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香港)

坐标22°17′03″N 114°13′27″E / 22.28417°N 114.22417°E / 22.28417; 114.22417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东区
Eastern District
地区香港岛
面积17.99平方千米
总人口(2020年)542,900人
人口密度30,180人/平方千米[1]
成立日期1981年
民政事务专员陈尚文
区议会主席空缺
区议会选区数目35
鲗鱼涌、西湾河、筲箕湾一带的建筑物

东区(英语:Ea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区之一,位于香港岛东北部,范围包括炮台山小西湾,2020年人口有542,900人[2],西起炮台山屈臣道、怡景道,东至小西湾。 由于香港政府锐意发展东区,因此很多政府部门由中环和湾仔搬到东区办公,加上很多中、上环跨国公司搬到太古坊新核心商业区,令东区承接了部分原本属于中上环的政治中心功能和经济中心功能。

地理

傍晚的西湾河及筲箕湾一带

东区包括四个法定分区,分别为北角炮台山北、北角半山)、鲗鱼涌康山太古城)、筲箕湾西湾河)及柴湾杏花邨小西湾),括号内为分区或地方俗称。

西以屈臣道、麦连街、蚬壳街、留仙街(连接英皇道天后庙道交界)、云景道及怡景道和湾仔区为界;南以黑角头南区为界。

东区人口接近六十万,在香港十八区排第四[3];毗邻的湾仔区却只有十五万,全港第二少[4]。为解决2015年取消委任区议员后,湾仔区议席太少的问题,原属东区的“维园”和“天后”选区会改属湾仔区,并把东区区议会范围缩短至炮台山,并于2016年1月1日生效。

历史

东区一带早于宋朝时便有人聚居,当时来往浙江福建广州之间的船只,有时会在途经柴湾时到岸上取水。 (一九九一年, 在湾仔区的奇力岛,即往日的灯笼洲,发现一个盛载二千多枚隋、唐及宋朝钱币的陶罐,但是柴湾地区目前还未有发现过两宋时代文物,香港康文署出版的《罗屋博物馆》就认为柴湾在两宋时可能有路过的商旅,水手在岸上取水。 )

香港岛海底隧道入口,填海之前该处是奇力岛(英治之前又名灯笼洲)曾出土过隋代至于两宋时期的钱币。

1890年的港岛东区地图

东区的语言,早期以闽南语为主,包括原居民的闽南渔民以及香港开埠以来定居铜锣湾的福建籍人口,北角的福建籍人口早期由铜锣湾一带伸廷,后来又由北角伸廷至鲗鱼涌以及整个东区。香港人口中的闽南人自开埠以来聚居于湾仔(特别在厦门街一带)、铜锣湾以及上环(福建商会的中心)一带,而北角、鲗鱼涌以及西环一带的福建人则是较后迁入的,而在潮州人聚居的九龙东一带亦有一定数量的福建人,在福建人聚居的地方亦有一定数量的潮州人。而香港有120万至140万的闽南人,当中散居于全港各区。在大逃港以后,香港人口变为以说粤语为主,而香港政府推广粤语为香港通用语,使香港各省籍文化人都以广州话为母语,所以在各个福建人聚居的地区亦绝大多数改以港式广州话沟通。

东区的北角、鲗鱼涌的人口很大量祖籍是来自福建,而柴湾以及筲箕湾则有部分闽系渔民以及福建籍移民,但香港人口是以二次大战后移民以及偷渡潮抵港为主,在语言统一后亦使各民系人混居,所以东区人口不限于闽系的闽南人潮州人以及闽东系的艇户。( 有一段时期, 北角等地也有少数上海人,广府人移入)

在未有区议会之前,现时的东区根据当时的市政局分界划分为北角及筲箕湾两区,现时的铜锣湾东在北角以外(属湾仔区)。

另一方面,1969年因应民政主任计划而划分的东区,还包括现今南区之东部(赤柱石澳),直至1981年南区的成立为止。

由于19世纪的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力量主要是海军力量,所以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政府选择中西区作为维多利亚城,而柴湾在香港岛东部的海边,有被海盗袭击的危险,无险可守,所以即使是20世纪上半叶,柴湾仍长期处于落后的位置。直至二次世界大战完结后,英国重占香港,香港政府为处理当时居民的居住问题和就业问题,于是仿效英国工业革命带动经济的做法,在柴湾设立工业区,并设立公共房屋,令人民得以安居乐业,香港政府的华人官员还把其中的公共房屋命名为兴华村,这个名字有华人在香港复兴,当家作主的深远意味。

直至现在,香港岛东部不再有海盗袭击的危险,而且东区走廊和香港2号干线在1984至91年7月之通车已使东区发展迅速,加上香港岛的就业机会比较多,所以,为应付市民对港岛住房的需求,政府和发展商在90年代一直大力发展区内住房建设和配套建设,包括各色各样的公共房屋,居屋和私人楼宇,应付市民的不同需要。

行政区划

民政事务专员

现任东区民政事务专员陈尚文先生,于2018年6月13日接替邓如欣出任该区专员。

历任东区民政事务专员

  • 李金忠 先生(任期:1998年-2000年12月22日)
  • 谢美珊 女士(任期:2001年1月8日-2003年6月22日)
  • 曹振华 先生(任期:2003年6月23日-2009年10月2日)
  • 许英扬 先生(任期:2009年10月6日-2013年11月30日)
  • 邓如欣 女士(任期:2013年12月2日-2018年6月12日)
  • 陈尚文 先生(任期:2018年6月13日至今)

区议会

东区区议会曾是香港最大规模的区议会,其地位目前由观塘区议会取代,现有35个议席,全体皆为民选议员。该会于1982年成立。东区区议会的标志由英文字母“E”字加上左侧一点组成的人形,从上方开始顺时针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组合而成。 东区区议会是香港十八个区议会之一,负责协助处理东区的事务,共有35名议员,现届东区区议会由民主派主导,35名议员当中32名为民主派议员,只有3名为建制派议员。

统计资料

根据香港花旗银行委托香港大学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进行的第九次香港百万富翁调查,全港最多百万富翁是港岛东区,可见港岛东区是全港最多中产人口的地区。所以,东区占香港的人口质素是数一数二的。 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资料[5],东区的人口资料如下:

人口特征
  • 人口: 616,199人
    • 15岁以下: 15.1%
    • 15至64岁: 72.8%
    • 65岁及以上: 12.1%
  • 年龄中位数: 38岁
  • 十五岁及以上从未结婚人口比例
    • 男性: 32.4%
    • 女性: 30.6%
  • 6至18岁人口就学比率: 95.6%
  • 20岁及以上非就学人口具专上教育程度比例: 21.7%
劳动人口特征
  • 劳动人口: 327,925
  • 劳动人口参与率
    • 男性: 72.4%
    • 女性: 54.6%
    • 合计: 62.7%
  • 工作人口每月主业收入中位数: 12,000港元
住户特征
  • 家庭住户数目: 187,222户
  • 家庭住户平均人数: 3.2人
  • 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 23,705港元
房屋特征
  • 有人居住的屋宇单位数目: 183,628个
  • 每个屋宇单位的平均家庭住户数目: 1.02户
  • 自置居所住户在家庭住户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 61.5%
  • 家庭住户每月按揭供款及借贷还款中位数: 10,000港元
  • 按揭供款及借贷还款与收入比率中位数: 28.3%
  • 家庭住户每月租金中位数: 2,000港元
  • 租金与收入比率中位数: 17.1%

名人:

  • 郭少棠: 历史学家,《东区风物志一走进社区觅旧情》

社区环境

公共屋邨

东区的公共屋邨主要集中在筲箕湾柴湾小西湾

居屋屋苑

东区的居屋屋苑主要集中在西湾河、筲箕湾及柴湾。

主要私人屋苑

大型商场

太古城中心一期

公共设施

教育

大专院校

中学教育

小学教育

幼儿教育

国际学校

特殊学校

医疗服务

公营诊所
公营医院(港岛东联网)

文娱康乐

旅游景点

经济发展

商业

东区的商业大厦及酒店集中于炮台山太古城鲗鱼涌一带,主要大厦是太古坊,于2008年4月起东区最高的摩天大厦港岛东中心分阶段入伙.

工业

工业大厦集中于北角东部、柴湾码头柴湾道近港铁站一带。

区内收入

北角及鲗鱼涌是传统地段最贵的市区住宅区之一,交通方便,收入中位数是全港第四高,但筲箕湾及柴湾有15座公屋,23座居屋,使东区内部收入差异极大。不过,公屋也为东区注入了草根劳动力,使东区中产人口可以享受价格更低廉的服务,所以东区城市规划是非常成功的。

交通

东区常见的公共行人天桥,以圆角矩形为设计特色

道路

干线道路

港铁

电车

巴士

巴士
专营巴士路线列表
专线小巴
专线小巴路线列表
红色公共小巴

渡轮

未来

道路

未来发展

东区走廊下设行人板道

香港特区政府于2020年12月31日刊宪,建议在东区走廊下增设板道,用作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以连接铜锣湾鲗鱼涌的海滨,加强北角海旁的连通性。[7]

拟议板道分为东、西两段,从油街糖水道为西段(长约0.7千米),而从电照街至海裕街为东段(长约1.1千米)。走线尽量利用东区走廊结构下的遮荫,将拟议板道对维多利亚港的影响减至最低。板道宽度最少10米,让不同人士(包括行人、缓跑人士、骑单车者和其他人士)可以安全共用并进行不同的活动。

除了西段和东段两端共四个出口外,亦会设置五个连接点,以加强板道与内陆的联系。建议方案亦包括建造合共三条开合桥,让船只在有需要时得以进出拟议板道以内的近岸水域,并降低板道的坡度,创造更舒适的体验和增加亲水性。

此外,拟议板道的沿线将会铺设水管、污水管及公用设施,以配合设置配套设施如洗手间、饮水机和小食亭等。方案建议利用东区走廊现有的桩柱式保护墩上的空间,建造合共六个观景台,以方便市民欣赏维多利亚港景色,并会建造一个钓鱼平台,方便垂钓人士。

参考文献

  1. 香港2020年18區面積 - 主要統計數字. 
  2. 2020人口 (PDF). 
  3. 仅次于沙田区观塘区元朗区[1]
  4. 仅多于离岛区
  5. 香港政府统计署. 有關香港島各區議會分區的簡要統計資料. 2006年8月17日 [2007年6月7日]. 
  6. 東區走廊下設行人板道建議刊憲.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2020-12-31. 
  7. 东区走廊下设行人板道建议刊宪,香港政府新闻公报,2020年12月31日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