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裂变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自发裂变(英语:Spontaneous fission)是一种放射性衰变,只发生于原子量高的化学元素。由于元素的核结合能原子量约为58个原子质量单位(u)时最高,因此更高质量的原子核会自发性分解为较小的数个原子核,以及一些单独的核子

由于裂变形成的产物原子核有限制,所以在一些原子量大于92原子质量单位(a.m.u)的原子核也理论上能够进行自发裂变,而其自发裂变的概率随着原子量的上升而增加。

理论上能够自发裂变的最轻自然核素为铌-93和钼-94(原子序分别为41和42)。在自然产生的铌和钼同位素中却没有观察到自发裂变。它们一般是稳定同位素(在贝塔衰变稳定等压线中,质量数A大于等于93的核素理论上都可以自发裂变(包括alpha衰变)。

时长允许观察的自发裂变只发生在原子量为232 a.m.u.或以上的原子核。其中最轻的同位素为钍-232,其半衰期大于宇宙的年龄。钍-232是仍存有进行自发裂变的证据的最轻原始核素

已知元素中,最容易进行自发裂变的是高原子序的锕系元素中拥有奇数原子序的,以及一些锕系后元素,如𬬻

自然存在的铊、铀-235铀-238虽然少有地发生自发裂变,但绝大多数时间进行α衰变β衰变。因此这些同位素的自发裂变几乎可以忽略,只在使用衰变分支比计算元素的放射性时用到。

要计算一种原子核是否能自发裂变,并其发生时长足够短以允许现行方法进行观测,能用以下公式约算:

[1]

其中Z为原子序而A为原子量

顾名思义,自发裂变产物与核裂变所产生的相同。但是正如其他形式的核衰变,自发裂变是由于量子隧穿效应,而不像核裂变般需中子或其他粒子进行撞击。自发裂变和核裂变一样产生中子,因此如果达到了临界质量,自发裂变能够初始自我维持的连锁反应。另外,明显发生自发裂变的放射性同位素能作为中子源。例如-252(半衰期2.645年,自发裂变分支比约为3.1%)便有此应用。所产生的中子能用以检查航空行李中是否藏有爆炸品,或测量高速公路及建筑物土质的湿度。

如果自发裂变所减少的原子核数量是可忽略的,那该过程能准确地模拟为泊松分布。在这种情况下,短时段内发生自发裂变的概率与时长大约成正比。

铀-238和铀-235自发衰变时,衰变碎片会在含铀矿物晶体结构中留下破坏的痕迹。这些痕迹称为“裂变径迹”,是放射性定年法裂变径迹定年法的基础。

自发裂变率

自发裂变率:[2]

核素 半衰期 每次衰变的裂变概率 每次衰变的中子产数 每克每秒的中子产数
235U 7.04x108 7.0x10−11 1.86 1.0x10−5
238U 4.47x109 5.4x10−7 2.07 0.0136
239Pu 2.41x104 4.4x10−12 2.16 2.2x10−2
240Pu 6569年 5.0x10−8 2.21 920
250Cm 8300年 0.80 ? ?
252Cf 2.638年 3.09x10−2 3.73 2.3x1012

事实上239Pu无可避免地会含有一定量的240Pu,因为239Pu在制造时会吸收一颗额外的中子。因为240Pu有高自发裂变率,因此它是必须移除的污染物。武器级的钚样本中有不超过7.0%的240Pu。

甚少使用的枪型核弹的临界接入时间大约为1毫秒,而在这段时间内发生自发裂变的机会需要很小,所以只能使用235U。几乎所有核弹都用内爆法。

自发裂变在原子核进行超形变时会发生得更快。

历史

最先发现的裂变反应是由中子引发的裂变。由于宇宙射线能制造中子,所以很难区分由中子引致的裂变和自发裂变事件。用厚厚的一层岩石或水可以有效地遮蔽宇宙射线。自发裂变在1940年由苏联物理学家格奥尔基·弗廖罗夫和Konstantin Petrzhak[3][4]在观察莫斯科地铁Dinamo站中位于地下60米的铀时发现。[5]

参考资料

  1. Krane, Kenneth S. Introductory Nuclear Physics. John Wiley & Sons. 1988: 483–484 (Equation 13.3). ISBN 978-0-471-80553-3. 
  2. Shultis, J. Kenneth; Richard E. Faw. Fundamentals of Nuclea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cel Dekker, Inc. 2002: 137 (table 6.2). ISBN 0-8247-0834-2. 
  3. G. Scharff-Goldhaber and G. S. Klaiber. Spontaneous Emission of Neutrons from Uranium. Phys. Rev. 1946, 70 (3–4): 229–229. Bibcode:1946PhRv...70..229S. doi:10.1103/PhysRev.70.229.2. 
  4. Igor Sutyagin: The role of nuclear weapons and its possible future missions
  5. K. Petrzhak: How the spontaneous fission was discovered (in Russian)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