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谟拉比法典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自动产生。 -->

汉谟拉比法典
石碑顶端浮雕
创建日期约公元前1750年
作者汉谟拉比
目的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英语:Code of Hammurabi,阿拉伯语:شريعة حمورابي‎,天主教译为哈慕辣彼法典),是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约公元前1754年中年表颁布。

即使后来考古发现至少3块更早公布的成文法典(如《乌尔纳姆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具有系统的法典

历史

1901年底到1902年1月,由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城苏萨(今属于伊朗)发现,为一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圆柱,现存法国巴黎罗浮宫博物馆。推测为前12世纪时伊兰自巴比伦掠夺回去。

圆柱上端有汉摩拉比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一名Utu)的手中接过权杖的浮雕,下面用阿卡德语楔形文字铭刻法典全文,除序言与结语外全文共收录282条条文,范畴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处罚奴隶等。[1][2]

汉摩拉比法典将人分为三种等级:

  1. 公民权的自由民(上等人)
  2. 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平民)
  3. 奴隶
    1. 王室奴隶
    2. 自由民所属奴隶
    3. 公民私人奴隶

汉谟拉比法典全文结构可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1.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2. 尽自身所有身家以恩报恩

画廊

另见

参考来源

  1. [1],论文。
  2. [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