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灵渠
灵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广西兴安县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编号3-54
登录1988年

灵渠,也称澪渠零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兴安县境内,是一条沟通湘江漓江的运河。该运河开凿于秦代,原为秦军南征百越地区而修建。该渠自湘江上游利用铧堤海阳河分流,自大小天平堤分为南北两渠,北渠与湘江相连,南渠向西连入漓江,中间的渠道部分为人工开凿,部分为人工拓宽自然河道。此后历经唐代、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整修,在保证漕运的同时还能兼顾周边农田灌溉,在此期间历朝历代还形成了一定的维护和保养灵渠的制度。至民国年间,周边公路和铁路开通后,灵渠的漕运功能逐渐荒废。新中国成立后,专门维护灵渠及周边文物的机构先后成立。1988年,灵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灵渠入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历史

古代

秦朝年间,一名名叫“禄”的监御史[a]为保障秦军深入百越地区的粮道,而修凿了一批水渠[2][3]。此后在唐代的《桂州重修灵渠记》中记载,这条位于广西的人工水渠“灵渠”就是由禄所开凿的水渠。这是“灵渠”一名首次见于史料记载之中,而其他史料中也称灵渠为“澪渠”或“零渠”[4]:1。有学者在研究西汉和南越之间的边界时,对于灵渠是否能算作双方的边界出现了不同的意见[5]

在灵渠现有的资料中还记载了历朝历代的多次维修。在东汉时,灵渠曾被马援率军疏通过,目的是在南征交趾时保障粮道通畅[b][6]。唐代宝历元年(825年),桂管观察使李渤组织人力,恢复了灵渠的漕运[1],并在南渠上修建了万里桥,寓意京城长安到兴安水程万里[7]。但这次维修中用草束加盖堤堰,陡门木材排列不紧密,导致此次维修的成果没能维持太久[4]:31。咸通九年(868年),桂州刺史鱼孟威用石材重修铧堤,在灵渠上将陡门增至18座,并用大木材加固陡门,成功保障了漕运[7]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桂州转运使边珝修建灵渠,七年后灵渠南渠上兴建接龙桥。庆历四年(1044年),桂林衙前秦晟监修灵渠,第二年二月竣工。皇祐元年(1049年),桂林司户参军李忠辅监修灵渠。嘉祐四年(1059年),广西提刑李师中监修灵渠,此次维修将陡门增加至36座。绍兴二十九年起(1159年),灵渠正式制定了由兴安县和灵川县负责的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的维护制度。此后在乾道六年至八年(1170年至1172年)和绍熙五年(1194年)的维修留下了相关记载,其中乾道年间还修建了一座海阳庙[7]

元代曾在世祖至元十三年至十八年(1276年至1281年)重修了灵渠[4]:31。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佥广西廉访使不花监修灵渠[7]。至正十三年(1353年),灵渠的陡门被山洪冲毁。广西道肃政廉访使乜儿吉尼为此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募资修复了陡门,保证了灵渠的航道和周边的灌溉[1]。至正十五年(1355年),灵渠的四贤祠被重建为灵济庙[7]

明朝时期,洪武四年(1317年)曾重修陡门。1375年,兴安县知县曾孔传在万里桥上修建了一座桥亭。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为保证云贵地区用兵时粮草问题,明太祖朱元璋派御史严震直疏通灵渠。此次维修为了保证灵渠水量,加高了大小天平,并清理掉了灵渠内的部分突出的岩石,加深了渠道。战事结束后,由于大小天平加高导致洪水无法泄入湘江故道,导致堤岸被冲毁,河水直奔北渠,南渠水量严重下降。永乐二年时(1404年),大小天平修复如旧,灵渠才重新恢复通行[7]。但在严震直重修灵渠后,灵渠沿线开始设置专门的陡门管理队伍,是为“陡军”,分设渠长、渠目和陡夫等职位,整体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平日里兼顾农业耕种和陡门输送[4]:27。此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至二十三年(1487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灵渠均曾被翻修。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时,南渠三里陡门附近建起一座三里桥。此外,万历年间,北渠和南渠各由当地人集资兴建了一座桥梁[7]

清朝基本延续了明朝的灵渠管理制度,陡军设置渠长1名,渠目1名,每个陡门设置2名陡夫[4]:27。顺治十八年(1661年),灵渠边的龙王庙得以重修。康熙七年(1668年),南渠上兴建了一座名为天后桥的单孔石桥,桥上建有一座桥亭,亭内供奉天后像。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灵渠再次被修,至次年完工。康熙三十年(1691年),兴安县人捐资重建了明代始建的观音阁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和五十三年(1714年),当地均曾捐资重建灵渠。此外,康熙五十三年还曾重建灵济庙,并在灵济庙旁兴建了黑衣神祠。雍正八年(1730年),洪水冲毁了灵渠的陡门和千工堰,两广总督鄂尔泰和广西巡抚金𫟹重修灵渠。此次维修后,灵渠北渠下游挖了一条用于泄洪的支渠,海阳庙也得以重建。乾隆五年(1740年),兴安县知县黄海在马氏桥增设了一处陡门。乾隆十一年(1746年),广西巡抚鄂昌重修灵渠。此次维修后,灵渠的36处陡门仅剩24处,其中北渠4处,南渠20处。取而代之的是28处蓄水堰。而天平堤上的分水龙王庙得以重修[c],而原有龙王庙的旁边增建了伏波祠和史禄祠[7]。此后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4]:33、嘉庆五年(1800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1]和光绪十三年(1887年)[7]予以翻修。其中光绪十一年的维修是由于铧堤被洪水冲毁而做的修复,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此外还将部分无法还原的陡门改为了木排桩,并凿去了多处暗礁[8]。光绪十四年(1888年),灵济庙被重建,并重新命名为四贤祠[7]

近代

近代以来,灵渠逐渐淤塞,水量减低[8],交通功能逐渐被周边的公路和铁路代替,但灌溉的功能得以保留[1]。1932年,兴安县县长田良骥组织人力修不了大小天平堤。全面抗战爆发后,灵渠成为军事输送要道。1938年,湘桂铁路通车,陡军的设置逐渐废弛,但同年开始灵渠河道开始整修,至1939年年底竣工通航。1943年,兴安县政府成立秦堤建设委员会,负责灵渠的管理事宜。1947年12月,当地再次重修秦堤和大小天平[4]:27-28,33

现代

广西解放后,1951年,桂林行政专署副专员阳雄飞、专署水利处副处长吴景泰等人他看灵渠,发现大小天平堤顶部石块松动脱落,铁锭丢失现象严重,坝体漏水严重。1952年灵渠事务所成立,该所的主要职能是灵渠的灌溉管理和维修[8]。该事务所于成立当年重修了大小天平堤,并修复了部分秦堤。1956年,兴安县专门成立了秦堤的风景建设委员会。1959年,支灵水库建成,即为灵湖。该水库可在枯水期向南渠放水[7]。1960年,建成的湘漓水电站将尾水注入了灵渠。1962年,灵渠事务所改组为灵渠水管所,主要负责提供周边的农业和工业用水[8];同年10月,兴安县文物管理所成立,灵渠周边的文物都归属文物管理所负责,次年该文管所开始着手修复灵渠周边的古迹[4]:28。1963年和1984年,灵渠先后两次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8]。1966年,北渠被拦断,部分渠道被改成稻田,部分护岸的石料被挪用,至1978年才恢复为通水[7]。200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铧堤部分于光绪年间因洪水造成的毁坏得以开始修复[8],至2007年修复完成[4]:34。1988年,灵渠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由于坝体内部土质较差、灵渠内水位和湘江水位出现较大水力坡降等原因,秦堤曾在2010年前后出现了多达28处破坏点[10]。2018年,灵渠正式重新通航[11]。同年8月13日,灵渠与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一并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2]。2021年1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批准了《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13]。2022年4月12日,灵渠博物院正式成立,该博物院以领取文化为主要研究和宣传方向[14]。同年11月16日,灵渠研究会正式成立[15]。2023年2月21日,灵渠博物院加入内河航道国际组织[16]。同年4月29日,兴安县举办灵渠开闸通航仪式[17]

结构

主体

灵渠示意图

灵渠主要工程包括铧堤、天平、渠道、陡门和秦堤等部分,总长36.4公里。

铧堤,也称铧嘴,是湘江上游海阳河终用巨石砌成的一条人字堤,长度约171米。该堤因头部尖锐、末尾圆钝,形状类似犁铧头而得名。海阳河的河水被铧堤一分为二,其中三成河水向西引入灵渠,其余河水流入湘江。铧堤尾部分为两翼,分别向南北两侧延伸,北侧为大天平堤,南侧为小天平堤。铧堤与大小天平的相接部分宽22.5米,高3.6米。两座天平堤均为石堤,夹角108°。断面均呈梯形,上游呈阶梯形,下游则呈斜坡形。顶部石料用铁锭铆接,中间形成一处分水塘。两侧的天平堤顶部均低于河岸,从而保证枯水期时能引导水流入渠,而洪水期直接越过两座天平堤,从分水塘泄入湘江故道,保证渠道安全。大天平堤坝顶长344米,溢流面宽26.9米;小天平堤坝顶长130米,溢流面宽22.7米。[4]:35-39[8]

渠道是灵渠的主体工程,共分为南北两渠。北渠流经湘江河谷平原,从大天平堤倒流口到湘江交汇处,长约3.25公里,为减弱流速、便于行船而修出两条“S”形弯道,平均坡度约1.7‰。南渠自小天平堤引出,经过兴安县城东侧向北连接灵水,到大榕江口汇入漓江,渠道坡度约为0.9‰全长33.15公里,全程可分为四段:南陡至大湾陡段,全场3150米,水面宽8-15米,水深1-1.8米,大部分为人工开挖;第二段从大湾陡到漓江小支流始安水,全场950,哦。水面宽6-13.5米,水深0.7-1.3米,全部为人工开挖;第三段从始安水到清水河,长6250米,宽7-15米,深0.2-1.3米,是人工拓宽的天然小河道;最后一段水面从清水河到大榕江,全场22.8米,大多数为天然河道,水面宽15-50米,水深0.5-3米。南渠和北渠外侧还修建有一些泄水天平和溢流堰。[4]:40-42

南北两渠中设置有多处陡门,即渠道中用石头砌筑的两个半圆形石墩,高约1.5-2米,上方预留陡杠和石嘴,岸边则配备有用来停泊船只的系船柱[d],以及塞住陡门的竹箔等部件。陡门是用以提高水位的结构,每当船只经过,陡门就会关闭蓄水,抬高水位,使船只得以向上游前进[1][8][18]。其中南渠自小天平坝向漓江依次有南陡、马嘶桥陡(已毁)、大湾陡、祖湾陡、太平陡(已毁)、铁炉陡(已毁)、禾上陡(已毁)、三里陡(已毁)、印陡(已毁)、大陆陡(已毁)、君嘉陡(已毁)、霞云陡(已毁)、黄泥陡、沙泥陡、门限陡、十四陡(仅剩一半)、十五陡(已毁)、十六陡(已毁)、十七陡、霞幔陡、新陡、牛路陡(残)、灵山陡、星桥陡、竹头陡(已毁)、青石陡(已毁)、小陡、大陡(已毁)、牯牛陡、鸾塘陡(已毁)、牛角陡(已毁);北渠自南向北有北陡、湾陡(仅存一半)、晒禾陡(已毁)、何家陡(被公路占用)、半边陡(已毁)[4]:48-55

在小天平堤到兴安县城的一段堤坝,因修建于秦朝而被称为秦堤,是灵渠的保护性工程。这段堤坝均用巨石砌成,全长1.7千米,建筑形式和天平堤相似,顶宽3-20米,距离湘江最近处仅有4米[10]

附属建筑

四贤祠位于南陡500米左右的南渠北岸,为一座庭院式建筑,具体始建时间不详[7],其内供奉着史禄、马援、李渤和鱼孟威的半身像[8]。元朝广西道肃政廉访使乜儿吉尼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修该祠,此后于明朝永乐年间、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多次修葺。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太平天国运动,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但此后该祠堂受白蚁影响几乎坍塌、1981年12月1日至1985年4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拨款重修四贤祠,现存一座上下两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主体建筑,院内另建有回廊等其他配套建筑[19]

灵渠历史上共建有13座古桥,南渠上现存栗家桥、万里桥、沧浪桥、接龙桥等7座古桥。栗家桥旁有一座三将军墓,墓碑上书“明朝敕封张/刘/李镇国将军神墓碑”,墓碑后有一座高2米、周长24米、用条石砌成的封土。碑文另记载,三名墓主人是负责开凿灵渠的三位石匠,并附有与三人修渠相关的一段传说故事。灵渠沿线还留有大量维修灵渠和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刻,较为完整的主要集中在四贤祠和飞来石一带,大量碑文仅剩拓本,原文已经漫漶不清[19]

注释

  1. 因为他的官名为监御史,之后他的名字即被称作“史禄”或者“监禄”,并流传至今[1]
  2. 由于该记载出现的时间和《史记》的编写时间之间没有发现其他相关的证据予以佐证,故而其真实性遭到了怀疑[6]
  3. 现仅存鄂昌所题写的“分水亭”石碑[7]
  4. 即将军柱[4]:47

参考

  1. 1.0 1.1 1.2 1.3 1.4 1.5 李炳东, 俞德华. 史禄与灵渠.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2: 95–99. 
  2.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
  3. 马格淇. 大秦的献礼——史禄与灵渠. 珠江水运. 2016, S2: 53–54. 
  4.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刘仲桂,刘建新,蒋官员等编著 (编). 灵渠. 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05-01. ISBN 9787555101628. 
  5. 梁国昭. 汉初南越国北界及有关问题. 热带地理. 1995-12, 4: 369–375. 
  6. 6.0 6.1 李玮. 灵渠考略. 西安社会科学. 2010-04: 82–83. 
  7.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李铎玉. 灵渠大事记. 广西水利水电. 1986, 3: 95–108. 
  8.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李都安,赵炳清. 历史时期灵渠水利工程功能变迁考. 三峡论坛. 2012, 2: 14–19. 
  9.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国务院官方网站. 2014-07-21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0. 10.0 10.1 宁甲旭,杨建立,杨国华. 广西灵渠秦堤破坏原因浅析. 科技成果纵横. 2010, 2: 53–54. 
  11.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26处,它们造福一方,泽被后世——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6-23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2. 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四个项目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央视网. 2018-08-14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3. 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 桂林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2-08-22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4. 周家斌李楚出席灵渠博物院揭牌仪式.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2-04-13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5. 灵渠研究会正式成立并授牌. 灵渠博物院. 2022-11-17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6. 广西灵渠博物院加入内河航道国际组织. 深圳卫视. 2023-02-23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7. 广西兴安再现千年古灵渠开闸启航. 中新网. 2023-04-29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8. 刘仲桂. 灵渠的附属建筑物. 广西水利水电. 1986, 3: 16–24. 
  19. 19.0 19.1 吴光文. 灵渠文物考. 广西水利水电. 1986, 3: 64–71.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