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势之战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兴势之战
三国的一部分
日期魏正始五年二月至五月丙午日[1]
244年2月尾-7月13日
地点
兴势山(在今陕西汉中市洋县以北)
结果 蜀汉胜
参战方
曹魏 蜀汉
指挥官与领导者
曹爽
郭淮
费祎
王平
兵力
100,000+ [2] 王平和刘敏所部30,000
费祎军不详
伤亡与损失
伤亡惨重 [3] 微小

兴势之战三国时期曹魏对敌国蜀汉的一场失败的入侵。战斗发生地在今陕西洋县北面的兴势山,为今长青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此战是曹魏摄政曹爽意图消灭敌国蜀汉的一次尝试,以完败告终。

背景

尽管曹魏朝堂强烈反对,曹爽相信此战可行,尤其是在蜀汉大司马蒋琬于243年十月将所部主力从汉中撤到涪县后。曹爽及其门生认为,凭借数量上的优势,他们的军队可以轻易在蜀汉援军到来前攻克汉中。即使不能完全灭蜀,攻陷汉中也足以树立曹爽在朝堂的威望和影响了。

地理

参见:蜀道

从汉中到关中的三条通道都是秦岭中的峡谷。东路是最长的,总计超过330公里,北端直达长安以南,是为子午谷,南段称为子谷,北段称为午谷。崎岖的地貌提供了大量可以完美伏击的地点,设伏方可以轻易全歼谷内敌军,所以这条最长的路线也最危险。如果蜀汉发动攻势,经此道路可以轻易威胁长安,这也是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魏延所建议的路线。西面长235公里的褒斜道在三条之中路况最好,北段称为斜谷,南段称为褒谷,其南端在汉中北约25公里,北端在今陕西眉县南15公里。在褒斜道中心,另一条峡谷箕谷西向延伸,然后转而北向,最终止于当蜀汉进攻时受到威胁的战略要地陈仓附近。如魏采取攻势,良好的路况意味着蜀汉能更快聚集守军并在魏军出谷前阻止其进攻。

210公里长的倘骆道在中路,是最短的一条,以其两端得名。南端接近今陕西洋县的倘水河,北端在今陕西周至县西面的骆峪。因此,其南段叫倘谷,北段叫骆谷。曹爽选择从中路攻蜀,但这被证明是犯了一个重大的战略疏忽;此路虽然最短,但路况最糟。更重要的是,在三条路中,倘骆道没有水源的路段最长。因此攻蜀汉的魏军被后勤所羁绊,出谷前即有大量负责运输的动物渴死。曹爽只得征调数万役夫为苦力运输粮草,渴死者亦众多。魏军士气骤降,曹爽军中乃至曹魏本土不满曹爽主政的情绪大幅滋长。

战役

244年四月,曹爽提拔夏侯玄征西将军,任雍州刺史郭淮为前锋。他们合兵经倘骆道进军汉中。曹爽党羽邓飏李胜作为谋士随军参战。魏军的基础目标是阳平关[4]

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守御汉中,但总军力不足3万。面对数量上的绝对劣势,一些蜀汉将帅建议集中兵力防御汉城乐城。王平拒绝了,因为援军路途遥远,到达需要时间,一旦敌军畅通无阻通过阳平关,蜀汉将会面临重大损失,故主张依先前魏延抵御魏军的“重门”之略,运用汉中崎岖地貌的地利优势阻止敌军。王平命护军将军刘敏、行参军武略中郎将杜祺在兴势山中安营,多树旗帜,绵延百余里,制造守军比实际更多的假象。王平亲自率军在刘敏之后,以防魏军经兴势山东的黄金谷分兵来袭。如王平所料,五月,魏军在兴势山受阻,且因补给线过长且运输动物几乎全部死亡,补给耗尽。蜀汉大将军费祎正从成都率援军赶赴汉中。汉军预备反攻不堪重负的入侵魏军[5]

曹爽的参军杨伟意识到危险,求曹爽放弃行动立即撤军[6],但邓飏反对,不顾自己缺乏军事常识与杨伟争论。杨伟未能说服他们,愤然说:“邓飏、李胜败坏国家,可以处斩。”曹爽不悦,拒绝了两人的建议。太傅司马懿最初就反对此战,再不能忽视如此危险的境况,写信给夏侯玄以示即将到来的灾祸,并警告对方该注意到约30年前(217—219年)曹操汉中争夺战中几乎遭刘备完败。汉军牢牢控制兴势山,阻止魏军前进,一旦另一支汉军断其退路,曹爽和夏侯玄就没命负这个责任了。夏侯玄读信,意识到危险的处境。当时司马懿之子、散骑常侍新城乡侯司马昭被曹爽作为征蜀将军,副于夏侯玄。王平夜袭了司马昭的营寨,但司马昭躺着不动,王平就撤退了。司马昭也对夏侯玄说:“费祎据险拒守,进不能攻战,退则被截击,应该立刻回师,再作打算。”[7]夏侯玄说服曹爽,曹爽不情愿地下令撤军。郭淮估计形势不利,率本部先撤,免于大败[8]

然而蜀汉将领费祎不愿让曹爽轻易撤军,汉军率军在享有绝对地理优势之骆谷三岭沈岭衙岭分水岭安营,攻魏军侧翼,阻其退路。曹爽所部,因饥渴和疾病,伤亡惨重,勉强逃回关中[3][9]

后果

费祎因此胜绩受封成乡侯,留守汉中直至延熙七年九月(244年10月)返回成都。相反,曹魏方面,司马昭被贬为议郎;曹爽的威势骤跌,导致他在5年后(249年)于高平陵之变中,与司马懿争权失败而倒台[10],埋下曹氏大衰之伏笔。在该战役22年之后,魏元帝曹奂禅位晋武帝司马炎使得西晋取代曹魏。兴势之战为魏军付出巨大伤亡,更延长蜀汉政权国祚20余年,在这段时间内因人力物力大量损耗的关中地区,造成关中地区进入了饿殍遍野的死地,同时更涌入了大量等民众,为后来埋下西晋初期河西鲜卑人秃发树机能公开的叛乱,而晋武帝司马炎的统治后期昏庸令西晋王朝更爆发了16年的八王之乱,各皇室成员无暇理会关中地区令该地区变得更加脆弱,让各地不同种族的胡人看见西晋政权的无能以及迅速攻下关中洛阳地区进犯中原建立不同大小的政权,使得中原地区进入了长达二百多余年五胡乱华以及南北朝的分裂期,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让中国后来进入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阶段。

分析

兴势之战三国时期重要战役之一。司马懿等主要人物未参战使很多作家较少着墨此战,相比同时期的其他战役,甚至忽略了此战。

尽管在文学史上相对较少被注意到,后世的军事家们给此战很高的评价:如明朝战略家刘基在著作《百战奇略》中将此战列为“退战”的经典战例——一旦敌军占有绝对地理优势,你已难以继续战斗,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迅速撤退。[11]

参战人员

时下引用

此战在光荣游戏系列《真三国无双6》开始为晋传关卡。

另见

定军山之战或曰汉中之战三国时期发生在今天勉县定军山的战役。

注释

  1. 《三国志·魏志·齐王纪》
  2. 资治通鉴 卷七十四 魏纪六》:三月,爽西至长安,发卒十余万人,与玄自骆谷入汉中。
  3. 3.0 3.1 资治通鉴 卷七十四 魏纪六》:费祎进据三岭以截爽,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失亡甚众,关中为之虚耗。
  4. 资治通鉴 卷七十四 魏纪六》: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夏侯玄,大将军爽之姑子也。玄辟李胜为长史,胜及尚书邓飏欲令爽立威名于天下,劝使伐蜀;太傅懿止之,不能得。三月,爽西至长安,发卒十余万人,与玄自骆谷入汉中。
  5. 资治通鉴 卷七十四 魏纪六》: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皆恐,欲守城不出以待涪兵。王平曰:“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深祸,今宜 先遣刘护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帅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亦至,此计之上也。”诸将皆疑,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遂帅所领据兴势,多张旗帜,弥亘百余里。
  6. 杨伟(三国时期魏将) 中文百科在线,2010年
  7. 《太平御览》误将司马昭写作其兄司马师
  8. 资治通鉴 卷七十四 魏纪六》:大将军爽兵距兴势不得进,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涪军及费祎兵继至。参军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邓飏、李胜与伟争于爽前。伟曰:“飏、胜将败国家事,可斩也!”爽不悦。太傅懿与夏侯玄书曰:“《春秋》责大德重。昔曹操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邀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于爽;五月,引军还。
  9. 《三国志·魏书·齐王纪》:(正始五年五月)丙午(7月13日),大将军曹爽引军还。
  10. 三国志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 〈殷基通语曰:司马懿诛曹爽,祎设甲乙论平其是非。甲以为曹爽兄弟凡品庸人,苟以宗子枝属,得蒙顾命之任,而骄奢僭逸,交非其人,私树朋党,谋以乱国。懿奋诛讨,一朝殄尽,此所以称其任,副士民之望也。乙以为懿感曹仲付己不一,岂爽与相干?事势不专,以此阴成疵瑕。初无忠告侃尔之训,一朝屠戮,搀其不意,岂大人经国笃本之事乎!若爽信有谋主之心,大逆已构,而发兵之日,更以芳委爽兄弟。懿父子从后闭门举兵,蹙而向芳,必无悉宁,忠臣为君深虑之谓乎?以此推之,爽无大恶明矣。若懿以爽奢僭,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僭滥不当矣。 〉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 〈祎别传曰: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蔬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
  11. 《百战奇略·退战》: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法曰:“知难而退。”
  12. 《百战奇略》马本和各本作王琳。《晋书·文帝纪》记载“蜀将王林夜袭帝营,帝坚卧不动”,皆误。今据《三国志·蜀志·王平传》和《资治通鉴·魏纪六》校改。[刘伯温,《百战奇略》第六卷,第六十章·退战,第261页]

参考文献

  • 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编写组《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第一册),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北京新华出版社发行(1981年 - 1984年)
  • 袁庭栋《中国古代战争》(第一册),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成都新华出版社发行(1988年),ISBN 7-80524-058-2
  • 张晓生《中国古代战争通览》(第一册,西安),北京长征出版社出版,北京新华出版社发行(1988年),ISBN 7-80015-031-3 (丛编)
  • 任昭坤《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
  • 明·刘伯温百战奇略·卷六·退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