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白話字

出自求聞百科
廈門白話字(白話字)
Pe̍h-ōe-jī
教會羅馬字
白話字範文
類型羅馬字母(修訂版)
語言閩南語泉漳片廈門音
創造者麥都思(最初版本之發明者)
打馬字(最為通行之改良者)
使用時期1830年代至今
注意:本頁可能包含Unicode國際音標
廈門白話字
繁體字 白话字
簡化字 白话字
廈門白話字 Pe̍h-ōe-jī

廈門白話字Pe̍h-ōe-jī,台灣地區通稱「白話字」)是以羅馬字書寫的閩南語正寫法,不同閩南語腔調使用同一拼寫法。

廈門白話字在1810年代由基督教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麥都思英屬馬來亞馬六甲創造並推行(設計上以漳州音漳浦腔為基礎),其於1837年出版《福建方言字典》,因此後來被外界稱為教會羅馬字Kàu-hōe Lô-má-jī,簡稱教羅[1]。廈門白話字於1850年代傳播至廈門,由多位傳教士改良之,設計上以廈門音為基礎,被稱為打馬字版本。不過,在中國大陸學界,常以甘為霖版本與閩南方言拼音方案作對照,而被稱作「甘為霖方案」或「《廈門音新字典》方案」。

廈門白話字已有百年以上的實際使用歷史,亦曾經在閩南地區(泉、漳、廈)、台灣和東南亞的教會中相當普遍地被使用過。例如台灣第一份大眾媒體——創刊於1885年的《台灣府城教會報》(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正是使用廈門白話字當作文字媒介的。

音標系統

字母

廈門白話字使用17個基本拉丁字母(A, B, C, E, G, H, I, J, K, L, M, N, O, P, S, T, U)、二個變體字母(, ᴺ)、七個二合字母(CH, JI, KH, NG, PH, SI, TH)、二個三合字母(CHH, CHI)、一個四合字母(CHHI),另外還使用六種附加符號來標示聲調

poj A B CH CHH E G H I J K KH L M N NG O P PH S T TH U
poj a b ch chh e g h i j k kh l m n ng o p ph s t th u
TL a b ts tsh e g h i j k kh l m n nn ng o oo p ph s t th u
  • 其餘九個基本拉丁字母(D, F, Q, R, V, W, X, Y, Z)僅在書寫外來語聲母時使用。
  • Ch, Chh, J, S 後接 i 時會形成顎音化。故Chi, Chhi, Ji, Si被視為合成字母。
  • o͘ 右上角的點是 Unicode U+0358 ͘ COMBINING DOT ABOVE RIGHT組合附加符號

字母名稱讀法

對於個別的字母,或合成字母(二合字母三合字母四合字母等)它們的單獨名稱在使用上的讀法。以下是其中的兩種讀法列出以供參考。[2]用法範例:比如兩個無線電台以ITU-R M.1677國際摩爾斯電碼(international morse code)建立通訊鏈接〈s1 DE s2 K〉(呼叫s1,這是s2,結束);字母讀法〈es-(it/chi̍t) de-e es-(jī/nn̄g) ka〉[3]。其它拉丁字母參考讀法:c(ce), d(de), f(ef), q(qu), r(er), v(ve,(vi)), w(wi), x(ex,(eks/iks)), y(ye), z(ze,(zi))。[4]

字母 a b ch chh e g h i j k kh l m n ng o p ph s t th u
讀法 1 a be che chhe e ge ha i je ka kha el em en eⁿ nge ә/ɤ/o ɔ pe phe es te the u
讀法 2 a bi chi chhi e gi hi i ji ki khi li mi ni iⁿ ngi o pi phi si ti thi u

子音

雙唇音 齒齦音 齦顎音 軟顎音 聲門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鼻音 m [m]
毛(mo͘ )
n [n]
耐(nāi)
ng [ŋ]
雅(ngá)
塞音 不送氣 p [p]
邊(piⁿ)
b [b]
文(bûn)
t [t]
地(tē)
k [k]
求(kiû)
g [g]
語(gú)
(不標) [ʔ]
英(eng)
送氣 ph [pʰ]
頗(phó)
th [tʰ]
頭(thâu)
kh [kʰ]
去(khì)
塞擦音 不送氣 ch [ʦ]
曾(chan)
j [ʣ][a]
字(jī)
chi [ʨ]
尖(chiam)
ji [ʥ][a]
入(ji̍p)
送氣 chh [ʦʰ]
出(chhut)
chhi [ʨʰ]
手(chhiú)
擦音 s [s]
衫(saⁿ)
si [ɕ]
寫(siá)
h [h]
喜(hí)
邊音 l [l]
柳(liú)
  1. b」和「g並非簡單的濁雙唇塞音b)和濁軟顎塞音g),而是被鼻化了的濁雙唇塞音和濁軟顎塞音,因此其國際音標上方都被添加了鼻化韻
  2. 漢字為傳統十五音,但「毛、耐、雅」十五音里沒有;另十五音有零聲母「英」,廈門白話字不標。
  3. 在部份早期文書當中,曾經以ts來取代後方不是接母音/i/與/e/的ch,如:tsa
  4. 除了字首以外,ptkh也可以放在字尾形成一個閉音節,但此時h表示的為不送氣聲門塞音/ʔ/,如:Pe̍h(白)。

母音

單母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後元音
基本 鼻化 基本 基本 鼻化
高元音 i [i]
衣(i)
iⁿ [ĩ]
圓(îⁿ)
u [u]
污(u)
uⁿ [ũ]
張(tiuⁿ)
中元音 e [e]
禮(lé)
eⁿ [ẽ]
生(seⁿ)
o [ə]
高(ko)
[ɔ]
烏(o͘ )
oⁿ [ɔ̃]
唔(oⁿ)
低元音 a [a]
查(cha)
aⁿ [ã]
衫(saⁿ)
複合母音
雙母音 三母音
廈門白話字 ai au ia iu io oa oe ui iau oai
國際音標 [aɪ] [aʊ] [ɪa] [iu] [ɪo] [ua] [ue] [ui] [ɪaʊ] [uai]
鼻母音
m [m̩]
姆(ḿ)
ng [ŋ̍]
酸(sng)
  • 有些腔調的o是發成半閉後圓唇元音 [o]、半閉後不圓唇元音[ɤ] 。
  • 鼻母音不需要子音單獨也能成為一個音節,如:黃(n̂g)、姆(ḿ)。
  • 要標註鼻音時,在整個音節的右上方加上「」,如:hohⁿ(𠳝)。
  • 聲母是 m、n、ng 時,不加表示鼻音的 ⁿ。

韻母列表

韻腹 陰聲韻 陽聲韻 入聲
[m] [n] [ŋ] [p̚] [t̚] [k̚] [ʔ]
[a] a aⁿ am an ang ap at ak ah ahⁿ
[aɪ] ai aiⁿ aih aihⁿ
[aʊ] au auh
[e] e eⁿ eh ehⁿ
[i] i iⁿ im in ip it ih ihⁿ
[ɪa] ia iaⁿ iam ian iang iap iat iak iah iahⁿ
[ɪaʊ] iau iauⁿ iauh
[ɪə] io eng ek ioh
[ɪɔ] iong iok
[iu] iu iuⁿ iuh iuhⁿ
韻腹 陰聲韻 陽聲韻 入聲
[m] [n] [ŋ] [p̚] [t̚] [k̚] [ʔ]
[ə/ɤ/o] o oh
[ɔ] oⁿ om ong op ok o͘ h ohⁿ
[ua] oa oaⁿ oan oat oah
[uai] oai oaiⁿ
[ue] oe oeh
[u] u un ut uh
[ui] ui
[m̩] m mh
[ŋ̍] ng ngh

聲調

廈門白話字的五個主要常用聲調,由左而右分別為2、3、5、7、8。至於1、4兩聲調則不須標號。

以下以a為標註範例:

調號 1 2 3 4 5 6 7 8
傳統調名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趙氏聲調標誌 ˥ (5) ˧˥(35) ˧(3) ˥(5) ˨˩(21) ˨(2) ˨(2)
廈門白話字 a á à ap/at/ak/ah â ǎ ā p/t/k/h

調號標記規則

以下簡介的是《聖經》巴克禮譯本的調號標記原則,有些文獻可能會有差異。

  1. 廈門白話字書寫時,標記之調號為該對應漢字本調,至於實際讀出的聲調則需以連續變調之規則進行變調。
  2. 順序:o>e>a>u>i>ng>m;而 ng 標示在字母 n 上。
  3. 例外
    1. oai、oan、oat、oah 標在 a 上。
    2. oeh 標在 e 上。
  4. 在第4、8聲調時,僅第8聲調標記在入聲字母(-p、-t、-k、-h)的前一個元音字母上。

輕聲

根據《聖經》巴克禮譯本,表示輕聲的字詞寫各個字的本調,並於前方加上兩個半形連字號--。然而發輕聲時的屬格助詞可見不標,形容詞助詞 ê 有時不標。

音節

以下為廈門白話字的音節列表,不計聲調共有716種音。

書寫規則

連字號

廈門白話字音節與音節之間以連字號相連,但單詞與單詞之間以空白斷開,如:Tâi-pak Chhia-chām(台北車站)。但是,方向補語、可能補語、程度補語、結果補語、動作量補語、代詞賓語、語尾、助詞等讀為輕聲的音節前方,須加上兩個連字號而非單一連字號,如:Tân—sian-siⁿ(陳先生)、khàu—chhut-lâi(哭出來)。

字首大寫

同英文之書寫習慣,在每一句的句首第一個字母需要大寫,另外在人名、地名、書名等專有名詞的每一個詞之詞首,也以大寫書寫,如:Chheng-hôa Toā-O'h(清華大學)、Liâu-chai Chì-īⁿ(聊齋誌異)。關於人名之書寫,人名為漢字者(中、日、韓、越等)須在姓與名之間以空白斷開,姓與名第一音節的字首皆以大寫書寫,如:Lîm Gú-tông(林語堂);若非漢字之人名,一般稱呼其姓,則全部以連字號相連並在首字大寫,如:Hut-lân-khek-lîm(佛蘭克林)。

分詞連寫

廈門白話字單詞一般來說三個音節以上開始出現分詞連寫的問題,原則上以三個音節為上限(可能仍然有例外),單詞內以連字號彼此鏈接,單詞之間則以半形空白分開,詳細規範分述如下。

名詞

  • 合成名詞連寫,如:pêng-iú(朋友)、thâu-mn̂g(頭毛,即頭髮)。
  • 名詞加上附加成份時連寫,如:í-á(椅仔,即椅子)、lāu-bú(老母,即母親)。
  • 名詞重疊合成新詞時連寫,如:nî-nî(年年)、kù-kù(句句)。
  • 在專有名詞中,中、日、韓、越等國的漢字姓名要把姓名分寫,名連寫,如:Kam Ûi-lîm(甘為霖);非漢字姓名多半寫其姓,因為無法再分割因此全部連寫,如:Nái-tin-gé(南丁格爾)、Pôe-kun(培根)。
  • 地名、機關名、法規名等專有名詞若為兩個音節以下必定連寫,如:Tâi-ôan(台灣)、Hú-soaⁿ(釜山);四個音節以上可分割者要分寫,如:Tī-an Kéng-chhat-hoat(治安警察法);但針對三個音節以上的專有名詞,其專名與通名之間是否應分寫之部份,仍無強制規定,如:San-hái-koan v.s. San-hái koan(山海關)、Má-ta̍t-ka-su-ka-tó v.s. Má-ta̍t-ka-su-ka tó(馬達加斯加島)。
  • 單純的方位詞tiong、téng、lāi等,前方有名詞時連寫,如:sim-tiong(心中)、thiⁿ-téng(天頂、即天上)、pak-lāi(腹內、即肚子裡);合成的方位詞則與前方的名詞分開書寫,如:saⁿ lāi-tué(衫內底,即衣服里)、mn̂g āu-piah(門後壁,即門後面)。

動詞

  • 單純動詞或合成動詞按照其原來音節數書寫,如:khòaⁿ(看)、kám-kak(感覺)。
  • 動詞重疊時連寫,但是中間插入趨向動詞時中間應分寫,如:kiâⁿ-kiâⁿ(行行,即走一走)、kiâⁿ-lâi kiâⁿ-khì(行來行去,即走來走去)。
  • 動詞後有趨向動詞時兩者連寫,如:cháu—chhut-khì(走出去,即跑出去)。(備註:此時趨向動詞與動詞之間為雙連字號,且趨向動詞須讀為輕聲。)
  • 動詞與後方的時態助詞之間連寫,如:(離開了)、
  • 斷定詞「sī」並定單獨存在,與其他語詞分寫,如:I sī Tâi-ôan lâng(伊是台灣人,即他是台灣人);但「sī」與其他語詞合成新詞後即改為連寫,如:m̄-sī(毋是,即不是)、lóng-sī(攏是,即都是)。

形容詞

  • 按照形容詞原本的音節連寫。
  • 和動詞一樣,形容詞重疊為AA型也連寫,如:âng-âng ê(紅紅的);但若是AABB型則須分寫為前後兩組,如:chhóng-chhóng pōng-pōng(匆匆碰碰,即莽莽撞撞)。

數詞與量詞

  • 兩個音節以下連寫,個位數與十位數之間也必定連寫,如:saⁿ-cha̍p-jī(三十二)。
  • 百位數、千位數、萬位數、億位數等前方若僅為1到9,則該數字與該位數兩者之間須連寫,如:saⁿ-chheng chhit-pah jī-cha̍p-káu(三千七百二十九);若前方為10以上,則兩者之間應分寫,如:sì-cha̍p-jī bān saⁿ-chheng(四十二萬三千)。
  • 數詞中出現表示空位的khòng單獨存在,如:nn̄g-pah khòng poeh(兩百空八,即兩百零八)。
  • 量詞前方的數詞只有個位數時,量詞與數詞連寫,否則分寫,如:sì-tiám-cheng(四點鐘,即四小時)、cha̍p-it tâi(十一台)。
  • 序數的tē與後方數詞連寫構成一個詞,如果後方還有量詞則不連寫,如:tē-jī-cha̍p-it hō(第二十一號)。
  • 分母與分子之間分寫,若中間插入則單獨存在,如:saⁿ-hun it(三分一,即三分之一)、gō͘-hun ê saⁿ(五分的三,即五分之三)。
  • 數字之間連寫,表示概略性如:cha̍p-chhit-poeh hè(十七八歲)。在數詞與量詞之間表示概略性的gōa單獨存在,如:cha̍p gōa lâng(十外人,即十幾個人)。

代詞

  • 代詞必定單獨存在。góa(我)、kúi(幾)、pa̍t-lâng(別儂)、sím-mi̍h(是物)。
  • 代詞後方出現結構詞ê,則兩者合為一詞,如:in-ê( 的,即他們的)。

副詞、介詞、連詞、語氣詞

  • 均按照本身詞彙的音節書寫,如:tio̍h(著,通:得、就、要)、í-keng(已經)、tùi(對)、kah(甲、徦,通:到)、kah(佮,通:同、和)、leh(咧,通:正在)、nā-tiāⁿ(通:而已)。

慣用語

  • 分寫至可以分割的最低程度,如:kok-thài bîn-an(國泰民安)。

歷史

肇始與發展

廈門白話字可以說是源自東南亞華人和西歐傳教士合作的成果。當傳教士在東南亞建立前進基地並透過當地唐人的協助下設計出咱人話的羅馬字書寫系統後,這套書寫系統就進一步被介紹到台灣及福建。

在17世紀文獻中,如英國人與鄭氏王朝通商的商館紀錄中,便存在以羅馬字母拼寫閩南語語音的「廈門白話字」雛型。例如以Ponpoan(本藩)代稱台灣王鄭經,以Camcock(監國)稱呼鄭克臧,以Sinpouan(新藩)稱呼鄭克塽,以Tanniah(大娘)稱呼鄭成功王妃董友,以Go Chungkung(五將軍)稱呼鄭成功五子鄭智,以Ched Lawyea(七老爺)稱呼鄭成功七子鄭裕,以Punhee(本院)稱呼宰輔陳永華,以Pumpoe(本衛)稱呼劉國軒[8]

1860年,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天津條約》,正式准許外國傳教士去中國傳教。但事實上在此之前,天主教基督教的傳教士,就已經在閩南和台灣傳教。

白話字最初在廈門正式推行是在1850年,但它的濫觴可以追溯到1815年馬禮遜馬六甲開辦的英華學院所擬定的漢語羅馬字方案,廈門白話字的最初原始方案可能是發跡於英華學院。由於清朝從18世紀雍正年間開始禁制基督教,西方傳教士直到鴉片戰爭都無法到福建閩南地區去傳播基督教。因此,英國傳教士把傳教的工作重點放到了海外華人身上。 英國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年-1857年)於1816年被派往馬來亞馬六甲( 當時為英國殖民地)進行傳教工作。 為跟馬來西亞當地的福建人(閩南人)溝通,麥都思 也開始學習福建話,於1820年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本詞彙冊子,並且在1832年出版了一本英語版的閩南語字典 《從閱讀和口語成語看福建方言詞典》(Dictionary of the Hok-këè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and Colloquial Idioms 1832)。這是西方第一本英語版的閩南語詞典,他在這本字典里首度使用原始的廈門白話字(Pe̍h-ōe-jī)做閩南語的羅馬拼音。不過,這是教會羅馬字( 教羅)的原始版,跟現在的教羅仍有差別。麥都思的原始廈門白話字可說是受了馬禮遜的影響 ,但為了拼寫閩南語做了許多改變。因此,廈門白話字的起源可說是源自東南亞。

1850之後,由於鴉片戰爭廈門被迫打開門戶,許多英國傳教士陸續前往廈門,閩南以及台灣傳教,在麥都思的基礎上繼續改進教羅,陸續出版了許多英語版的廈門話字典。外國傳教士來廈門傳教,就是使用這方案學習廈門腔閩南話。1844年-1848年,約翰·盧還在廈門編了一本《羅馬化會話字典》(即《廈門詞彙》),顯然也是為了幫助傳教士學習廈門腔閩南話。由此可見,這種廈門白話字起初是為了外國人學習廈門話而設計的。

後來,傳教士們為了讓信徒們自己閱讀《聖經》,就把原來為外國傳士學習廈門話而設計的廈門白話字用來翻譯《聖經》。第一個用廈門白話字翻譯《聖經》的是養雅各,他用羅馬字拼寫《聖經》的一部份,即《創世記》中約瑟的歷史記載。而第一個拿這種廈門白話字對教徒進行教學的是約翰·凡·涅斯特·打馬字(John Van Nest Talmage,1819年-1892年),1850年他和養雅各、羅啻一起在廈門的一個教會學校教學羅馬字,使用的書就是養雅各翻譯的《聖經》。

在廈門白話字推行初期,羅啻編纂了一部《英中廈門本地話指南》(按即《廈門話課本》),1855年在廣州出版。之後,杜嘉德根據約翰·盧的《羅馬化會話字典》(《廈門詞彙》)編纂了一部《廈門本地話或口語字典》(按即《廈英大辭典》,1873年)。打馬字先是於1852年編寫了一本《唐話番字初學》,後來又參考杜嘉德的字典編纂了一部《廈門音個字典》(1894年)。這些對於閩南廈門白話字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13年,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1841年-1921年)用廈門白話字編撰了《廈門音新字典》。

在中國大陸,1920年代以後,由於國語運動興起和注音字母的推行,教會不再宣傳廈門白話字,但是廈門白話字的影響在教會裏卻不斷擴大,許多教徒繼續學習和使用廈門白話字,用廈門白話字讀《聖經》,用廈門白話字寫信。

在台灣,由於1945年之前為日本殖民時期,廈門白話字的使用並不受當時國語運動的影響。1970年代以後,由於台灣當局推行「國語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教會於主日學時不再教廈門白話字,導致教會內白話字使用者有明顯老化與斷層的現象[9]

拼法演變

年代 作者 廈門白話字的拼法演變與國際音標對照[10] 來源
[ʨ] [ʦ] [ŋ] [ɪɛn]~[ɛn] [iat̚] [ɪk̚] [iŋ] [ɔ] [◌ʰ]
1832 麥都思 ch gn ëen ëet ek eng oe ʼh [nb 1]
1853 羅啻 ch ng ian iat iek ieng ʼ [nb 2]
1869 MacGowan ts ng ien iet ek eng h [nb 3]
1873 杜嘉德 ch ts ng ien iet ek eng ɵ͘ h [nb 4]
1894 打馬字 ch ng ian iat ek eng h [nb 5]
1911 Warnshuis & De Pree ch ng ian iat ek eng h [nb 6]
1913 甘為霖 ch ts ng ian iat ek eng h [nb 7]
1923 巴克禮 ch ts ng ian iet ek eng h [nb 8]
1934 蒂普森 ch ng ian iat ek eng h [nb 9]

注釋

  1. 1.0 1.1 入、熱在泉腔中發為[ʥ][ʣ],在漳腔中發為[ʑ][z]。但在年輕一代,泉腔已多改發為[l][5];而漳腔則在部份福佬客聚集地區(如台中豐原)將[ʑ](ㆢ)改發為[g],但[z](ㆡ)則保持原音[6][7]

腳註

  1. 白话字的起源与在台湾的发展 (PDF). 台灣師範大學. 2015-12-01. 
  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 (編). 白话字字母歌. Pe̍h-ōe-jī ki-chhó͘ kàu-châi. 使徒出版有限公司. 2003. ISBN 957-28504-9-0. 
  3. International Morse Code. Radiocommunication Sector. ITU Recommendation. Geneva, CH: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October 2009. ITU-R M.1677-1 (英語). 
  4.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ume 1-20, (20 Volume Set) ",Clarendon Press; 2nd edition (March 30, 1989). ISBN13 978-0198611868 ; ISBN10 0198611862
  5. 洪惟仁. 音变的动机与方向:漳泉竞争与台湾普通腔的形成. 新竹: 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論文: 99. 2003. 
  6. 莊雅雯、馮鍾緯、陳如意. 〈入〉字头“g”变体在鹤佬客地区与非鹤佬客地区之差异 (PDF). 台灣的語言方言分布與族群遷徙工作坊論文集. 2009. 
  7. 洪惟仁. 闽南语入字头(日母)的音变潮流 (PDF). 台灣語文研究. 2012, 7 (2). 
  8. 賴永祥. 台湾郑氏与英国的通商关系史. 《台灣文獻》. 1965年. 
  9.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白话字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0. Adapted from Klöter, Written Taiwanese, pp. 113–6.

參考文獻

  1. Medhurst, Walter Henry. Dictionary of the Hok-këè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and Colloquial Idioms. 1837. 
  2. Doty, Elihu. Anglo Chinese Manual of the Amoy Dialect. 1853. 
  3. MacGowan, John. A Manual of the Amoy Colloquial. 1869. 
  4. Douglas, Carstairs.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of Amoy. 1873. 
  5. Van Nest Talmage, John. New Dictionary of the Amoy Dialect. 1894. 
  6. Warnshuis, A. Livingston; de Pree, H.P. Lessons in the Amoy Vernacular. 1911. 
  7. Campbell, William. A 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 Spoken Throughout the Prefectures of Chin-chiu, Chiang-chiu and Formosa (Taiwan). 1913. 
  8. Barclay, Thomas. Supplement to Douglas' Amoy-English Dictionary. 1923. 
  9. Tipson, Ernest. A Pocket 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 English-Chinese. 1934. 

參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