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列夫·托尔斯泰
1908年5月的托尔斯泰(普罗库金-戈斯基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摄;本照片亦为俄罗斯首张彩色照片)
出生(1828-09-09)1828年9月9日
 俄罗斯帝国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逝世1910年11月20日(1910岁-11-20)(82岁)
 俄罗斯帝国梁赞省阿斯塔波沃(Астапово)
职业小说家、短篇故事家、剧作家、散文家
语言俄语、法语
创作时期1852年–1910年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配偶索菲亚·别尔斯
儿女14名子女

签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语: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拉丁化Lev Nikolayevich Tolstoy、英语:Leo Tolstoy)(1828年9月9日儒略历8月28日)-1910年11月20日儒略历11月7日)),俄国小说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也是非暴力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托尔斯泰家族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作为杰出的艺术巨匠,托尔斯泰创作有三大特点: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卓越的心理描写,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托尔斯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他还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托尔斯泰于1902年至1906年间每年均获得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于1901年、1902年和1909年多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而他从未获奖也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巨大争议之一。[1][2][3][4]

早年经历

20岁时的托尔斯泰,1848年。

182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诞生于距离莫斯科以南约200公里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距离图拉仅10公里。托尔斯泰家族是非常知名的古老俄罗斯贵族之一。小时候,托尔斯泰双亲即去世,由亲戚抚养长大。托尔斯泰的父亲尼古拉·伊里奇·托尔斯泰曾参加1812年拿破仑进攻莫斯科的俄法战争

1844年,他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与东方语言,他的老师称他“既不懂也不愿意学”[5],后来他选择直接辍学[5]。1847年,他回到亚斯纳亚-博利尔纳“晴园”,希望经营“晴园”同时自行安排学业。他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但随后就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社交场所中,终于欠下了一大笔赌债。

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一同前往高加索当兵,此时他尝试写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透过小主人翁单纯的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展示了一位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6]

写作生涯

《战争与和平》于1873年发行的第三版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体会到战争的残酷。这段时间他继续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写成《少年》和《青年》成为研究他思想成长的重要资料。并将自己的战争经历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发表之后很受欢迎,他开始在文学界小有名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都对他抱有很高希望。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这一段时间他很矛盾,他重新投入娱乐圈子,酗酒好赌,而同时他自己又清楚的觉得不能再如此,并对别人类似的行为大加挞伐。这种偏激的个性使得他很快不被文学圈子所容。最典型的就是他与屠格涅夫。屠格涅夫性情温和,使托尔斯泰对他抱有一种父辈的感情,非常赞赏他的天赋,希望他不要虚度光阴,认为如果他不浪费自己的天才的话将比任何人都有成就。青年的托尔斯泰有时候和对方相处很好,但是也常发生激烈的争吵,最终导致两人1861年的长达17年的决裂,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屠格涅夫令人厌烦。……他才华横溢,但他就像一个依靠管道送水的喷泉,你始终担心他会很快断水枯竭。”

1857年,游历西欧,写短篇小说《琉森》。1863年,托尔斯泰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这是他早期创作的总结提出自己贵族平民化的观点。1865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完成划时代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1879年他在《忏悔录》中写道:“我有一些困惑的时候。生活停顿下来,仿佛自己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或该做些什么;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

1889年开始撰写《复活》,十年后完稿。

婚姻生活

托尔斯泰的妻子别尔斯和小女儿亚历山德拉

1862年9月23日,34岁的托尔斯泰与年仅18岁的索菲亚·别尔斯(1844年8月22日-1919年11月4日)结婚。索菲亚是沙皇御医的女儿。[7]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其中有5个孩子夭折。[8]他和妻子的关系至今仍有争议。但可以确认的是大部分时光他们过得不错。是的,如果他的妻子只是注重金钱物质的话。但是一个爱上文豪丈夫的妻子会只注重物质吗?任何一个妻子或者说任何一个女人都不会说因为生活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不错的,而可以麻痹自己忽视那仅仅一部分的糟糕,那个仅有的一点点糟糕、会压垮整个婚姻家庭的幸福。哪怕365天里,丈夫只有一晚是和别的女人共眠也是不可饶恕的。更别说换做男人,婚姻是对对方的承诺也是忠诚的契约。托尔斯泰是个基督徒,经常把如何过爱的生活的话题挂在嘴边,但他的妻子索菲亚笔下,却有这样痛心疾首的描述:“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来不在白天。”她抱怨:‘在他身上找不到一丝真正的温情,他的慈爱并不是来自心底,而只是一种理论。他在自传中会宣扬自己如何帮忙邻人提水,但不会有人知道他从来不曾想过要让他的妻子休息片刻,给予自己妻子一个喘息的机会。在这卅二年当中,他从未给生病的孩子倒过一杯水喝!也不会花五分钟的时间陪伴在他们床边,好叫我有片刻的休息。’但是,世上没有谁能够这样的指责耶稣,因为耶稣基督无论在外在家,祂都是言行一致。托尔斯泰的妻子帮助丈夫管理庄园,整个庄园占地380公顷,有森林、河流、湖泊,苹果园有30多公顷,树木成荫,风景优美,使生活井井有条。这使得托尔斯泰可以将全部时间用于文学作品的精雕细刻。在这里,托尔斯泰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他每一部作品都要修改很多次,他妻子也进行誊清和保存文稿的工作。[7]

但是托尔斯泰将记录自己年轻时代行为的日记交给了妻子,内容记载托尔斯泰婚前赌博、召妓、甚至感染性病,还与一名女工生了一个私生子。这让别尔斯大为光火。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真想烧了他的日记和他的过去。”“我梦见了一个巨大的花园,……我抓起他的孩子,撕扯起来。我扯下了他的头颅和双腿——我像疯子一样。”她学安娜·卡列尼娜那样去“卧轨”,甚至服毒自杀,闹得全家不得安宁。她自己也承认“总有一天我会嫉妒得自杀。”这使得托尔斯泰更厌恶这场婚姻。他在日记中写道:“(索菲亚)成了我痛苦的根源。”“我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种疯狂,我看不见任何出路。”只能说这对夫妻都是缺乏经营婚姻的智慧,也是缺乏沟通的结果,他们是世界上最了解对方弱点的人,却成为对方最大杀伤力的施害者。

另外托尔斯泰晚年激进的思想也让夫妻产生很大隔阂,甚至准备放弃财产,过简朴生活,而与妻子发生龃龉。他的妻子既不理解,更完全不能接受,认为是“整套哲学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完全建筑在虚荣心、名利欲和出风头的基础上。”大女儿塔妮娅说:“你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物质生活,但是你却忽略了他更珍视的东西。如果你同样关心他的精神生活,他会是多么感动,会百倍地报答你的付出。”夫妻之间缺乏交流,使得婚姻生活每况愈下。高尔基说托尔斯泰“非常喜欢谈论女人,但总是带着俄国农民的粗野口气……他对女人的态度是一种顽固的敌意。他最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惩罚她们。……这是一个男人对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幸福而进行的报复。”

晚年

托尔斯泰的陵园位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1910年11月10日,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从自己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秘密离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医生和小女儿亚历山德拉,一说托与悍妻感情不睦,吵架吵不过被赶出家门。托尔斯泰在途中患肺炎,最后客死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里。托尔斯泰弥留之际,全球各地的记者云集这个小车站,他的所有子女也都来到膝下,但托尔斯泰临死也不想见妻子一面。威廉·夏勒感叹道:“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天独厚,惟独不具备相互理解的能力。”[9]11月22日,托尔斯泰被专列送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并安葬在那里。[10]阿斯塔波沃站于1918年更名为列夫·托尔斯泰站

托尔斯泰五岁时,大哥尼古拉告诉他一个秘密。只要把这个秘密解开,世界上就不再有贫穷、疾病和仇恨。他又说这个秘密已经写在一根小绿帽上,绿帽就埋在小山涧旁的路边。这个小绿帽的故事,令五岁的托尔斯泰神往不已,找寻绿帽是托尔斯泰年幼时最热衷的冒险游戏。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传说中的绿帽,死后也是被安葬在那片树林里。[11][12]

在中国,《新青年》杂志1卷2号曾刊出翻译自《托尔斯泰的生活》一书的托尔斯泰之逃亡一文。

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

托尔斯泰身着农民服装,列宾画于1901年。

托尔斯泰在读过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后,开始逐渐转向该书所宣扬的苦行禁欲的生活。[13]

在1884年,托尔斯泰写了一本名叫《什么是我的信仰》的书,在书中他公开地承认了他的基督教信仰。他声称自己信仰耶稣教诲,特别是深受山上宝训的影响,以及有关非暴力和平主义的教条。美国贵格会介绍过托尔斯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给它的成员。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开信中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宣扬“勿以暴抗恶”原则,鼓励印度人用“爱的原则”拯救自己。在英国就学时就喜爱托尔斯泰的甘地大为震动,于1909年开始与托翁书信交往,直到第二年托翁逝世。深受托翁感染的甘地在南非工作期间,建立了托尔斯泰农场,接受了“勿以暴抗恶”的思想,被罗曼·罗兰诩为“托翁圣火的传人”。

高尔基曾评价他:“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来源请求]”而同时代苏联政治家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的艺术家”。

参考文献

引用

  1. Nomination Database. old.nobelprize.org. [2019-03-08]. 
  2. Proclamation sent to Leo Tolstoy after the 1901 year’s presentation of Nobel Prizes. NobelPrize.org. [2019-03-08] (美国英语). 
  3. Nobel Prize Snubs In Literature: 9 Famous Writers Who Should Have Won (PHOTOS). Huffington Post. 2010-10-07 [2019-03-08] (美国英语). 
  4. Hedin, Naboth.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The Atlantic. 1950-10-01 [2019-03-08] (美国英语). 
  5. 5.0 5.1 Author Data Sheet, Macmillan Readers (PDF).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10-08-22]. 
  6. 1910年11月10日 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逝世. 人民网. 2003-08-01 [2013-10-04]. 
  7. 7.0 7.1 Susan Jacoby, "The Wife of the Genius" (April 19, 1981) The New York Times
  8. Feuer,Kathryn B. Tolstoy and the Genesis of War and Pea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8014-1902-7
  9. 威廉·夏勒,《爱与恨:托尔斯泰夫妇的风暴婚姻》(Love and Hatred: The Stormy Marriage of Leo and Sonya Tolstoy)
  10. 葛维樱. 托尔斯泰百年忌辰寻访:在车站去世场景保留至今. 新浪网(转载自《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47期). 2010-11-19 [2013-10-04]. 
  11. 黄友玲. 托爾斯泰理想的實踐──小說《復活》的賞析與啟迪. 《旷野》. 2010-09-10, (167) [2013-10-04]. 
  12. 陈毅兴(1998),第二章 童年时代
  13. Tolstoy's Letter to A.A. Fet, August 30, 1869

来源

  • 陈毅兴 (编). 《列夫·托尔斯泰》. 辽海出版社. 1998. ISBN 7806388893. 

外部链接

专门网站
传记和评论
在媒体中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