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鲍德温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斯坦利·鲍德温阁下
The Rt Hon. Stanley Baldwin
联合王国首相
任期
1935年6月7日-1937年5月28日
君主乔治五世
爱德华八世
乔治六世
前任拉姆齐·麦克唐纳
继任内维尔·张伯伦
任期
1924年11月2日-1929年6月5日
君主乔治五世
前任拉姆齐·麦克唐纳
继任拉姆齐·麦克唐纳
任期
1923年5月23日-1924年1月16日
君主乔治五世
前任安德鲁·博纳·劳
继任拉姆齐·麦克唐纳
英国枢密院院长
任期
1931年8月24日-1935年6月7日
君主乔治五世
前任查理·卓普
继任内维尔·张伯伦
英国保守党党魁
任期
1923年5月22日-1937年5月28日
君主乔治五世
爱德华八世
乔治六世
前任安德鲁·博纳·劳
继任内维尔·张伯伦
财政大臣
任期
1922年10月27日-1923年8月27日
前任罗伯特·霍恩爵士
继任内维尔·张伯伦
个人资料
出生1867年8月3日
 英国乌斯特郡布由德利
逝世1947年12月14日(80岁)
 英国乌斯特郡
塞弗恩河畔斯陶尔波特
墓地伍斯特座堂
政党英国保守党
配偶露西·利兹代尔
信仰英国圣公会
签名

斯坦利·鲍德温,第一代布由德利的鲍德温伯爵KGPC(英语:Stanley Baldwin, 1st Earl Baldwin of Bewdley,1867年8月3日—1947年12月14日),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曾经出任财政大臣及三任英国首相

生平

早年生涯

鲍德温在1867年8月3日生于英格兰乌斯特郡布由德利下公园的下公园宅第(Lower Park House),父亲名叫艾尔弗雷德·鲍德温(Alfred Baldwin,1841年—1908年)。早年先后就读于哈罗公学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在大学修读历史。毕业后,鲍德温投身于家族生意,并在1892年9月12日与露西·利兹代尔结婚,两人生有4名女儿和3名儿子(其中一名夭折)。

1906年大选中,鲍德温首次参与国会选举,出选基德明斯特选区。但由于当时保守党在自由贸易的议题上出现内部纠纷,以致保守党在当年大选中大败,连带鲍德温也未能成功当选。两年后,鲍德温的父亲去世,而他的父亲生前是代表布由德利选区的国会议员,鲍德温于是趁机会参与补选,并成功当选,继承父亲的席位,从此进入下议院

国会生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鲍德温成为了时任保守党党魁安德鲁·博纳·劳国会私人秘书,在1917年他又获委任为官阶不高的财政部财务秘书(Financial Secretary to the Treasury)。在财政部财务秘书任内,他致力鼓励富裕的人自愿捐钱给国家,好让英国在大战后有能力偿还战债,当中,他更曾经以“FST”(即“财政部财务秘书”之英文简写)的名义,在《泰晤士报》撰文。至于他本人也以身作则,捐出自己家当的1/5,以解国家之困。在1921年,鲍德温获擢升为贸易委员会主席

在1922年下半年,当时保守党党内对自由党首相戴维·劳合·乔治的不满不断升温,不少党员亦要求保守党应退出与自由党所组成的联合政府。期间,保守党党员曾在是年10月,于卡尔顿会举行了一次会议,在会上,鲍德温声言他不再支持联合政府,更谴责劳合·乔治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将为整个政坛带来破坏。纵使保守党党内大部分的领导人都不愿意退出联合内阁,但在激进派的促使下,是次会议到最后仍然决定保守党退出联合政府。结果,联合政府不久即因为保守党的退出而垮台,由安德鲁·博纳·劳出任英国首相,并且第二度出任保守党党魁。在组阁的时候,博纳·劳希望有新血加入内阁,于是就委任了鲍德温为财政大臣。到同年11月,英国举行了1922年大选,保守党重新在选举中取得了多数优势。

出任首相

斯坦利·鲍德温

1923年5月,博纳·劳证实患上癌症,而且是绝症,于是他决定辞去首相一职。由于当时保守党主要的元老都身在内阁以外,因此就只有两位合适的人选,分别是时任外务大臣寇松勋爵和鲍德温。按照惯例,首相人选应由乔治五世亲自钦定,但背后却是要先听从重臣元老,如亚瑟·贝尔福等的意见。当时不少保守党党员不希望由寇松勋爵接任首相。首先,寇松勋爵属上议院议院,与首相之身份有所不符(这种考虑并不代表凡是贵族便不可任相);其次他对国内事务缺乏经验,而且部分人认为他为人讨厌;第三,寇松勋爵具有贵族背景,但保守党在当时却正设法隐去其贵族色彩。

最终,英王选择了以鲍德温担任首相,并在1923年5月23日履新。在任首相之初,鲍德温仍然兼任财相一职。他曾经拉拢自由党财政大臣雷金纳德·麦克纳到他的内阁出任财政大臣,但是失败。结果他在同年8月委任内维尔·张伯伦为财相。

鲍德温上任首相之时,保守党在下议院占有明显的多数优势,可确保其政府能执政最多5年,才需要再次举行大选。但是前任首相博纳·劳在在上次大选时曾经各国民许下诺言,指保守党政府一日不再举行大选,一日也不会引入关税。对鲍德温而言,面对国内失业率日益上升,自由贸易又带动入口货品的价格下降,削弱本土货品的竞争力,因此他的政府是有必要引入关税的。结果,鲍德温决定提前在1923年12月举行大选,以期尽早为英国引入保护性关税,减低失业率。虽然鲍德温此举重新消弭了保守党党内的矛盾,但是次大选却反映国民对实施关税一事出现分歧。在大选后,保守党在下院只余258席,工党得191席,而自由党亦得159席。保守党虽然仍在下院占有多数,但已经失去了多数优势。明显地,保守党在推销关税一事上大大拖累了选情。

1923年大选完结后出现悬峙国会,鲍德温仍然留任首相至1924年1月的新一届国会开幕大典。及后其政府因为不信任动议获通过而垮台,鲍德温也随之辞去首相一职。

鲍德温第一任政府垮台后,工党的拉姆齐·麦克唐纳在1924年1月22日出任首相,在自由党支持下组建一个不稳的弱势少数政府。这个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工党政府,仅仅存活了10个月便宣告垮台,于是英国在1924年10月再次举行大选。保守党在这次选举中重新得到了压倒性的胜利,凭借着自由党的急速衰败,成功在下议院得到了223席的多数优势,并由鲍德温于同年11月4日第二度出任首相,这次任期鲍德温委任温斯顿·丘吉尔为财相。在他第二次任首期间,国内发生了1926年全国大罢工,期间鲍德温设法维持全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又表明除非工会放弃罢工,否则坚决拒绝进行任何谈判。虽然他的政府未有因此垮台,但罢工仍然对全国构成了沉重的破坏。

鲍德温上任后不久,便委托了韦尔勋爵(Lord Weir)担任委员会主席,以“评估全国电力供应的问题”。韦尔勋爵在1925年5月14日发表了委员会报告,报告建议英国应设立中央电力委员会,属于政府独占性质,而委员会之经费将由英国政府和地方电力企业共同承担。鲍德温接纳了韦尔勋爵的建议,并在1926年年尾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中央电力委员会之设立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到了1929年,全国电力供应上升了4倍,但营运开支却不增反减。至于用电者的数量亦由1926年的75万,大幅增加至1929年的9百万人[1]

1929年大选,保守党虽然取得最多选票,但议席不及工党,工党再次上台,组建少数政府,处处受保守党牵制,由于经济大萧条,1931年,时任工党首相麦克唐纳不得不与鲍德温和保守党合作,组成联合政府。麦克唐纳因为之决定,使他被工党开除党籍,而他的联合内阁中更充斥保守党人,同年大选,保守党在这次选举中重新得到了压倒性的胜利,在国会取得压倒多数(615席中的470席,连同其他联合政府成员合共554席),保守党完全主导联合政府。此外,麦克唐纳之精神状况大不如前,加上保守党在国会取得压倒多数,因此时任枢密院议长的鲍德温才是联合政府内真正的实权领袖。1935年麦克唐纳被迫下台,鲍德温遂第三度担任首相,当时他已经67岁,上任不久,其政府即通过了极富争议性的《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早在1932年,鲍德温已预视到欧洲大陆极权主义之冒升,当时他在下议院曾发言道:“轰炸机总有一天会到来,而唯一的防犯就是进攻。”另外在工党猛烈反对下,鲍德温亦展开了一系列的重整军备计划,又对英国皇家空军进行重组和扩张。在1935年至1937年,即鲍德温第三度任首相期间,面对欧洲政局日益不明朗,他未有加以制止纳粹德国违约扩军而遭受广泛的谴责,后来更有不少人认为他要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爆发负责。与此同时,鲍德温任内又爆发了英王爱德华八世退位风波,在退位风波完满解决后,他决定在新任君主乔治六世举行登基大典后提早退休,结束14年执政。退休后,鲍德温在1937年6月8日获册立为布由德利的鲍德温伯爵

晚年

鲍德温伯爵纹章的盾徽

鲍德温退休后没有再活跃于政坛,随着亲密盟友、其接班人内维尔·张伯伦1940年去世,鲍德温同样被舆论认定他在战前是绥靖政策的支持者,这使他在二战期间和战后都变得不受欢迎。而曾于其首相任内担任英国财政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担任战时首相期间,亦只曾一次向鲍德温征询意见,希望他就英国应否与正在保持中立的爱尔兰自由邦加强合作发表意见(鲍德温的意见是不应加强合作)。鲍德温在1930年起出任剑桥大学校监至逝世为止。

去世

1945年6月,鲍德温的妻子去世,他在当时也患上了关节炎,要倚靠手杖走路。1947年10月,鲍德温最后一次出席公众场合,在伦敦为一尊乔治五世的雕像主持揭幕仪式,其时鲍德温已经耳聋,面对在场群众欢呼欢迎,他却向旁人问到:“他们是否向我发出嘘声?”12月14日,鲍德温在乌斯特郡附近,塞弗恩河畔斯陶尔波特的阿斯特利堂(Astley Hall)安睡时去世,享年80岁,遗体火化后安葬于乌斯特大教堂。其宅第在遗嘱中估值280,971英镑

身后评价

鲍德温是一国保守主义者。1937年退休的时候,他获得了不少的称颂。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贬抑了他的公众形象。鲍德温连同张伯伦与麦克唐纳三任首相,常被认为要对英国在1939年大战爆发之前,未及有充足的军事准备负责。而鲍德温的辩护者却指出,他一向走温和路线,因此没有全国一致的共识,都不应推行激进的军事重整计划。而事实上,当时不论英国法国还是美国,本身高举和平主义绥靖政策大行其道。

不过对丘吉尔而言,他却认为鲍德温难辞其咎。他坚信鲍德温执政十多年对纳粹德国采取安抚的态度,促使希特勒认为,英国一日不受到攻击,一日也不会战斗。丘吉尔虽然对其前任内维尔·张伯伦等政治对手以宽宏大量对待,不过对鲍德温却不留情面。在鲍德温1947年80大寿的时候,丘吉尔拒绝寄送贺卡,更说到:“我希望他早日康复,但他没有在世上存在过会更好。”

荣誉

杂记

第一届内阁,1923年5月 - 1924年1月

更换

  • 1923年8月 – 内维尔·张伯伦接替鲍德温首相任财政大臣。威廉·乔因森-希克斯爵士接替张伯伦任健康大臣。国库大臣一职空白。

第二届内阁,1924年11月 - 1929年6月

更替

  • 1925年4月 – 寇松勋爵去世,贝尔福勋爵接任外相。索尔兹伯里勋爵成为上议院的新领袖,兼任掌玺大臣.
  • 1925年6月 – 成立统治事务部,由莱奥·艾默里任统治事务大臣,兼殖民地大臣。
  • 1925年11月 – 沃尔特·吉尼斯接替E.F.L.伍德为农业大臣。
  • 1926年7月 – 苏格兰秘书升级为苏格兰大臣。
  • 1927年10月 – 柯兴登勋爵接替塞西尔勋爵为兰开斯特公爵领地大臣
  • 1928年3月 – 黑尔什姆勋爵(道格拉斯·霍格爵士)接替凯夫勋爵为大法官。其总检察长一职空白。
  • 1928年10月 – 皮尔勋爵接替伯肯黑德勋爵为印度大臣。伦敦德里勋爵接替皮尔为首席公共工程专员

第三届内阁,1935年6月 - 1937年5月

更替

  • 1935年11月 – 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接替詹姆斯·亨利·托马斯为自治领事务大臣. 托马斯则转任麦克唐纳的殖民地大臣. 哈利法克斯勋爵接替伦敦德里勋爵为 掌玺大臣上议院领袖. 达夫·库珀接替哈利法克斯勋爵为陆军大臣. 菲利普·坎利夫-莱斯特受封为斯温顿子爵,博尔顿·艾尔斯-蒙塞尔受封为蒙塞尔子爵.
  • 1935年12月 - 安东尼·艾登接替塞缪尔·霍尔爵士为外交大臣兼不管国务大臣.
  • 1936年3月 – 托马斯·因斯基普爵士进入内阁任国防协调大臣. 尤斯塔斯·珀西勋爵退出内阁.
  • 1936年5月 –威廉·奥姆斯比-戈尔接替J.H.托马斯为殖民地大臣. 斯坦霍普勋爵接替奥姆斯比-戈尔为首席工程专员.
  • 1936年6月 – 塞缪尔·霍尔爵士接替蒙塞尔子爵为第一海军大臣.
  • 1936年10月 – 沃尔特·艾略特接替柯林斯为苏格兰大臣. 威廉·谢菲尔德·莫里森接替艾略特为农业大臣. 莱斯利·霍尔-贝利沙进入内阁任交通大臣.

参考文献

引用

  1. Keith Middlemas and John Barnes, Baldwin: A Biography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9), pp. 393-4.
  2. Oxbridge rivalry, Indirect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universities
  3. 第32892號憲報. 伦敦宪报. 28 December 1923: 9107 [20 August 2008]. 

网页

参见

官衔
前任者:
哈德曼·利威尔爵士
财政部财务秘书
1917年–1921年
继任者:
爱德华·希尔顿·杨
前任者:
罗伯特·霍恩爵士
贸易委员会主席
1921年–1922年
继任者:
菲力浦·劳埃-格雷姆爵士
前任者:
罗伯特·霍恩爵士
财政大臣
1922年–1923年
继任者:
内维尔·张伯伦
前任者:
安德鲁·博纳·劳
英国保守党党魁
1923年–1937年
继任者:
内维尔·张伯伦
英国首相
1923年–1924年
继任者:
拉姆齐·麦克唐纳
下议院领袖
1923年–1924年
前任者:
拉姆齐·麦克唐纳
反对党领袖
1924年
继任者:
拉姆齐·麦克唐纳
前任者:
拉姆齐·麦克唐纳
英国首相
1924年–1929年
继任者:
拉姆齐·麦克唐纳
下议院领袖
1924年–1929年
前任者:
拉姆齐·麦克唐纳
反对党领袖
1929年–1931年
继任者:
阿瑟·亨德森
前任者:
帕穆尔勋爵
枢密院议长
1931年–1935年
继任者:
拉姆齐·麦克唐纳
前任者:
斯诺登子爵
掌玺大臣
1932年–1934年
继任者:
安东尼·艾登
前任者:
拉姆齐·麦克唐纳
英国首相
1935年–1937年
继任者:
内维尔·张伯伦
下议院领袖
1935年–1937年
联合王国贵族爵位
前任者:
新创设
布由德利的鲍德温伯爵
1937年–1947年
继任者:
奥利弗·鲍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