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光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陈元光
开漳圣王
陈元光
时代唐朝
廷炬 (Tîng-kū)
龙湖 (Liông-ôo)
族裔汉族
本籍光州(今河南固始)
出身地光州(今固始县)
出生657年
光州(今河南固始)
逝世711年
漳州
陈元光
闽南语名称?
全汉 陈元光
全罗 Tân Goân-kong
开漳圣王
繁体字 开漳圣王
简化字 开漳圣王

陈元光闽南语Tân Goân-kong;657年—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朝将领,曾任漳州刺史兼任漳浦县令河南光州(今固始县)人。父亲陈政,母亲吐万氏。墓呈圆丘形,墓前碑文为:“唐开漳陈将军墓”。

漳州潮汕畲族史上的关键人物。福建漳州人与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汉族闽南漳州移民后代,均尊称其为开漳圣王闽南语Khai-Chiang Sìng-ông)。

生平

从军

陈元光13岁那年随父亲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出征到福建,治理岭南地区。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四月,陈政卒于任上,年方弱冠的陈元光袭职,代父领兵,封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平息广东陈谦与“蛮僚”首领苗自成雷万兴等“寇乱”,闽南一带遂安定。陈元光被晋阶为正议大夫,诏封为岭南行军总管。

开漳

参见:蛮獠啸乱

当时陈元光所处的漳州属“地极七闽,境连百粤”,是少数民族汉族混居的区域。陈元光认为仅凭武力镇压是“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而且“诛之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尽徙”,“功愈劳而效愈寡”。于是呈请皇帝泉州潮州之间设郡县,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唐垂拱二年(686年),武后下诏,准奏在原绥安地段创建漳州,辖漳浦怀恩二县,漳浦附州为县,任命陈元光为漳州刺史兼任漳浦县令

平闽

参见:蛮獠啸乱

此后,陈元光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建堡屯兵,安定边陲。使北至泉州,南至潮州,西至赣州,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后来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引进到这个地方,种植水稻甘蔗香蕉荔枝龙眼花卉等经济作物。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11月5日,苗自成雷万兴之子又于潮州聚众反抗朝廷,敌众潜达岳山。陈元光闻讯率轻骑抵御,因援兵晚到,被敌将蓝奉高用刀刺伤,后于撤退途中死亡。漳郡黎民,闻之如丧考妣,为之哀号。其子陈珦守制三年。先天元年(712年),继任漳州刺史。

后代景仰

陈元光开发漳、潮地区的业绩,受到历代朝廷的褒崇。唐朝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玄宗赐赠陈元光为豹韬卫大将军临漳侯,谥忠毅文惠,后又追封他为颍川侯,赐“盛德大祀之坊”。

宋徽宗赐与陈元光“威惠庙”匾额。宋孝宗加封陈元光为灵着顺应昭烈广济王明朝又改封他为昭烈侯。漳州地区人民把他尊为“开漳圣王”,崇祀他的庙宇遍及闽台,仅漳浦境内“圣王庙”就有近百座,台湾崇祀他的庙宇也有300多座。台湾以开漳圣王为主神的庙宇有86座,历代香火甚旺。近年来,漳州市政府为纪念陈元光,将市区的主要街道命名为元光北路、元光南路。

河南省固始县有陈元光祖祠,陈元光广场。

墓葬

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战死并葬于绥安溪大峙原(今漳浦盘陀大崎湾)。贞元二年(786年),移葬于石鼓山(今漳州市芗城区[1]。墓呈圆丘形,墓前碑文曰:“唐开漳陈将军墓”。

俗语

“尪公无头壳,圣公无手骨”:台湾清朝时期时,漳州移民群居基隆街(今基隆港一带),而泉州府安溪移民开拓暖暖一带,两方以狮球岭为界,漳州人崇奉开漳圣王(俗称圣王公),泉州安溪人信仰双忠尊王(俗称尪公)。每逢泉漳械斗,双方分别抬出己方守护神,呐喊助威,以祈胜利。械斗之烈,连奉祀的神像都不免于刀兵,至于有“尪公无头壳,圣公无手骨”的俗语。后来民间传说甚至相传两神互相斗法,停战后,约定以狮球岭为界线。

开漳圣王庙

中国大陆

福建省
河南省

中国台湾

基隆市
双北市
桃园市
彰化县
南投县
云林县
嘉义县
  • 大林镇安霞宫
台南市
高雄市

新加坡

  • 保赤宫(陈氏宗祠),始建于1878年

泰国

影视形象

参见

注解

  1. 赵社民主编. 中华名人墓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9: 330. ISBN 780123281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