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发亮的霓虹灯近照

霓虹灯(英语:Neon Lighting)是一种内含气体,通常用于广告招牌等用途。 “霓虹灯”是半英语音译:“霓虹”发音近似于英语的“neon”(氖)并在汉语里有彩虹的含义。城市霓虹灯招牌(英语:Neon Sign)属于一种特殊的大型氖灯。管内气体的实际成分为99.5%氖气及0.5%气,比纯氖气有较低的运作电压。

历史

纽约时报广场

霓虹灯首先由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1893年的芝加哥博览会进行示范,但其创意并未有申请专利[来源请求]

威廉·拉姆齐在追逐稀有气体的过程中,发现这类气体于放电灯中会发出特异鲜明的色彩[1]

巴黎电气工程师及发明家 Georges Claude,修改了前爱迪生员工 Daniel McFarlan Moore 的设计,解决了一些实际工程问题后,于1910年获得霓虹灯专利,并在当年12月巴黎车展(法语:Salon de l'Automobile)向公众展示[1];两年后的1912年,于蒙马特大道的一家理发店安装了世界上的第一块霓虹广告牌。

20世纪20年代早期,霓虹灯进入美国;受同一时期装饰风艺术(Art Deco)影响,霓虹灯大行其道,迅速在营业场所流行,并且在体积和亮度上均有提升[2]。在1960年代末,约翰逊夫人在美国推行“美化”运动(Beautification Act),限制霓虹灯的无节制使用[3],也造成了在美国的收束。

另一方面,霓虹灯也来到了东方,上海香港成为霓虹灯招牌大放异彩之地。1949年后,中国大陆风向转变,泛滥的霓虹灯招牌成为资产阶级腐朽意象,如以1964年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为代表,进行隐喻刻画[4]

小型化的,用于显示数码的霓虹灯,被称作辉光管,应用在电子计算机等设备上,相比白炽灯的原理有着更低的发热而受到欢迎;但之后被更具优势的发光二极管(LED)取代。同一时期,霓虹灯管也在电子设备中担任开关元件,直到20世纪70年代晶体管的大规模应用而告一段落[1]

原理

充在灯管中能发出红光的种气体是氖气。但是单是红色的霓虹灯是不够的。若要霓虹灯产生不同的色彩,这时需要以绿、黄色,蓝色、白色的萤光粉作为辅助。

例如将蓝色的萤光粉涂在玻璃管的内壁上,把玻璃管弯制成所需要的文字或花纹图案后装上电极,并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抽干净,再充进氖气,即成粉红色的霓虹灯。

如果涂上了蓝色萤光粉的灯管中充入氩气和水银,就成了蓝色的霓虹灯;若涂有绿色萤光粉的灯管中充入氖气,就成了橙红色;如果把氖气改为氩气和水银,便会成为绿色霓虹灯。

稀有气体高压放电的技术也移植到摄影用闪光灯上,但使用的是氙气,其发光特性类似阳光[1]

气体及其电场下的颜色

使用于霓虹灯管中的气体一般情况下都是作无色无味惰性气体,但通电后却会呈现出不同颜色:

颜色对比(氦、氖、氩、氪、氙)

参见

  • 辉光管(一种小型化的低压气体发光装置)

资料出处

  1. 杨德壬,【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6化学篇II】,(2001年,商务印书馆)
  2. Diana Snapes.(1989). Meet the First 30 Elements.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Victoria.

参考来源

  1. 1.0 1.1 1.2 1.3 Jane E. Boyd, Joseph Rucker. A Blaze of Crimson Light: The Story of Neon. Science History Institute. 2012-08-09 (英语). 
  2.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nyt20180523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3. First Lady Biography: Lady Bird Johnson. firstladies.org. [2019-06-11]. 
  4. 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4). 豆瓣. [201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