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嘉锡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卢嘉锡
性别
出生1915年10月26日
 中国福建省思明县(今厦门市思明区
逝世2001年6月4日(2001岁-06-04)(85岁)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
国籍 中国
籍贯台湾安平县米街(今台南市中西区新美街)
政党中国农工民主党

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2001年6月4日),男,祖籍台湾安平,生于福建思明,中国化学家。

生平

卢家世居台湾安平米街(今台南市中西区新美街),生于福建思明(今厦门市思明区)。父亲是汉学先生(教蒙塾的老师),日本殖民台湾后实施住民去就决定日,全家便离开台湾搬到福建,并居住在思明(今厦门市思明区),因“台湾人在大陆被人看不起”而对外宣称是福建龙溪人,卢去读书以后,又根据自己出生在厦门,对外说自己是福建厦门人,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敢对外自称是台湾人[1]

卢嘉锡1934年毕业照

1927年,考入厦门私立大同中学[2]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UCL)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工作学习。1944年在马里兰研究室参加美国国防研究工作。1945年返回中国,在厦门大学任教,后担任副校长等职。

195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年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并兼福建省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等职。1973年,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 “元件组装”设想等问题,在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

1978年,以“台湾省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84年当选欧洲科学文艺文法学院名誉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曾任第三世界科学院理事会理事、副院长等职。1986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第三届全国委员会。6月28日,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推举其担任副主席[3][4][5]

1987年卸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主席团名誉主席等职;同年,获伦敦城市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1995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并选举产生第四届全国委员会。5月27日,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其被选为荣誉委员[6][7][8]

2001年6月4日在福建福州病逝。

社会兼职

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七、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会长等职。

荣誉

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参考来源

  1. 卢咸池《一生追求进步光明 献身科学教育事业——忆父亲卢嘉锡的几件往事》
  2. 新浪网. 卢嘉锡 打下了厦大化学系根基. 2006-04-01 [2018-03-03]. 
  3. 中国科协研究室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中国科协研究室. : 94–96. 
  4.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4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 408. ISBN 7-80136-318-3. 
  5. 陈建新等主编.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0: 609. ISBN 7-5351-1355-9. 
  6.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 1992. 北京: 华艺出版社. 1992.10: 475–476. ISBN 7-80039-683-5. 
  7.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4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 409–410. ISBN 7-80136-318-3. 
  8. 陈建新等主编.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0: 609–610. ISBN 7-5351-1355-9. 

另见

前任:
方毅
中国科学院院长
1981年-1987年
继任:
周光召
前任:
周谷城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8年-1997年
继任:
蒋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