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楨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丁寶楨
大清 太子少保四川總督
籍貫貴州大定府平遠州(今織金縣)
字號字話山,號穉璜
出生道光元年辛巳四月二十八日(1821年5月29日)
貴州大定府平遠州(今織金縣)
逝世光緒十二年三月十八日〔1886年4月21日(1886歲-04-21)(64歲)〕
四川成都府
配偶諶氏(庠生諶忠靖女)
親屬
曾祖丁公俊〔誥封文林郎〕、曾祖母李氏〔誥封孺人〕;祖丁必榮〔選授四川直隸酉陽州州判,陞任秀山黔江縣知縣,調任昭化縣知縣,敕授文林郎〕、祖母黃氏〔敕封孺人〕、庶祖母李氏;父丁世芬〔庚午科優貢原任鎮遠府學訓導敕授修職郎例贈文林郎〕、母諶氏〔敕贈孺人〕、魏氏〔敕封孺人〕;子丁體常、丁體勤、丁體仁;次女丁氏〔嫁陳洵慶(陳彝子)〕[1]
出身
  •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鄉試第二十名舉人
  • 咸豐三年癸丑科大挑一等分發浙江試用知縣
  • 咸豐三年癸丑科進士出身
經歷
四川總督
著作
  • 《丁文誠公奏稿》

丁寶楨(1821年5月29日—1886年4月21日),鄉試榜名及譜名瓊選官章名寶楨,字話山,號穉璜,又佩之,行三,貴州平遠州(今織金縣)牛場鎮人。清朝政治人物,洋務運動重要成員,官至四川總督

生平

咸豐三年(1853年)以孝廉入選大挑一等,分發浙江試用知縣,同年中進士,選庶吉士。因母喪回籍,適逢遵義楊隆喜起事,主動變賣家產,募集死士八百,組織鄉勇,保衛鄉里。守喪結束,正逢苗族白蓮教反清運動興起,巡撫蔣霨遠奏請將其留軍,特旨授編修,增募至四千人,收復平越獨山諸城。

咸豐四年(1854年)至六年(1856年)間參與鎮壓平遠獨山等地白蓮教和苗族舉事

咸豐十年(1860年)任湖南岳州知府,次年調任長沙知府

同治二年(1863年),擢升山東按察使,次年遷任布政使,奉僧格林沁命進攻白蓮教起義軍宋景詩,並參與鎮壓捻軍僧格林沁曹州陣亡後,寶楨受到牽連,得朝廷恩旨以留任。山東巡撫閻敬銘欣賞其才能,於是乞休,舉薦丁寶楨接替自己成為巡撫。寶楨因鎮壓捻軍數次被嘉獎,加太子少保

同治八年(1869年),因慈禧太后的寵臣太監安德海違制出巡,將其就地正法濟南,得名於時。

寶楨頗力進洋務運動光緒元年(1875年)成立山東機器局。

光緒二年(1876年),寶楨署理四川總督,創設四川機器局。維修都江堰,改革鹽法,籌劃西南邊防。但任內也因顧忌後任山東巡撫文格查到自己任內的把柄,因此雖然知道到任前四川發生的「東鄉血案」,但並未秉公處理,最後因曾任四川學政的張之洞上奏慈禧重查冤案,最後丁寶楨被控犯瀆職包庇罪,交刑部議處,從一品也降為四品。[2]

光緒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1886年4月21日),丁寶楨病逝於任上,享壽六十六歲。追贈太子太保,諡文誠,並在山東四川貴州建祠祭祀。

二王廟中的丁寶楨塑像

著作

  • 《丁文誠公奏稿》

其他

傳說川菜中宮保雞丁這道名菜,就是源於丁寶楨在四川任上常吃的家鄉菜餚。

參考文獻

  • 《清史稿·卷447》丁寶楨傳
官銜
前任:
閻敬銘
山東巡撫
1867年-1876年
繼任:
文格
前任:
李瀚章
四川總督
1877年-1886年
繼任:
劉秉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