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石塘

这是特色条目,点此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炉石塘街区
Bairro da Baía do Mastro


花地玛堂区
圣安多尼堂区
望德堂区
风顺堂区
大堂区
氹仔
路氹城
路环

图 例
  行车道
  行人道
  隧道#
  水体
  绿化区
  海洋
海岸线
  建筑物/地点
  建筑物/地点 (附名字)
  本街区范围#†

'#:以半透明显示
†:界线模糊地带以渐层显示

· ·

炉石塘葡萄牙文Baía do Mastro[注 1]),原称芦荻塘芦石塘,原是澳门北湾(内港)的一个避风塘,位于澳门半岛西边、大堂区西北端、风顺堂区以北,大概即今营地大街草堆街巴素打尔古街福隆下街之间。因为此塘以前有很多乱石,这些乱石上野生芦苇荻花,所以先后有“芦荻塘”和“芦石塘”之名。

清政府早年曾在此建立佐堂衙署,驻设香山县分防县丞。后来这个塘被澳葡政府征用,立名时把“芦”易作“炉”,变成“炉石塘”。同治年间澳葡在北湾填海造地,炉石塘从此被填塞,并产生出炉石塘街区[参 1]Bairro da Baía do Mastro[注 2],街区后来被发展为手工艺坊,更曾有名贵烟枪出产。新马路开辟后,这街区陆续改建为住宅至今。

庇山耶街(炉石塘)(上)及炉石塘巷(下)之街名路牌

历史沿革

源起

此塘原是澳门北湾其中一个避风塘,地处沙栏塘白眼塘之间。起初,这个塘对出海面有不少零碎的岩石,潮涨时海水把这些乱石完全掩盖,乱石上后来丛生芦苇荻花,故水上人家称之为“芦荻塘”。长满芦荻的乱石,伴随塘前的绿水和秋风泛起的小浪,令芦荻塘成为北湾三塘中风景最幽美的一个塘。后来因为发音顺口关系,而被变称为“芦石塘”。[参 2][参 3]

塘边当时已设有多个水口(埠头),如十八间尾水口、吉庆里水口、桔仔围尾水口等,而各水口间并搭有纵横交错的木桥栈[参 4]。岸上当时已筑有一条白沙小路,这条路时人称为“芦石塘街”,此也就是今天的庇山耶街和一部分炉石塘巷的前身(关于这些街道见后文“组成街道”一节)[参 2]

香山县驻澳门佐堂衙署

手肘里(左堂栏尾)之街名路牌

“芦石塘街”后来被铺成石板路,盖因在乾隆八年(1743年),满清政府在“芦石塘街”设立佐堂衙署,即今庇山耶街草堆街的位置,门口开在“芦石塘街”。这座衙署为一座三进式的庭院:第一进用作签押主簿公事厢房;第二进则为议事用厅堂(公堂);第三进则为幕僚房舍和后花园,后门设在今手肘里的位置,可通往草堆街。衙署门前则有两对旗竿石,并各竖起一支旌旗(即“旗幡”);入夜后旗竿上会挂起大灯笼(时人称“芦石塘灯笼”),用来引导内港船只。[参 1][参 4]

佐堂衙署是清廷在各县城设置的公安机关,由县丞主事,负责受理民间诉讼、维持治安等,由于这些事务均属于佐理县事性质,“佐堂”之名就是这样而来的。而芦石塘的佐堂衙署,全称“香山县驻澳门佐堂衙署”,便是清朝香山县驻节澳门分防县丞(简称“澳丞”)的官署。澳丞本来设驻在香山县城(即今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迁驻到前山寨(即今广东省珠海市前山街道),至乾隆八年才移驻澳门。比起其他地方的县丞,澳丞的责任尤其重大,因为当时已有很多葡萄牙人定居,故澳丞除了要处理华人事务外,洋人与华人之间的兴讼(时称“民夷词讼”)也要受理。[参 2][参 4][参 5][参 6]

及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时任澳门总督亚马留下令驱逐清朝官员,并派兵将这座佐堂衙署占据,也把衙署门前的旗幡砍掉[参 7];而县丞则迁回前山寨。按《香山县志》记载[参 4]

最后一任主事芦石塘佐堂衙署的澳丞是汪政,他是顺天府监生出身,迂腐无能。相传亚马留派兵占据衙署时,欲拘押澳丞;汪政闻讯后随即慌忙逃走,逃走时还乘着四人大轿,边走边催促轿夫快跑,并向轿夫高呼承诺:如果逃得脱的话,便封每个轿夫官位,有顶乌纱可戴。澳门昔日有句谚语:“行得快,有顶戴”,就是源于此事。[参 4][参 5][参 6][参 7]

今天在草堆街木桥街之间有一巷弄名为手肘里,此巷另立有又名“左堂栏尾”作记。

澳葡征用——“芦石塘”变“炉石塘”

芦石塘佐堂衙署被占后,澳葡政府将之改建为军营,驻有葡国士兵,还驻海事警察。而芦石塘也被澳葡政府征用,作为停泊官方的巡逻小艇;原停泊在芦石塘的船家也被驱离[参 1]。芦石塘被征用的同时,澳葡就将“芦石塘”之名改写为“炉石塘”[参 2]

后来约在清同治年时(1862年起),因为鸦片进口澳门的数量不断增加,原设在司打口的鸦片完税办公楼已开始不敷应用,故澳葡又将佐堂衙署旧址的前两进又分别改建为“洋药管制局”的办公室和鸦片仓栈。第三进则仍保留为军营,而驻扎在军营的士兵则专门守护炉石塘。[参 1]

填塞:手工业集中时期

时至清同治七年(1868年),澳葡政府进行内港整治,填塞炉石塘,并把佐堂衙署旧址全部拆除,此后在这填地上规划街道,建立新的埠头,形成了炉石塘街区。后来澳葡将炉石塘填地上的土地逐步拍卖,结果这些土地在50天内全部由鸦片商人买下,作为做鸦片生意的用途。[参 8]

不过,这些土地后来被一位人称梁北塘的富商逐步收购。在此之前,梁北塘早已在澳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名为“梁氏营造”,并将其址设在“芦石塘街”。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时,梁氏旗下的木工师傅和工匠发起上架行会馆,梁氏随即把公司物业捐出作为馆址;而上架行会馆也一度被梁氏用作与其他工会交流和会议的场所。[参 8]

及至梁氏收购炉石塘街区的地皮后,“梁氏营造”在此发展一个以手工业为主的街区,在街区里满布木雕工作坊、家私店、字画店、打金工场等[参 8]。在清同治末年,几乎全澳的手工艺店和打金工场都进驻此街区内,而且还有一种特殊行业掺进——烟枪制造业[参 9]

烟枪制造业

在这里出产的鸦片烟枪,人称“马交枪”,制造材料多为非洲进口的象牙犀牛角,并用纯金镶嵌,且枪上雕刻精致,是故异常珍贵。后来,“马交枪”的烟管又以非洲进口的火烈鸟胫骨制造,相传这种材料不会使烟管内产生烟垢,这样产生出来的鸦片烟会分外清甜。这种制作技术是炉石塘街区特有的,在街区内当时约有四至五家专门制造“马交枪”的工作坊,产品销路更远至北京等地。[参 9]

新马路开辟前后至今

庇山耶街

1869年,澳葡当局为首批街道刊宪命名,原“芦石塘街”由新马路(当时是赋梅里)至草堆街的一段,被命名为炉石塘街[参 10]。后来又将赋梅里以西南一段的“芦石塘街”,命名为炉石塘巷[参 11]。期间,梁氏转移到广州发展,不过炉石塘街区的手工行业依然维持着。

在清末民初时,炉石塘区各巷弄上建了多家赌档摊馆[参 12][参 13][参 14][参 15][参 16][参 17];街区西边则陆续有“书寓”(其实即是妓院)开设,驻场的有佳丽,有些更还有西洋女子[参 18]。不过,“书寓”选客十分挑剔,顾客前来寻芳也要经过多番“测试”,一般人都难以光顾[参 19]

时至1918年,炉石塘区西边开辟新马路。1924年慈善机构澳门同善堂的堂址迁到炉石塘街,此后50年间同善堂又在这街区内先后建立了药局学校;与此同时,摊馆和“书寓”也渐渐消失,区内民房住宅陆续建成,炉石塘街也易名为今天的庇山耶街[参 19][参 20]。在炉石塘街区内,今天仍存在一些手工艺店铺,诸如神像雕刻店等,甚至有做手雕麻将牌的店铺[参 21]

组成街道

庇山耶街(炉石塘)

庇山耶

庇山耶街(又名:炉石塘;葡文名称:Rua de Camilo Pessanha)位于炉石塘区的东南边,全长约175米、阔约8米,东北端在草堆街连接担杆里,沿途与木桥街丁香围新埗头街、以及多条里巷相交(见下文),西南端在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连接炉石塘巷。1869年7月26日官方刊宪命名街道时,此街被命名为“炉石塘街(Rua de Mastro[注 3])”[参 10];至1926年3月13日才改为今名[参 20]。此街自陈家里向东北逐渐离开炉石塘区范围。

“庇山耶”所指的是葡萄牙诗人卡梅洛·庇山耶(Camilo Pessanha),他在1867年9月7日生于葡萄牙科英布拉,1894年到澳门定居,居住在当时的南湾街75号;1900年出任民事登记局局长。1912年孙中山到澳门接见中西知名人士,庇山耶便写了杂文集《中国》记述当时的情景。庇山耶后来染上鸦片烟瘾,1926年3月1日死于肺结核[参 12][参 22][参 23]

庇山耶街东南边的里巷

商人巷(十八间)
吉庆巷与吉庆一围交界

庇山耶街的东南边相交有多条巷弄,这些里巷全部均于1869年7月26日由官方正式命名,下表为这些相交的里巷,沿庇山耶街由东北向西南排列,如无特别注明均可通往营地大街,并只有约一半属于炉石塘区范围(实际界线不清晰):[参 10]

街道名称
(及官方又名)
葡文名称 长度 阔度 备注
陈家里
陈家围)
Beco do Chá[注 4] 40米 2米 掘头路(不能通往营地大街)。全部属于炉石塘区。
小新巷 Travessa dos Alfaiates[注 5] 120米 2米
商人巷
十八间)
Travessa dos Mercadores 123米 2米
吉庆巷
吉庆里)
Travessa dos Becos[注 6] 125米 4米
钟家里
钟家围)
Beco das Caixas[注 7] 115米 3米
赵家巷 Travessa da Porta[注 8] 115米 3米
教师里
林家一围)
Beco do Professor 65米 4米 东南端止于平线里。在近平线巷交界处向东南逐渐离开炉石塘区。

上表所列示的长度与阔度仅为大约数。另外在吉庆巷又有两条死胡同相交,分别是吉庆一围吉庆二围,两者均在吉庆巷的西南边:

  • 吉庆一围(葡文名称:Pátio do Mestre[注 9]):“b”字形街道,合计全长约60米,阔约3米。全部属于炉石塘区范围。
  • 吉庆二围(葡文名称:Pátio do Adem[注 10]):在吉庆一围以东南,全长约20米,阔约2米。地处炉石塘区的模糊界线上。

以上两条街道与吉庆巷同日命名。[参 10]

庇山耶街的西北边还相交有三条街道(木桥街丁香围新埗头街),下文将有表述。

木桥街

木桥街

木桥街(葡文名称:Rua do Pagode[注 11])与庇山耶街垂直,全长约190米,阔约4米;它的西北端由海边新街起,沿途与十月初五日街宝塔巷手肘里冯家围相交,东南端至庇山耶街商人巷交界。街道命名于1869年7月26日[参 10],因以前炉石塘未填塞时堤岸对出均搭有木制桥栈而得名[参 4]。清末民初时期,这里曾是澳门鞋业作坊的一处集中地[参 17]

冯家围

冯家围(葡文名称:Pátio do Serralheiro[注 12]),为一条“丁”字形的掘头路,入口开在手肘里庇山耶街之间的木桥街,合计总长约57米,阔约7米,与木桥街同日命名[参 10]

手肘里(左堂栏尾)

手肘里(左堂栏尾)

手肘里(又名:左堂栏尾;葡文名称:Beco dos Cotovelos)是一条类似于“J”字形的街道,在冯家围西北面,大致与庇山耶街平行;东北端在草堆街,西南端在木桥街;合计全长约80米,平均阔约4米。这条街道与木桥街同日命名[参 10],因其形状像紧握拳头而弯起的手而得名;而又名中的“左堂”所指的是以前的佐堂衙署,“栏尾”即是后门的意思[参 5]

(有关佐堂衙署的资料请见上文“香山县驻澳门佐堂衙署”一节)

宝塔巷(木桥横街)

宝塔巷(前)与木桥街(后),两者的葡萄牙文名称均以“Pagode”来命名

与木桥街垂直的宝塔巷(又名:木桥横街;葡文名称:Travessa do Pagode),在手肘里以西北,东北端在草堆街连接烂鬼楼巷,向西南延伸与木桥街老人围相交,至新埗头街缆厂巷交界处止;街道全长约90米,阔约6米,亦与木桥街同日命名[参 10]。此街与老人围交界处设有公共休憩区。

名称中的“宝塔(Pagode)”是葡萄牙人对中国庙宇的其中一种称呼[参 24]。在宝塔巷西北面、仅一街之隔就有一座康真君庙

丁香围,尽头则是老人围

老人围

老人围(葡文名称:Pátio dos Velhos)全长约45米,阔约5米,由宝塔巷起向东南端连接丁香围,街道名称最早见于1905年由澳门市政厅出版的《澳门市街道名册》中;而按照1993年版《澳门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册》记载,这条街道在1993年时是掘头路(与丁香围不相通)[参 25],但现已被打通[参 26]

丁香围(中和里)

丁香围(又名:中和里;葡文名称:Pátio do Cravo)在木桥街以西南,由庇山耶街起向西北连接老人围;长约57米,阔约3米。街道名称最早见于1905年由澳门市政厅出版的《澳门市街道名册》中;而按照1993年版《澳门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册》记载,这条街道在1993年时是掘头路(与老人围不相通)[参 27],后来被打通,与老人围组成了往来庇山耶街木桥横街的通道[参 26]

新埗头街

新埗头街(前)与缆厂巷(侧)

新埗头街(葡文名称:Rua da Madeira[注 13])在丁香围西南面;长约193米,阔约5米;它的西北端在海边新街连接贡士旦甸奴街,沿途相交十月初五日街木桥横街缆厂巷,东南端在庇山耶街连接钟家里。街道命名于1869年7月26日[参 10],盖因炉石塘被填塞后在填地上兴建的新埠头而得名[注 14][参 8]

缆厂巷(新埗头横街)

缆厂巷(又名:新埗头横街;葡文名称:Travessa da Cordoaria)与新埗头街垂直,东北端在新埗头街木桥横街交界,沿途与打缆围相交,西南端在新马路。全长约55米,阔约5米;与新埗头街同日命名[参 10]

打缆围

打缆围(葡文名称:Pátio da Cordoaria)的西北端在缆厂巷中段,向东南伸展至亚美打利庇卢里,长约65米,阔约2米。街道名称最早见于1905年由澳门市政厅出版的《澳门市街道名册》中[参 28]

十月初五日街(泗𠵼街)

十月初五日街

十月初五日街(又名:泗𠵼街;葡文名称:Rua de Cinco de Outubro)全长约625米,阔约8米,北端在沙梨头海边街巴素打尔古街等交界,沿途与沙栏仔街康公庙前地木桥街新埗头街新马路等相交,南至十月初五日巷火船头街。1910年10月5日葡萄牙发生革命起义后,翌年8月5日这条街被命为今名。该街对于炉石塘区部分的界线并不清晰,一般约由康公庙前地新马路之间的一段属于炉石塘区范围;该部分与庇山耶街平行。[参 29]

海边新街

海边新街(葡文名称:Rua do Guimarães[注 15])全长约370米,阔约7米;它的北端在水鸡巷巴素打尔古街交界处起,沿途呈月弧形与沙栏仔街卑度路街康公庙前地木桥街新埗头街新马路等相交,南端至火船头街止。街道命名于1869年7月26日。此街大约由康公庙前地至新马路的一段属于炉石塘区范围,不过此范围两端的实际界线则模糊。该部分与十月初五日街平行。[参 10]

通商新街(新填地)

通商新街(左)与海边新街(右)

通商新街(又名:新填地;葡文名称:Rua Nova do Comércio)的起点和终点均在海边新街:北端在海边新街与卑度路街交界处起,向南伸展横跨非利喇街燕主教街美基街贡士旦甸奴街,至海边新街近新马路交界处止。街道全长约230米,阔约7米;与贡士旦甸奴街同日命名。此街由美基街向南逐渐进入炉石塘区范围。[参 31]

贡士旦甸奴街

贡士旦甸奴街(葡文名称:Rua de Constantino Brito)的西北端在巴素打尔古街,向东南伸展横跨通商新街,至海边新街止并连接新埗头街;长约55米,阔约6米。街道命名于1882年11月18日。[参 31]

街道名称取自澳葡官员贡士旦甸奴·比图Constantino Brito)之名,他在1881年时曾出任工务司长。[参 32]

巴素打尔古街

巴素打尔古街

位于炉石塘区东北边的巴素打尔古街(葡文名称:Rua do Visconde Paço de Arcos),它的南端在新马路连接火船头街,沿途与贡士旦甸奴街爹美刁施拿地大马路美基街沙栏仔街等相交,北端在十月初五日街连接沙梨头海边街。总长约400米,阔约15米,街道命名于1882年11月18日。该街大概由新马路至美基街、靠东边的一段属于炉石塘区范围,不过实际界线并不清晰。[参 31]

“巴素打尔古”所指的是第90任澳门总督嘉路士·施理华,巴素打尔古子爵Carlos Eugenio Correia da Silva, visconde Paço de Arcos),他于1876年除夕上任澳督,1879年11月卸任。[参 33][参 34]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新马路)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
赋梅里桔仔街旧址一段)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又名:新马路;葡文名称: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地处炉石塘区西南边,与新埗头街平行;全长约620米,阔约10米;它的东南端在南湾大马路连接殷皇子大马路,向西北伸展与议事亭前地营地大街平线巷庇山耶街十月初五日街海边新街等相交,至火船头街巴素打尔古街交界处止。街道于1918年开通,而名称则最早见于1925年由澳门市政厅出版的《澳门街名壹览表》中。其中由平线巷巴素打尔古街的一段约莫属于炉石塘区范围,此范围两端界线均不清晰。该街由平线巷庇山耶街一段,大略有一部分是原已取消的赋梅里;而庇山耶街海边新街的一段则原属于桔仔街[参 35]

街道名称是以葡萄牙官员亚美打·利庇卢Artur Rodrigues de Almeida Ribeiro)命名,他生于1865年,曾任葡萄牙最高法院法官。[参 36][参 37]

亚美打利庇卢里(亚美打利庇卢围)

亚美打利庇卢里(又名:亚美打利庇卢围;葡文名称:Beco de Almeida Ribeiro)长约20米,阔约7米;由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起向东北连接打缆围。街道名称最早见于1925年由澳门市政厅出版的《澳门街名壹览表》中[参 28]

炉石塘巷

炉石塘巷

炉石塘巷(葡文名称:Travessa do Mastro[注 16])在炉石塘区南部,西南端在福隆新街连接福隆新巷,横跨柴船尾街,东北端在新马路连接庇山耶街;全长约60米,阔约6米;街道名称最早见于1905年由澳门市政厅出版的《澳门市街道名册》中[参 11]。该街由柴船尾街开始向东北逐渐进入炉石塘区。现在炉石塘巷的店铺均以饮食业为主。

区内地点

上架行会馆

上架行会馆

上架行会馆位于庇山耶街39号至41号之间,为一座两层高的青砖屋,原是富商梁北塘的物业。道光二十年(1840年),梁氏把这座物业捐出作为上架行会馆馆址,而这也是澳门最先建立的工会会址。咸丰五年(1855年)时曾被大火焚毁,翌年由工友斥资重建成现时的规模。会馆前堂设有鲁班师傅殿,供奉鲁班先师。[参 38]

“上架行”原是木艺行、搭棚行、打石行这三个行业的总称,故曾又称为“三行”。不过因为后来越少人从事打石行,故加入油漆行于上架行中。后来由于各工种均各自成立工会,故在1946年改立为上架木艺业联合公会,1950年改名为上架木艺工会;“上架行”现在则专指木艺工会。[参 39][参 40]

澳门同善堂

同善堂(前)与德成按(后)
同善堂小学及药局

澳门同善堂是一家民间慈善机构,致力于澳门内不同的慈善公益事务,提供的服务包括有赠医、施药、派米等。于1892年创办时堂址设在议事亭前地,后来辗转于1924年迁到当时的炉石塘街即今庇山耶街55号现址。现堂址则用作诊所,提供各种免费中西医疗服务。在诊所对面则有其辖下的药局和学校。[参 41][参 42]

同善堂药局

在同善堂诊所对面的同善堂药局,是于1941年由时任同善堂主席高可宁所发起,楼高三层的现址也是由高可宁的捐赠。药局最初以施药配剂为主,后来兼营门市售卖中药,收益则拨捐同善堂作经费和慈善用途。药局曾于1997年发生大火,后来于翌年重修完成并恢复营业至今。[参 43]

同善堂学校

同善堂学校前身是于1924年开办的“同善堂义学”,1968年改为现名并在同善堂药局旁边建立校舍,在澳门政府推行免费教育前已不向学生收取学费。此校最初只有小学部,后来增办幼稚园,并分别于1987年和1991年增设成人教育部和中学部,幼稚园后来则迁往新口岸新填海区。现该校的小学部设在庇山耶街,而中学部则设在打缆围[参 44]

其他

备注

  1. 葡文名称意谓“船桅湾”。
  2. 官方从未对此一带街区正式命名,“炉石塘街区”仅由历史学者定出,其葡文名称仅照中文字面翻译。
  3. 葡文名称意谓“船桅街”。
  4. 葡文名称意谓“茶里”。
  5. 葡文名称意谓“裁缝巷”。
  6. 葡文名称意谓“众里巷”。
  7. 葡文名称意谓“盒子里”。
  8. 葡文名称意谓“门巷”。
  9. 葡文名称意谓“主人围”。
  10. Adem”在古葡萄牙语中可解作翘鼻麻鸭
  11. 葡文名称意谓“宝塔街”。
  12. 葡文名称意谓“锁匠围”。
  13. 葡文名称意谓“木材街”。
  14. “埗”为“埠”的异体字。
  15. Guimarães”是指第84任澳督基玛良士Isidoro Francisco Guimarães),上任于1851年11月19日,至1863年卸任。[参 30]
  16. 葡文名称意谓“船桅巷”。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1.3 金丰居士. 澳门街巷 来龙去脉 (第204篇). 大众报. 2003年10月8日. 
  2. 2.0 2.1 2.2 2.3 金丰居士. 澳门街巷 来龙去脉 (第202篇). 大众报. 2003年10月6日. 
  3. 唐思. 炉石塘原是蘆荻塘. 《澳门风物志》. 九九澳门回家书系 1998年4月北京第1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第68页 [1994年8月] [2016-12-11]. ISBN 978-7-5057-1421-2. 
  4. 4.0 4.1 4.2 4.3 4.4 4.5 王文达. 十、閭巷漫谈 - (寅) 蘆石塘. 《澳门掌故》 1999年整理版. 中华教育会《澳门教育》出版社. : 第176至177页 [1950年代]. ISBN 972-97840-1-9. 
  5. 5.0 5.1 5.2 唐思. 追寻佐堂栏尾历史. 《澳门风物志》. 九九澳门回家书系 1998年4月北京第1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第63页 [1994年8月]. ISBN 978-7-5057-1421-2. 
  6. 6.0 6.1 李鹏翥. 佐堂栏尾驻澳丞. 《澳门古今》 1986年11月香港第一版. 三联书店(香港)、澳门星光出版社. : 第191至192页. ISBN 962-04-0527-7. 
  7. 7.0 7.1 金丰居士. 澳门街巷 来龙去脉 (第203篇). 大众报. 2003年10月7日. 
  8. 8.0 8.1 8.2 8.3 金丰居士. 澳门街巷 来龙去脉 (第205篇). 大众报. 2003年10月9日. 
  9. 9.0 9.1 金丰居士. 澳门街巷 来龙去脉 (第206篇). 大众报. 2003年10月10日. 
  10.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澳门议事公局布告. 澳门宪报 (澳门政府官印局). 1869年7月26日. 
  11. 11.0 11.1 (第一部份) 公共街道. 《澳门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册》 1993年版. 澳门市政厅. : 第133页. 
  12. 12.0 12.1 胡纪伦. 庇山耶街. 《澳门街》. 方无隅 译、梁家泰 摄影 1999年第一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 : 第30至31页. ISBN 0-19-592121-6. 
  13. 金丰居士. 通商新街“快活楼”(一). 讯报. 2007年4月13日. 
  14. 金丰居士. 陈家里“祥有攤馆”(二). 讯报. 2007年7月1日. 
  15. 金丰居士. 宝塔巷“平安公司”(一). 讯报. 2007年12月21日. 
  16. 金丰居士. 小新巷“回回攤馆”(二). 讯报. 2008年4月25日. 
  17. 17.0 17.1 金丰居士. 木桥街“利陞攤馆”(一). 讯报. 2008年8月22日. 
  18. 金丰居士. 澳门街巷 来龙去脉 (第312篇). 大众报. 2003年10月16日. 
  19. 19.0 19.1 金丰居士. 澳门街巷 来龙去脉 (第207篇). 大众报. 2003年10月11日. 
  20. 20.0 20.1 澳门议事公局布告. 澳门宪报 (澳门政府官印局). 1926年3月13日. 
  21. 文戈. (大炮台下) 神像雕刻属文化遺产. 市民日报. 2008年7月15日: 第8版. 
  22. 吴志良、杨允中 (编). 庇山耶. 《澳门百科全书》. 澳门基金会. 1999年11月. ISBN 972-658-078-1. 
  23. P. Manuel Teixeira. Rua de Camilo Pessanh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2.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7: 第232至241页. ISBN 972-35-0244-5 (葡萄牙语). 
  24. 公证署公告及其他公告. 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报 (澳门印务局). 2008年1月9日, (2008年第4期第二组). 
  25. (第一部份) 公共街道. 《澳门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册》 1993年版. 澳门市政厅. : 第223页. 
  26. 26.0 26.1 澳门. 《澳门特别行政区街道》 2008年版. 澳门民政总署道路渠务部. : 第111页. ISBN 978-99937-59-78-2. 
  27. (第一部份) 公共街道. 《澳门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册》 1993年版. 澳门市政厅. : 第68页. 
  28. 28.0 28.1 (第一部份) 公共街道. 《澳门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册》 1993年版. 澳门市政厅. : 第63页. 
  29. 澳门议事公局布告. 澳门宪报 (澳门政府官印局). 1911年8月5日. 
  30. P. Manuel Teixeira. Rua do Guimarães. Toponímia de Macau vol.2.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7: 第40至41页. ISBN 972-35-0244-5 (葡萄牙语). 
  31. 31.0 31.1 31.2 澳门议事公局布告. 澳门宪报 (澳门政府官印局). 1882年11月18日. 
  32. P. Manuel Teixeira. Rua de Constantino de Brito. Toponímia de Macau vol.2.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7: 第405页. ISBN 972-35-0244-5 (葡萄牙语). 
  33. 吴志良、杨允中 (编). 巴素打尔古街. 《澳门百科全书》. 澳门基金会. 1999年11月. ISBN 972-658-078-1. 
  34. P. Manuel Teixeira. Rua do Visconde Paço de Arcos. Toponímia de Macau vol.2.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7: 第94页. ISBN 972-35-0244-5 (葡萄牙语). 
  35. (第一部份) 公共街道. 《澳门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册》 1993年版. 澳门市政厅. : 第8、275页. 
  36. 吴志良、杨允中 (编). 新马路. 《澳门百科全书》. 澳门基金会. 1999年11月. ISBN 972-658-078-1. 
  37. P. Manuel Teixeira. 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 Toponímia de Macau vol.2.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7: 第425页. ISBN 972-35-0244-5 (葡萄牙语). 
  38. 王文达. 十一、会馆谈往 - (乙) 上架行会馆. 《澳门掌故》 1999年整理版. 中华教育会《澳门教育》出版社. : 第240至241页 [1950年代]. ISBN 972-97840-1-9. 
  39. 吴志良、杨允中 (编). 上架行会馆. 《澳门百科全书》. 澳门基金会. 1999年11月. ISBN 972-658-078-1. 
  40. 上架木艺工会. 澳门工会联合总会. [2009年8月13日]. 
  41. 吴志良、杨允中 (编). 同善堂. 《澳门百科全书》. 澳门基金会. 1999年11月. ISBN 972-658-078-1. 
  42. 同善堂简介. 澳门同善堂. [2009年8月14日]. 
  43. 吴志良、杨允中 (编). 同善堂药局. 《澳门百科全书》. 澳门基金会. 1999年11月. ISBN 972-658-078-1. 
  44. 免费教育. 澳门同善堂. [2009年8月14日]. 
  45. 典当业展示馆. 澳门文化局. [2016年12月11日]. 
  46. 吴志良、杨允中 (编). 国际酒店. 《澳门百科全书》PDF 修订版. 澳门基金会. 2005年: 第282页. ISBN 99937-1-032-6. 
  47. 徐敏. 国际酒店前尘往事. 澳门日报. 2000年8月27日. 

相关条目

澳门北湾三塘
白沙塘 芦石塘 白眼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