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站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兵站(英语:Supply depot)是指军队在后方交通线上设置的供应、转运机构,主要负责中转物资、接收伤病员、招待过往部队等。兵站是军队战时后勤体制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保障部队行动具有重要作用。兵站中一般设有指挥、勤务部门和武器、弹药、油料等野战仓库,配有野战医院和运输、工程、修理、装卸、通信、警卫等分队[1]

起源

兵站制度诞生于19世纪晚期的欧洲大陆,专指近代陆军战时后勤组织。随着近代欧洲战争的频繁发生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越来越远离后方基地作战,军队与基地之间的联系显得日益重要。因此在19世纪晚期,法国、德国等陆军强国开始将设在前线与后方之间分散的仓库、补给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或数个补给线,以形成完整的后勤指挥、保障系统。兵站便是补给线上具体的站点。

“兵站”一词诞生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特指日本陆军的战时后勤体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仿照德、日陆军军制,聘请德、日籍教练编练新军,并翻译了上述国家的军事条令、教材,也由此引进了“兵站”一词。

引申

在近代狭义的“兵站”概念出现之前,中外古代历史上也产生过类似于近现代兵站性质和职能的军事后勤组织,如中外历代的驿站以及中国清代的粮台等。因此,古今中外军事史上,凡设在前线与后方之间,承担交通运输等后勤保障任务的组织和机构,均可以称为兵站,此为广义的兵站概念[1]

职能

兵站按所处的位置和任务通常分为基地兵站野战兵站

  • 基地兵站,是设在战役后方纵深地带、具有综合保障能力的兵站。通常配置在战役后方纵深内地形隐蔽、便于构筑防护工程、有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域,通常设在铁路和公路的连结点附近。主要负责战略战役物资储备、供应、管理,收治和后转一线兵站送来的伤病员,修理战损武器装备,必要时负责战略或战役预备队的机动作战保障。
  • 野战兵站,是设在战役后方浅近纵深、具有机动保障能力的兵站。通常由联勤分部在临战阶段派出,要求能跟随部队行动,随时展开与撤收。

此外,军队中还常设中途食宿兵站和口岸兵站。前者为过往部队和零星人员提供饮食、住宿,通常设置在长途军事交通线上;后者专门负责转运出境、入境军用物资,通常设置在国家边境的交通线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兵站的职能也有所拓展,即由战时拓展到平时,服务对象也不仅限于陆军,转为服务于陆海空各军兵种。如一些国家出于保护其海外利益或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在全世界重要的海、陆交通线附近,设立了一些永久性的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也可以称为海外兵站,一方面对来往部队实施补给,另一方面保护经过该地的交通运输线的安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站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根据正规化建设的需要,创建了自己的兵站体制[2]。抗日战争时期颁布的《八路军、新四军兵站工作条例》指出:”兵站是军队中后方勤务组成部分之一,担任军队中一切军用器材、文件和人员等前后输送的任务。“

1948年8月,军委总后方勤务部部长杨立三在谈到兵站职能时指出:“兵站即后勤,兵站工作应包括一切后勤工作事宜,卫生、被服供应、修配工作等……军邮应和兵站在一起,保证文件报刊之传递运输。兵站警戒应由兵站负责。兵站线上一切桥梁、公路的建筑等事宜也归兵站负责。再就是民力之组织与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争时期转入和平建设时期。兵站概念也在继承革命战争时期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时在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建立常设兵站线,以沟通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战略联系。同时在执行抢险救灾等其他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设立临时兵站线,进行交通运输保障。战时则由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建立临时兵站线,执行战役运输勤务。

参见

参考资料

  1. 1.0 1.1 郜耿豪. 近代以来中外兵站概念解析.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 (4): 79-84. ISSN 1000-5218. 
  2. 郜耿豪. 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兵站发展略论. 军事历史. 2013, (4): 63-67. ISSN 1002-4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