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灵芝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藏于西北大学博物馆内的“太岁”样本

太岁(英语:Taisui),又称肉灵芝视肉聚肉,曾一度被认为是由黏菌真菌等微生物组成的多菌类复合体[1][2],但较新的研究表明“太岁”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酸(PAA)混合物[3],而非生命体。

迄今为止,尚无证据表明其具有任何医学特性。

古籍记载

山海经·海外南经》

原文: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𩿨久、视肉、虖交。[4]

郭璞注: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5]

本草纲目

“菜”部之五“芝”类: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大者十余斤,小者三、四斤。……千岁燕、千岁蝙蝠、千岁龟、万岁蟾蜍、山中见小人,皆肉芝类也,凡百二十种。[6]

科学鉴定

中国针对“太岁”一类客观物体的研究始于1992年8月22日由陕西省周至县村民杜战盟在渭河打捞起的“不明生物体”样本。同年10月23日至28日,日本明仁天皇美智子皇后访华期间,曾参观该样本[1]

1993年,西北大学微生物学教授黄建新、董兆麟在论文《关于“不明生物体”的实验研究——特大型粘菌复合体的实验观察》中初步鉴定该“不明生物体”为“特大型黏菌复合体”[1]

自然形成的黏菌复合体

2010年,西北大学西部资源与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采用现代分析化学手段,重新研究了来源于不同地域的“太岁”(包括1992年的样本)的主要组成成分,结果表明其基质部分含有大量的聚乙烯醇(PVA)成分[3]

2018年至2020年间,黄璐琦院士团队[7]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多单位联合团队[8]先后证实,现代“太岁”疑似物实际多为聚乙烯醇、聚丙烯酸(PAA,含此成分的“太岁”呈凝胶状)组成的无生命有机物,而先前所检测到的微生物则沾染自空气、土壤、水体等周围环境。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黄建新; 董兆麟. 关于“不明生物体”的实验研究——特大型粘菌复合体的实验观察. 西北大学学报. 1993, 23 (5): 445–449,图版I. 
  2. 李海月; 黄继红; 冯军伟; 苏雪锋; 王 文; 杨铭干. 太岁的研究进展. 农产品加工. 2015, 385 (6): 73–77. 
  3. 3.0 3.1 郑科研; 董兆麟. 不明物体“太岁”的初步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0 (6): 1012–1016. doi:10.16152/j.cnki.xdxbzr.2010.06.013. 
  4. 《山海经·海外南经》.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战国. 
  5. 郭璞 注. 《山海经·海外南经》(《钦定四库全书》本).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6.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明代. 
  7. 赵雅秋; 段金廒; 黄璐琦. “太岁”古今之考辨. 科学通报. 2018, 63 (13): 1199–1204. 
  8. Erwei Li; Jinwei Ren; Qian Chen; Hanxing Zhang; Bin Lin; Hui Zhang; Shumin Zhang; Xiaoling Zhang; Lei Cai; Xingzhong Liu. Uncovering the mysterious identity of Taisui—an old Chinese folk legend.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20, 63: 1942–1945. doi:10.1007/s11427-019-16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