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报伕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新闻配达夫〉,中译标题为〈送报伕〉,是杨逵自1932年5月19日起连载于《台湾新民报》的日文小说作品。

1934年10月,该作品全文被选入东京《文学评论》杂志刊载。1936年,胡风将其翻译并发表于上海《世界知识》杂志,该翻译版本后被刊载于《山灵─朝鲜台湾短篇集》和《世界弱小民族小说集》,并在1936年4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1]

故事大纲

主角台湾籍青年杨君,离乡前往东京谋求生涯发展;当时东京正值高失业人口时期,但杨君看似幸运地求得一份送报职务。就职后,虽原有的微薄积蓄被充当工作契约保证金,雇主所供住宿环境既拥挤又不卫生,劳动条件亦不理想,然具奋斗精神的杨君不以为苦。幸运地,杨君遇到友善的日籍同事“田中君”,协助他熟悉工作内容,甚至资助他取得生活所需物质。

后来,老板将他的职务内容改为招募新订户;他从早到晚在街上四处推销,但(在经济萧条情况下)大多被拒绝,老板也因而给予日渐恶劣的待遇。

最后,杨君被迫提前离职,无法获得当月薪资,也无法取回工作契约保证金。离开前,他自田中君得知,该老板向来借着招募派报伕,以员工无法达成业绩目标为由,利用工作契约压榨员工,并没收保证金以获利。

此时杨君想起前往日本前之生活:他的家族原是自耕,然制糖公司、警察与地方仕绅联手以地方利益考量为由,强行以极低价格收购当地全部地;最后大多居民只得被迫出售赖以生存的祖传地,亲族也因此被迫离散各地四处谋生,甚至家破人亡;不愿出售地者,包括杨君的父亲,有的被公开贬称作“阴谋首领”、“非(日本)国民”,或被强行带到警察分所里,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杨君的父亲在遭如此待遇不久后即死亡。后来,杨君眼见家中生计日渐衰败,于是下定决心前往东京谋生。

在失业又几乎赔光仅存积蓄情况下,杨君回到先前常住之木赁宿。在他意料之外,从老板那里收到了一封母亲所寄来的信。里面除了价值不到一百二十元的汇票外,也提到自杨君前往东京后,村子一天比一天落没,原先住屋也不得已出售,杨君两位弟妹也死去,最年幼的弟弟,先寄住在叔父家。母亲希望杨君在东京能努力从事,事业有成后再回乡。

读完该封信,杨君打算先向田中君还清借款。遇见田中君时,又收到一封来自叔父的挂号邮件,里面竟是母亲的遗书:“......没有自信以前,绝不要回来!要做什么才好我不知道,努力做到能够替村子底人们出力罢。我怕你因为我底死马上回来,用掉冤枉钱,所以写信给叔父,叫暂时不要告诉你……”

这时,文中写到,杨君还没前往东京时,其兄长成为巡查,利用职权逼迫村人,母亲那时就主张跟他断绝关系,不愿在生活上接受其资助。母亲把杨君的幼弟托给叔父照顾后,即上吊自杀死亡。

杨君读完后感到非常疲倦,于是在该木赁宿里睡去。随后,田中君来访并告诉他,又有一个被派报所广告吸引的人前往求职;当田中君把杨君被派报所老板逼迫的事情告诉那个人后,那个人竟提出解决方法:发起派报所其他职员联合对抗老板。

不久,该派报所即爆发罢工事件;老板终于承认其不合理的要求。当时,杨君也在场。

吸引失业者的派报工作应征广告被撕去,宿舍寝室里每个人该有的空间和枕头都有了,席子换过了,消除跳蚤的方法也实行了,工钱增加了,老板不再歧视劳动者了。这时,杨君心里有个感觉:“这么作才符合母亲的期望。”

文末,杨君满怀著确信:“从巨船蓬莱丸底甲板上凝视著台湾底春天,那儿表面上虽然美丽肥满,但只要插进一针,就会看到恶臭逼人的血脓底迸出。”

参考文献

  1. 存档副本. [20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