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岛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1971年拍摄到的帕劳海伦岛,当时尚为一座无人岛,如今常住人口不及5人。海伦岛隶属的哈托博海伊州人口向来极少,2012年进行的人口普查结果中更为全帕劳16州中最低。
位于加拿大德文岛东部的“真爱低地”(Truelove Lowlands)。德文岛是现今面积最大的荒岛,面积大约跟克罗地亚的面积一样大。

无人岛(又称荒岛无居民岛;英文:desert island)是一个无人居住或人口稀少的。在世界上,荒岛比有人岛还要多。

除了地理上的概念,荒岛也常用于文学比喻和大众想象,指一个人或一小撮人陷于孤立无援,或是被家庭、社会遗弃,而与文明隔绝的困境,例如《鲁宾逊漂流记》就是以流落荒岛为题。荒岛也因此成为野蛮与落后的代名词。

历史上的被弃者

现实上,被弃者是被逼使陷入极其落后的环境,或在数年内失去发言权。

  • 16世纪初, 西班牙佩德罗·塞拉诺在一次海难中,飘流到位于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并在这里居留七年后获救(期间还有另一个人因另一宗海难而流落到这个岛,成为他的难友,但在获救后不久死去)。塞拉诺大难不死后,还得到西班牙君主卡洛斯一世的接见和赏赐。而他流落的荒岛,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为“塞拉纳岛”(Serrana Bank[2]
  • 一份报告叙述,一名法国人在毛里求斯岛上独居两年后,因为仅以生海龟为食,以至神经错乱,把衣服撕成细块。

文学与流行文化中的荒岛

首批以荒岛做主题的故事是伊本·图菲利(Ibn Tufail,1105年─1185年)所撰的《Philosophus Autodidactus》和其后伊本·阿尔-纳菲(Ibn al-Nafis,1213年─1288年)的《Theologus Autodidactus》。两个故事都讲述主角(分别是Hayy和Kamil)自行到荒岛上生活,但是后者在荒岛背景上延伸,讲述Kamil与外面世界有联系。他遇上了来访者,并把他带回文明世界[3]《Philosophus autodidactus》的拉丁文本在1671年面世,由Edward Pococke翻译。Simon Ockley所译的英文版随后在1708年出版。

丹尼尔·笛福1719年的《鲁宾逊漂流记》是典型的荒岛长篇小说。笛福常把时事写进小说情节,漂流记的构想很可能取材自名为亚历山大·塞尔科克(Alexander Selkirk)的苏格兰水手。他在杳无人烟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Juan Fernández Islands)上生活了四年,其后在1709年获救。其他著名的荒岛主题长篇小说,有《海角一乐园》(The Swiss Family Robinson)、《珊瑚岛》(The Coral Island)、《苍蝇王》、《沙洲》(The Cay)和《海滩》(The Beach)。

新西兰Tom Neale用了十六年时间,三度在库克群岛北部的Suwarrow岛上独居。这段经历记载于其自传《An Island To Myself》。

在荒岛上无依无靠的题材已成为不少电影(如《荒岛余生》)、电视剧(如《迷失》)和喜剧(如《盖里甘的岛》,Gilligan's Island)的蓝本。这题材也是真人实境秀(如《生还者》)的驱动力。

在大众观念里,荒岛往往是地处僻远,譬如位于太平洋热带,或是无人居住,以至地图上没标明的位置。一些逃亡者和和有影响力的人可以在孤立无援、无依无靠的困境下自给自足,从而靠一己之力建立一个新社会。这个社会可以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基于社会安逸的重新建立(见于《海角一乐园》和《盖里甘的岛》的幽默形式),或是人性与文明的反璞归真(《苍蝇王》和《海滩》的主题)。实际上,小珊瑚岛通常没有淡水资源(所以人类难以存活),但是有时人们可从中找到淡水透镜体

趣闻

  • 瓶中信是一种通信方式,常常令人联想到在荒岛上无依无靠,等待着救援的人。
  • 人们流传着一条关于荒岛的著名问题:“如果你要在一个无依无靠的荒岛上生活五年,你会带哪十件物件?”生活的年数和物件的数量有时是不同的。
  • 一个荒岛上的男人是一格漫画广受欢迎的形像,荒岛照惯例被描绘为只有短短几宽,种着一棵单一的棕榈树
  • 荒岛多很大程度见于性幻想。接受《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的男性大多把“梦幻假日”排在首位,希望“与数个异性成员在一个热带岛上孤立无援”[4]。举例说:著名的游戏《无人岛物语》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 英国广播公司电台第4台节目《荒岛唱片》(Desert Island Discs)询问名人会带什么到荒岛。

参见

参考资料

  1. 史海钩沉:历史上的拿破仑帝国和大英帝国. 新浪网. 2003-05-14 [2023-11-20]. 
  2.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印卡王室述评》第一卷,第七及第八章,白凤森、杨衍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27-34页。
  3. Dr. Abu Shadi Al-Roubi (1982), "Ibn Al-Nafis as a philosopher", Symposium on Ibn al-Nafis,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slamic Medicine: Islamic Medical Organization, Kuwait (cf. Ibnul-Nafees As a Philosopher , Encyclopedia of Islamic World).
  4. Clarke, Thurston, Searching for Crusoe (New York: Ballantine, 200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