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三代三个朝代的合称,又称夏商周[1]

“三代”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2]:37[3]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2]:37。在周朝初期还有统称夏、商为“二代”之说。

儒家与三代

中国儒家喜欢称美三代。特别是孔子最喜欢称美西周,此在《论语》常有记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4]。“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照孔子的说法,“三代”以前是盛世;他在《礼运》又强调:“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而如今(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南宋理学家朱熹继承儒家思想,认为三代统治者“致诚心以顺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5]朱熹比喻三代帝王为“金”,认为“汉祖唐宗用心行事之合理者,铁中之金也。”[6]儒家此种“三代上有圣人,三代下无圣人”的概念,几乎贯穿中国二千多年,朱熹分割历史为“三代以上”与“三代以下”两大截,“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李宗吾质疑儒家史学:“世间顶怪的东西,要算圣人,三代以上,产生最多,层见叠出,同时可以产生许多圣人。三代以下,就绝了种,并莫产出一个……三代上有圣人,三代下无圣人,这是古今最大怪事。”

三代的礼制基本相同,仅仅在仪式细节上有差别,又如周代的明堂制,是起源于夏代的世室[7]

参考

  • 庄子/骈拇: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注释

  1. 夏商周断代工程
  2. 2.0 2.1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1. ISBN 7-5622-2277-0. 
  3. 《荀子/王制篇》:“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4. 《论语/为政第二》
  5. 《四书或问·孟子或问》卷1
  6. 《朱文公文集》卷36
  7. 李学勤主编:《夏史与夏代文明》

参考文献

  • 叶行昆:〈论“礼坏乐崩”与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