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敦礼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崔敦礼(596年—656年8月28日),本名安上,字敦礼,后被唐高祖以字行[1]雍州咸阳人,隋朝礼部尚书崔仲方之孙。其先本居博陵,魏末迁徙至关中。涉文史,重结义,仰慕苏武之为人。

家世

出身博陵崔氏。汉朝尚书崔寔之十五世孙。

  • 五世祖:崔挺,魏光州刺史、泰昌县子,赠辅国将军、幽州刺史,谥曰景。
  • 高祖:崔孝芬,魏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吏部尚书。
  • 曾祖:崔宣猷,周梁州总管、固安县公,隋大将军、通守、汲郡公,谥曰明。
  • 祖父:崔仲方,周仪同大将军,隋大将军、代州总管、太常卿、礼部尚书、固安县公。
  • 父亲:崔民焘,随太子通事舍人,定陶令、石城县男。唐朝赠定州刺史。

生平

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命其往幽州召庐江李瑗。瑗举兵造反,执敦礼,问京师之事,敦礼竟无异词。唐太宗闻而壮之,迁左卫郎将,赐以良马及黄金杂物。

贞观元年(627年),擢拜中书舍人,迁兵部侍郎,频出使突厥。累转灵州都督。贞观二十年(646年),征为兵部尚书。又奉诏安抚回纥铁勒部落。时薛延陀寇边,敦礼与英国公李𪟝瀚海都督回纥吐迷度为其下所杀,诏敦礼往就部落绥辑之,因立其嗣子而还。敦礼深识蕃情,凡所奏请,事多允会。

永徽四年(653年),取代高季辅成为侍中,累封固安县,仍修国史。永徽六年(655年),加光禄大夫,取代柳奭成为中书令,兼检校太子詹事。敦礼以老疾屡次请退。显庆元年(656年),拜太子少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敕召其子定襄都督府司马余庆,使侍其疾。以显庆元年岁次丙辰八月癸巳朔三日乙未(656年8月28日),薨于〇阳里第,春秋六十有一。唐高宗举哀于东云龙门,赐东园秘器,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谥曰

子嗣

崔敦礼碑

原存陕西醴泉县烟霞乡官厅村南约400米处崔敦礼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身高3.38米,宽1.10米.碑额篆书,题《大唐太子故少师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固安昭公崔公神道碑》。于志宁撰文,其子于立政楷书,约36行,满行84字,碑右下部字迹尚清,左面中上部亦可辨认,其余均磨灭殆尽。

参考

参考资料

  1. 《金石录·卷二十四》:右《唐崔敦礼碑》。案《新唐史·列传》云“敦礼,字安上”,而《宰相世系表》则云“名安上,字敦礼”。今此《碑》所书与《表》合,然《旧史》及《碑》皆言“敦礼,本名元礼,高祖为改名焉”,其孙兢墓志亦云“名敦礼”,盖疑其以字行尔。又《世系表》其末载崔氏为宰相者二十余人,而独不着敦礼,乃其阙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