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你尼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波你尼[1]IASTPāṇini天城文पाणिनि,意思是“波你人的后代”)是来自古代南亚健驮逻现在巴基斯坦地区的古代梵语文法家。(fl. 公元前4世纪[2][3])。

他著名于对梵语语法学的贡献,特别是在叫做《八篇书》(Aṣṭādhyāyī,意思是“八章”)的文法中对梵语构词学用 3,959 个规则所做的公式化 [3],它是吠陀宗教的辅助学科吠陀支的语法分支毗迦罗那的基础文本。

《八篇书》是最早的已知梵语文法,尽管他提及了以前的文本如《温那地经》、《界读》和《群读》[3]。它是关于描述语言学生成语言学最早的已知著作,和紧前于它的学科(尼禄多尼犍豆对支)一起代表了语言学史的开始。

波你尼的全面和科学的文法理论通过定义介入了古典梵语而通常被作为吠陀梵语时期结束的标志。

八篇书

《八篇书》(अष्टाध्यायी Aṣṭādhyāyī)是波你尼文法的中心部分,并且迄今为止是最复杂的。它从词语列表(《界读》,《群读》)中取得材料作为输入,并描述了应用于其上用来生成合式(well-formed)词的算法。它是高度系统化和技术性的。在它的生成方式中所固有的是音位词素词根的概念,这些概念大约两千年后才被西方语言学家所认识。他的规则拥有完美的声誉 — 就是说它们不带有任何冗余的完全描述了梵语构词学。他的文法关注简洁性的结果是它有高度非直觉结构,让人想起当代的“机器语言”(相对于“人类可阅读的”编程语言)。他精湛的逻辑规则和技术方法在古代和现代语言学中有深远的影响。

《八篇书》由 3,959 经句或规则构成,分布于八章之中,每章又分为四节或四 pada。

从在文本中的例词,和依赖于讨论上下文的一些规则,可辨析出波你尼的有关地理、文化和历史语境的额外信息。

规则

前两经句如下:

1.1.1 vṛ́ddhir āTaiC
1.1.2 aTeṆ guṇáḥ

在这些经句中,大写字母是特殊的元语言学符号;它们叫做 IT 标号,也被后来作者如迦旃延那和波颠阇利叫做 anubandha(见后)。C 分别提及《湿婆经》中出现相同标号的地方,即第 4 (“ai, au, C”) 和第 3 (“e, o, Ṇ”) 经句,形成了所谓的 pratyāhāra aiCeṆ。它们分别指示音位列表 ai, au 和 e, o。在两经句中都出现的 T 也是一个 IT 标号: 它在经句 1.1.70 中定义为指示前面的音位不表示一个列表而表示一个单一音位,包含了所有超音段(supra-segmental)特征比如音高重音和鼻音化。例如,āTaT 分别表示 { ā } 和 { a }。

因此这两个经句由一个术语和跟随的音位列表构成;这两个经句的最终解释为:

1.1.1: 技术术语 vṛ́ddhi 指示音位 { ā, ai, au }。
1.1.2: 技术术语 guṇa 指示音位 { a, e, o }。

从这里可看出它们是术语 guṇavṛ́ddhi 的定义,它们分别是印欧元音变换的完全和加长等级。

辅助文本

波你尼的《八篇书》有三个关联文本。《湿婆经》是简短但高度组织的音位列表。《界读》和《群读》是词汇表,前者是按现在时类别而分类的动词词根,后者是按共性分组的名词词干。

湿婆经

湿婆经》在前导于《八篇书》的最初十四行中描述了音位标记系统。这个标记系统介入了在梵语构词学中充当特殊角色的不同的音位簇,并在整个文本中被提及。每个音位簇叫做 pratyāhara 结束于叫做 anubandha(所谓的 IT 索引)的哑音,它充当这个列表的符号指示者。在正文中,通过 anubandha 提及的这些簇与各种文法功能有关。

界读

界读》(dhātupāṭha)是服务于《八篇书》的梵语动词词根词汇表。它按梵语的现在时分类来组织,就是说词根言它们的现在时词干的形式分组。

梵语的十个现在时类别是:

1. bhūv-ādayaḥ (词根-完全等级 thematic 现在时)
2. ad-ādayaḥ (词根现在时)
3. ju-ho-ti-ādayaḥ (重复现在时)
4. div-ādayaḥ (ya thematic 现在时)
5. su-ādayaḥ (nu 现在时)
6. tuda--ādayaḥ (词根-零等级 thematic 现在时)
7. rudh-ādayaḥ (n-中缀现在时)
8. tan--ādayaḥ (no 现在时)
9. krī-ādayaḥ (ni 现在时)
10. cur-ādayaḥ (aya 现在时,使役式)

多数类别直接继承自原始印欧语。小数量的第 8 类动词是起源自第 5 类词根的次要分组,而第 10 类是特殊情况,可以形成第 10 类现在时的任何动词都假定了使役性含义。特殊列出为属于第 10 类的词根是任何其他形式都脱离使用的词根(使役性异相动词,形式被动但意义主动的动词)。

群读

群读》(gaṇapāṭha)是八篇书使用的原始名词词干群组列表。

注释

在波你尼之后,波颠阇利关于《八篇书》的注释《大疏》是三个关于梵语文法最著名著作之一。波颠阇利使得印度语言学达到了终极形式。确立的系统对于式叉(音韵学,包括音高重音)和毗迦罗那构词学)是非常详尽的。句法很少触及,但讨论了尼禄多词源学),而这些词源自然导致了语义解释。人们把他的著作作为对波你尼意味深长的优雅经典的捍卫。他还相当严厉的攻击了迦旃延那。但波颠阇利的主要贡献在于他自己所阐述的语言原理的处置。

版本

  • Otto Böhtlingk, 《Panini's Grammatik》 1887, reprint 1998 ISBN 3-87548-198-4
  • Katre, Sumitra M., 《Astadhyayi of Panini》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7. Reprint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89. ISBN 0-292-70394-5

波你尼和现代语言学

波你尼和后来的印度语言学家伐致呵利梵语教授弗迪南·德·索绪尔提出的很多基本想法有重要影响,他被广泛的认为是现代结构语言学之父。尽管 Prem Singh 在 1998 年重印版本的波你尼文法的德语翻译中维持这种说法,George Cardona (宾夕法尼亚大学) 提出了相反的评价:“一直到我能目睹索绪尔的备忘录,才证实了没有波你尼式文法的直接影响。实际上,索绪尔有时追随着同波你尼式处理相反的路线。”[4]

诺姆·乔姆斯基总是为他现代概念的生成文法而致敬于波你尼。[5]优选理论中,关于在特殊和一般约束之间的关系的假设被称为“波你尼约束等级定理”。波你尼式文法还被用于非梵语语言。他的著作是现代形式语言理论(计算语言学)和形式文法的先驱,并且是计算的先驱。[6]

波你尼一起使用元规则、变换递归使得他的文法同现代图灵机一样严格。用来描述现代编程语言巴科斯-瑙尔范式或 BNF 文法与波你尼文法规则有重大的相似性。波你尼的文法可以被认为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形式系统,远在十九世纪弗雷格革新和随后的数理逻辑发展之前。为了设计他的文法,波你尼使用了“辅助符号”的方法,在其中指定新词缀来标记语法范畴并控制文法推导。这种技术被逻辑学家 Emil Post 重新发现并且是现在计算机编程语言设计的标准方法。

引用

  1. 译名为波你尼。见《梵语文学史》,金克木著,江西教育出版社,ISBN 7539231505/I351·092;《印度哲学史》,黄心川著,商务印书馆,ISBN 7-100-00804-2
  2. Frits Staal, Euclid and Pāṇini,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65; R. A. Jairazbhoy, On Mundkur on Diffusion, Current Anthropology (1979).
  3. 3.0 3.1 3.2 Sanskrit Literature The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v. 2, p. 263.
  4. cf.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120, No. 3, (Jul. - Sep., 2000), p. 465
  5. ...happy to receive the honour in the land where his subject had its origin. "The first generative grammar in the modern sense was Panini's grammar", http://www.hinduonnet.com/fline/fl1825/18250150.htm
  6. 约翰·J·奥康纳; 埃德蒙·F·罗伯逊, Panini, MacTutor數學史檔案 (英语)  2000.

参考文献

参阅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