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年(1904年)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李延年
出生(1904-03-11)1904年3月11日
 大清山东省乐安县(今广饶县
逝世1974年11月17日(1974岁-11-17)(70岁)
台北市
国籍中国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效命中国
军种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陆军
台湾陆军
服役年份1924年-1949年
军衔陆军中将
部队第2军,第6兵团
参与战争北伐抗日战争淮海战役
获得勋章青天白日勋章

李延年(1904年3月11日—1974年11月17日),吉甫,男,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大王镇王西村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1]

生平

李延年为家中次子,李家为饶县自耕,其祖父持有土地达百,以务为生。其父李之汉为传统私塾教育之知识分子,在6岁时李延年开始接受私塾教育。

1918年考入刘集振华高等小学堂,1921年考入济南的山东省立商业专门学校,受到当时时代背景怂恿,李延年决定弃商从军。民国十三年(1924)考入黄埔军校,为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后发配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2师任排长,投入国民革命军初期各场作战,包括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时1926年末任第2师第5团团长。在南京龙潭孙传芳嫡系部队决战中,因作战不力受撤职留任处分。1928年二次北伐,强攻临淮关有功撤消处分。在北伐期间,日本制造了济南五三事件,蒋介石授命第5团扼守济南城,掩护其它北伐军,李延年指挥的第5团坚守济南三昼夜后撤退,五三事件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2师副师长。

1928年底北伐战役结束,部队进行整编,李延年转任国民革命军第9师(前身为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党军第一旅、第一师、北伐军第一军第一师)第26旅旅长,驻扎汉口,该师后转隶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中原大战期间,第9师在平汉铁路冯玉祥旗下的西北军第3路军血战,李延年指挥的第26旅抵抗西北军一师攻势,并坚持至11月西北军总崩。

1931年任总司令部直属攻城旅旅长,1931年6月转任警卫军第二师副师长,驻杭州,警卫第二师年底因蒋介石解任,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88师,李延年续任该师副师长。1932年任第88师副师长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战役结束后,1932年5月李延年回任国民革命军第9师,并升任该师师长、7月兼任徐州警备司令。1933年2月,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李延年第九师属中路军(总指挥陈诚)第三纵队(司令赵观涛)。由金溪南城南丰广昌推进。黄陂战役,红军全歼第一纵队(罗卓英)的第52、第59师。陈诚改变部署,以6个师分成两个梯队,第二纵队(吴奇伟)为前梯队经东陂、甘竹扑广昌;第一纵队为后梯队,辖第11师以及从第三纵队调来的第5、第9师,由宜黄地区出发跟进。红军放过敌先头4个师,突然向后尾的萧乾第11师和李延年第9师发起攻击,即东陂战役,第9师死伤过半,李率残部连夜北撤,第四处围剿被粉碎。1933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蒋介石即急调李延年、李玉堂两师星夜疾驰闽北,沿建瓯、延平、古田、水口,向福州进逼堵截蔡廷锴部。1934年初调往江西参加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1934年2月任剿匪东路军第二路军第四纵队指挥官兼第九师师长,指挥第9、36、39、80、83共五个师,为东路军主力。“四纵”占领龙岩后,李又命36师防守,其余部队清剿闽西苏区。

1934年12月,“四纵”建制撤消,剿匪东路军改为驻闽绥靖公署,李任驻闽绥靖公署第三绥靖区司令官兼第九师师长,驻泉州。1935年7月改任驻闽绥靖公署第四绥靖区司令官兼第九师师长,驻福州。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兼第九师师长,参加淞沪抗战。1938年5月,李率第二军赶赴徐州第五战区,增援台儿庄会战,负责截击由海州、鲁南调来参战的两支日本援军。1938年8月升任第十一军团军团长兼第二军军长。武汉会战后,衡阳整编,取消军团制,李仍任第二军军长。1939年初,第二军移防四川秀山。1939年9月调广西南宁,与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合编为第三十四集团军,徐庭瑶任总司令,李延年任副总司令兼二军军长,参加桂南会战。1940年初,第二军奉调第五战区,在鄂西宜昌,李兼江防副总司令,与日军展开江防守备战。1940年8月,第二军调湖北建始整补月余。1941年8月,李从第二军军长调任第一战区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陕东河防总指挥,1942年6月升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5月豫湘桂会战,日军由洛阳西犯潼关。李奉命率胡宗南等部抽调的30余万部队坚守潼关。李把擅退的国民革命军第97师师长傅维藩和弃阵而逃的两个团长枪决,把灵宝战役中作战不力的国民革命军第109师师长戴慕真扣押判处无期徒刑。最终守住潼关及陕东。1945年6月,被任命为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山东挺进军总司令。

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前往山东接受日军投降。1946年2月各战区撤销,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淮海指挥部指挥官。1947年春任第一兵团副司令官。1947年6月5日任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所主任。1947年秋改任第二兵团司令官兼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副司令。1948年春任第九绥靖区(驻海州)司令官。1948年6月兼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官。淮海战役中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官兼蚌埠指挥所主任兼第六兵团司令官,辖第39军、第54军、第96军、第99军,并指挥刘汝明第八兵团,从蚌埠固镇救援黄维兵团,被华东野战军阻击。1949年初,李延年出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总司令汤恩伯)兼第六兵团司令长官,驻防在浦镇浦口。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后,负责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的最后撤离工作。4月23日,南京弃守,李延年从南京撤退到杭州,就任金华指挥所主任,统一指挥浙赣线的十几万大军,但无力组织抵抗。1949年5月下旬,经过长途跋涉抵达福州,兼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主任朱绍良)。1949年8月中旬,三野第十兵团发动福州战役,李延年第六兵团七万之众全军覆没。

1949年8月16日,李率兵团部离福州,撤到平潭岛李天霞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只有四千人负责守备平潭岛。1949年9月10日,国军巡逻炮艇即遭大陆高山半岛炮火攻击。9月13日、14日,叶飞第十兵团所部攻占小练岛大练岛,9月15日登陆攻击平潭岛。9月15日下午,李天霞率领第73军军部由平潭县城撤退到李延年兵团司令部所在地的观音澳(位于县城东南的海边)。9月15日晚李天霞请李延年的兵团司令部都移驻停泊在港内的一艘数百吨重的小轮“骛江号”上。9月15日午夜后,李延年一行乘小轮驶出港外,李天霞率军部登上“天平轮”离平潭直驶台湾。9月16日上午,空军飞平潭上空,所见已无烽火战斗早结束。李延年经马祖北竿塘到台湾,陈诚即以擅自撤守扣押交军法审判。李天霞称平潭撤守系奉李延年命令;李延年自承曾下令;第六兵团参谋长孙鸣玉出庭证言称:“李延年曾口头命令可撤守。”最后判处李延年徒刑十二年,李天霞徒刑八年。李天霞不久后被释放,后曾任“澎湖防卫部副司令官”。

李延年囚押一年多后,由其军校教官兼部队长官蒋鼎文(三十年代初的第九师师长)、刘峙及山东老乡刘安琪等等力保,以因病保外就医的名义释放,此后即无正式职务,闲居台北郊区。1974年11月17日,在台北市病逝,享年七十岁[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