔寨

12月25日,越南宣称为了“自卫”,派兵入侵柬埔寨。柬埔寨革命军被击败,柬共失去对柬埔寨的政权,波尔布特等人逃往泰柬边境地区继续抵抗。1979年1月,由韩桑林等组建的越伪“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政权成立,这个政权不被国际社会公认,国际社会此时仍承认波尔布特当局为合法代表。波尔布特等柬共领导层在泰柬边境地区重新集结,并得到泰国的庇护和援助。泰国利用柬共作为缓冲力量,使越南人远离泰柬边境。中国通过泰国军方向柬共提供武器。

波尔布特在柬埔寨西部重新组建民主柬埔寨国民军,自任最高委员会主席兼总司令,同越南人民军对抗。柬共游击队一度被视为抗击越南入侵柬埔寨的主力军,得到中国、美国、泰国等国不同程度的支持。1981年12月,波尔布特宣布解散柬埔寨共产党,成立民主柬埔寨党,波尔布特任总书记。

翌年,民主柬埔寨党与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领导的奉辛比克党宋双领导的高棉人民民族解放阵线组成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共同对抗越南及其支持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政权。联合国对该政府予以承认,直到1993年,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仍拥有柬埔寨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此同时,波尔布特住在泰柬边境的马莱山一带。他在1980年代初期接受采访,不断指责反对自己的人都是叛徒、越南人的傀儡,直到后来他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1985年12月,越南人民军发动一次重大攻势,占领民主柬埔寨党控制的大部分地区。越南人民军遭受重大损失,但民主柬埔寨党在马莱山的总部以及在拜林附近的基地被彻底摧毁。波尔布特逃往泰国,此后在达叻府度过了六年。他于1985年以哮喘为由宣布“退休”,将日常的权力交给了宋成,但他仍保留其在党内的影响力,且是反越南联盟的主导力量。8月24日,波尔布特出任民主柬埔寨最高国防研究院院长。

1986年,波尔布特的新妻子棉素碧(Mea Son)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Sitha(后改名为Sar Patchata)。

1989年,越南自柬埔寨撤军。柬共在泰柬边境西部建立的新的据点,波尔布特也从泰国回到柬埔寨。波尔布特拒绝和平进程,他继续领导与新政府的斗争。新政府对柬共下属组织及战士私下展开和平谈判,一部分原柬共战士缴械投降。

1995年,波尔布特中风,左侧偏瘫。1997年6月10日,波尔布特宣称宋成企图与政府达成和解,将其一家全部杀害,引起众怒。6月19日,他被民柬军官塔莫克逮捕。随后,金边法院缺席判处波尔布特死刑[93]。7月25日,民柬党在安隆汶基地举行公审波尔布特大会,宣布波尔布特因“背叛民族”、“杀害同志”,被判终身监禁[94][95]。此后,民柬党成立一个新的领导机构“9人委员会”,塔莫克、乔森潘农谢成为主要领导人。

10月,纳特·塞耶对波尔布特进行采访。波尔布特声称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我是为了进行斗争,不是为了杀人。即使是现在,你可以看着我,我是野蛮人吗?我的良心很清白。”他还辩解称:“我们有做错的,也有做对的。错误的是针对人民的事情……正如我告诉你的那样,没有我们的斗争,现在就没有柬埔寨。”此外,波尔布特声称吐斯廉(S-21)只不过是“越南人的展览品”[96]

死亡

波尔布特墓

1998年4月15日,就在柬共占领金边23周年纪念日的两天前,美国的官方外宣媒体“美国之音”宣布,红色高棉同意将波尔布特移交给国际审判。波尔布特是美国之音的忠实听友。根据波尔布特妻子棉素碧的说法,就在当天晚上,波尔布特等待被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时候在床上死了。塔莫克宣称波尔布特死于心脏衰竭[97];但由于尸体指甲出现变色的情况,有人怀疑他死于服毒自杀或谋杀。4月17日,波尔布特的死讯被泰国军方证实。随后,柬埔寨政府要求查验波尔布特的尸体。

4月20日,波尔布特的遗体在安隆汶的一个小村庄被火化。约有20名红色高棉人员出席仪式,波尔布特的妻女以及塔莫克、乔森潘都没有出席其葬礼。柬埔寨政府对红色高棉不经解剖和验证就火化波尔布特遗体表示不满[98]。波尔布特被葬于安隆汶,下葬的时候没有建造坟墓。后来建造了一座简易的坟墓,上面用木板简单地标识“波尔布特火葬于此”。

家庭

波尔布特于1956年与第一任妻子乔帕娜莉结婚。乔帕娜莉也是一位共产主义革命家,她是柬共领导人之一英蒂丽的姐姐。乔帕娜莉曾担任担任民主柬埔寨妇女协会主席的职务。乔帕娜莉后来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1979年越南入侵前,波尔布特与乔帕娜莉离婚。

1986年,波尔布特与第二任妻子棉素碧(Mea Son)结婚,同年生下一女,取名为Sitha。这个名字是根据高棉神话Reamker中的悉多[99]

波尔布特死后,其生前的助手狄坤纳(Tep Khunnal)娶棉素碧为妻。狄坤纳将Sitha收为自己的养女,改名为索帕泽达(Sar Patchata)。后来索帕泽达前往马来西亚攻读研究生。2014年3月中旬,索帕泽达在马德望省马莱县低调地举行婚礼,她的丈夫西威驰卡(Sy Vicheka)是其在读研究生时的同学。乔森潘出席了婚礼,并给予她祝福。[100][101]

参考文献

引用

  1. Brother Number One, David Chandler, Silkworm Book, 1992 p.7
  2. Kiernan, Ben. The Pol Pot Regime: Race, Power, and Genocide in Cambodia under the Khmer Rouge, 1975–79.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 Biography of Pol Pot. Asiasource.org. [2009-02-27]. 
  4. John Pilger. America's long affair with Pol Pot. Harper's Magazine. July 1998, ??: 15–17. 
  5. 5.0 5.1 Pol Pot Biography. Notablebiographies.com. [2009-02-27]. 
  6. 6.0 6.1 柬埔寨解放区知识分子代表发表声明 呼吁敌占区同胞奋起反对美帝及其走狗 揭露朗诺—施里玛达—山玉成集团的法西斯统治和卖国罪行. 人民日报. 1971年10月25日. 
  7. Heuveline, Patrick (2001). "The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Mortality in Cambodia." In Forced Migration and Mortality, eds. Holly E. Reed and Charles B. Keel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8. Marek Sliwinski, Le Génocide Khmer Rouge: Une Analyse Démographique (L'Harmattan, 1995).
  9. Banister, Judith, and Paige Johnson (1993). "After the Nightmare: The Population of Cambodia." In Genocide and Democracy in Cambodia: The Khmer Rouge,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ed. Ben Kierna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Studies.
  10. Chandler 1992,第7页;Short 2004,第15页.
  11. Short 2004,第18页.
  12. Chandler 1992,第8页;Short 2004,第15, 18页.
  13. Short 2004,第15页.
  14. 14.0 14.1 14.2 14.3 Chandler 1992,第8页.
  15. Short 2004,第16页.
  16. Chandler 1992,第14页.
  17. Chandler 1992,第8页;Short 2004,第16–17页.
  18. Chandler 1992,第9页;Short 2004,第20–21页.
  19. Short 2004,第23页.
  20. Chandler 1992,第17页;Short 2004,第23页.
  21. Chandler 1992,第17页.
  22. Short 2004,第28页.
  23. Chandler 1992,第17页;Short 2004,第28–29页.
  24. Chandler 1992,第18页;Short 2004,第28页.
  25. Chandler 1992,第19页.
  26. Short 2004,第36页.
  27. Chandler 1992,第21页;Short 2004,第42页.
  28. Chandler 1992,第21页;Short 2004,第42–43页.
  29. Chandler 1992,第22页.
  30. Short 2004,第42–43页.
  31. Short 2004,第43页.
  32. Short 2004,第53页.
  33. Chandler 1992,第25, 27页;Short 2004,第45页.
  34. Short 2004,第49页.
  35. 35.0 35.1 Short 2004,第63页.
  36. Short 2004,第64页.
  37. Chandler 1992,第22, 28页;Short 2004,第66页.
  38. Short 2004,第76–77页.
  39. Chandler 1992,第39页;Short 2004,第79页.
  40. 40.0 40.1 Short 2004,第83页.
  41. Chandler 1992,第28页;Short 2004,第65, 82页.
  42. Chandler 1992,第42页;Short 2004,第82页.
  43. Short 2004,第85–86页.
  44. Short 2004,第88–89页.
  45. Short 2004,第87页.
  46. Short 2004,第89页.
  47. Short 2004,第89–90页.
  48. Short 2004,第90页.
  49. Short 2004,第96页.
  50. Chandler 1992,第44页;Short 2004,第96页.
  51. Chandler 1992,第45页;Short 2004,第100页.
  52. Chandler 1992,第45–46页;Short 2004,第103–104页.
  53. Chandler 1992,第46页;Short 2004,第104–105页.
  54. Short 2004,第105页.
  55. Chandler 1992,第48页.
  56. Chandler 1992,第47–48页;Short 2004,第107–108页.
  57. Chandler 1992,第47页;Short 2004,第116页.
  58. Chandler 1992,第52页;Short 2004,第120页.
  59. Chandler 1992,第52页;Short 2004,第118页.
  60. Short 2004,第116页.
  61. Short 2004,第120页.
  62. Short 2004,第135–136页.
  63. Chandler 1992,第62页.
  64. Chandler 1992,第61–62页;Short 2004,第138页.
  65. Tyner, James A. From Rice Fields to Killing Fields: Nature, Life, and Labor under the Khmer Rouge. Syracuse,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17: 38 [2019-06-08]. ISBN 9780815635567. 
  66. Chandler 1992,第63页;Short 2004,第140页.
  67. Chandler 1992,第63–64页;Short 2004,第141页.
  68. Chandler 1992,第66页;Short 2004,第141–142页.
  69. Short 2004,第141页.
  70. 70.0 70.1 Chandler 1992,第66页;Short 2004,第142–143页.
  71. Chandler 1992,第60页;Short 2004,第131–32页.
  72. Chandler 1992,第67页;Short 2004,第144页.
  73. 73.0 73.1 73.2 Short 2004,第146页.
  74. Chandler 1992,第74页;Short 2004,第156–157页.
  75. Chandler 1992,第70–71页;Short 2004,第157页.
  76. Short 2004,第158–159页.
  77. Short 2004,第159页.
  78. Short 2004,第161页.
  79. Chandler 1992,第70页;Short 2004,第162页.
  80. Short 2004,第162页.
  81. Short 2004,第170页.
  82. 82.0 82.1 Short 2004,第174页.
  83. Short 2004,第175页.
  84. Short 2004,第176页.
  85. Short 2004,第177页.
  86. Hinton, Alexander Laban. Why Did They Kill: Cambodia in the Shadow of Genocid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382. 
  87. Lahneman, William J. Military Intervention: Cases in Context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Rowman & Littlefield. 2004: 97. 
  88. Mydans, Seth. DEATH OF POL POT; Pol Pot, Brutal Dictator Who Forced Cambodians to Killing Fields, Dies at 73. The New York Times. 1998-04-17 [2015-12-09]. 
  89. Short 2004,第5页.
  90. 柬埔寨举行首届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 人民日报. 1976年4月15日. 
  91. Juergensmeyer, Mark. The Oxford Handbook of Global Relig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495. 
  92. Quinn-Judge, Westad, Odd Arne, Sophie. The Third Indochina War: Conflict Between China, Vietnam and Cambodia, 1972–79. Routledge. 2006: 189. 
  93. Pol Pots Khmer Rouge denounces him. CNN. 1997-06-17. 
  94. Nate Thayer, "Dying Breath The inside story of Pol Pot's last days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movement he created,"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pril 30, 1998
  95. 1998年4月15日 红色高棉前领导人波尔布特病逝. 人民网. [2014年6月25日]. 
  96. "Day of Reckoning" by Nate Thayer, in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October 1997)
  97. Nate Thayer. "Dying Breath"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30 April 1998.
  98. 拉那烈同意交出武装和控制区 东盟呼吁柬各方保证如期大选 波尔布特遗体在柬泰边境火化. 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0日. 
  99. Short 2005,第423页
  100. 波尔布特独女举办婚礼 “审红”法庭加快审判速度. 中国青年报. 2014-04-10 [2019年6月8日]. 
  101. Pol Pot’s Daughter Marries in Former Stronghold. The Cambodian Daily. 2014-03-17 [2019-06-08]. 

来源

书籍
  • Chandler, David P. Brother Number One: A Political Biography of Pol Pot. Boulder, San Francisco, and Oxford: Westview Press. 1992. ISBN 0-8133-0927-1. 
  • Short, Philip. Pol Pot: The History of a Nightmare. London: John Murray. 2004. ISBN 978-0719565694. 
  • Chandler, David P. A history of Cambodia 4th. Westview Press. 2008. ISBN 0813343631. 

延伸阅读

  • 王爰飞. 波尔布特.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ISBN 9787503408885. 
  • Denise Affonço, To The End of Hell: One Woman's Struggle to Survive Cambodia's Khmer Rouge.
  • David P. Chandler, Ben Kiernan & Chanthou Boua: Pol Pot plans the future: Confidential leadership documents from Democratic Kampuchea, 1976–1977.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 Stephen Heder, Pol Pot and Khieu Samphan. Clayton, Victoria: Centr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1.
  • Ben Kiernan, "Social Cohesion in Revolutionary Cambodia", Australian Outlook, December 1976.
  • Ben Kiernan, "Vietnam and the Governments and People of Kampuchea",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October–December 1979)
  • Ben Kiernan, The Pol Pot regime: Race, power and genocide in Cambodia under the Khmer Rouge, 1975–79.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Ben Kiernan, How Pol Pot came to power: A history of Cambodian communism, 1930–1975.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Henri Locard, "State Violence in Democratic Kampuchea (1975–1979) and Retribution (1979–2004)", European Review of History—Revue européenne d'Histoire, vol. 12, no. 1 (March 2005), pp. 121–143.
  • François Ponchaud, Cambodia: Year Zero.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8
  • Piergiorgio Pescali, Indocina. Bologna: Emil, 2010.
  • Piergiorgio Pescali, S-21 Nella prigione di Pol Pot. Milan: La Ponga Edizioni, 2015.
官衔
前任者:
乔森潘
民主柬埔寨政府总理
1976年–1980年
继任者:
乔森潘
职位设立 最高国防研究院院长
1985年–1997年
职位取消
政党职务
前任者:
杜斯木
柬埔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63年–1981年
政党解散
政党成立 民主柬埔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1年–1985年
继任者:
乔森潘
军职
部队成立 民主柬埔寨国民军总司令
1980年–1985年
继任者:
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