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粉丝

粉丝,又称冬粉细粉汤粉粉条子,日占时期日人称为春雨豆素面,朝鲜半岛称唐面,是中国的传统特产之一,也是早期人们保存杂粮的加工主食。

粉丝由各种淀粉做成,常见的制作原料有绿豆、蚕豆、豌豆、马铃薯、树薯、玉米等杂粮,其中又以绿豆制作最佳。绿豆中的直链淀粉最多,口感好,长时间烹饪易碎;地瓜淀粉制成的粉丝更适合进行炖菜烹饪。粉丝的口感滑腻,类似细面条状,干燥后贩卖,食用前最好先泡水让它柔软。除了以绿豆为原料的粉丝外,地瓜、玉米、高粱、豌豆、蚕豆、马铃薯等杂粮粉丝亦有生产,尤以地瓜粉丝为多。丝条细匀,光洁度高,透明度强,质地韧柔,洁白,在水中浸泡48小时不变色,不发胀,食用爽口,能做多种中西菜肴,是家庭及饮食业界的热煮凉拌之佳品。

来源

据史料记载,其生产历史悠久,一般粉丝的直径在0.5毫米左右,这也是它有“丝”之名的由来。在明朝以前,直径大于0.7毫米的统称为粉条,小于0.7毫米的称为粉丝。在形状上,除了圆条之外,尚有粗、细、扁及片状等多种。

除了中国的粉丝外,其它亚洲地方亦有生产,像是日本,最有名的产地是奈良县樱井市及御所市,其产量就占全日本的六成。不过,制造这些粉丝的原材料绿豆依然是从中国进口的。

粉丝最早的盛产产地是招远,后续逐渐发展到龙口、蓬莱、莱州、栖霞、莱阳及海阳等地。直到1916年龙口港开埠后,这些粉丝经由此运送至各地,且绝大多数卖给当地的粉丝庄,因此龙口港就成为粉丝的集散地,龙口粉丝也较广为人知。其它还有辽宁的龙潭绿豆粉丝、安徽的临泉红薯粉丝、陕北的清涧马铃薯粉丝等。

1927年日占时代,台湾大部分的粉丝,都是由中国华北进口,一年的需求量约八十万斤,但销入台湾经转数手后,价格较昂贵。有鉴于此,当时关东州粉干(粉丝)同业组合,委托台北市永乐町二丁目(现为台北市永乐市场)的金钟公司,为台湾总代理,台南启运商店、台北干记商店为代理处,皆由出产地直接进口,从廉发售。除了上述两地外,在宜兰及基隆亦有代理处,销路甚广。

粉丝初期由大越丸、福建丸、盛京丸进口341件,但夏季需求多,销售极佳,售完后改由大连直航船直接进口至台湾,每趟船班都承载一百多件粉丝,接续运送进来。

1949年,王书麟先生和跟随他的粉丝制作师傅,从山东来台,以其制粉秘方与经验设厂,这时台湾才有第一家本土制造粉丝的工厂─“中农粉丝”出现,直到现在,其它著名的粉丝,还有“龙口食品”出品的龙口粉丝。“龙口食品”主攻消费零售通路,常见于各大量贩店、超市与超商;“中农粉丝”则囊括各大传统市场及餐饮通路。

食品安全的顾虑

粉丝为消费者经常食用的食品,经常出现在火锅或夏日的凉拌料理中,但制作的过程若添加含明矾膨松剂,若经常食用,长久下来则有摄入多量的风险。现今台湾生产的粉丝,不含化学添加物,也无添加明矾的膨松剂,故无此风险。

参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