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杂碎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搭配炒饭的杂碎
洛杉矶杂碎馆

李鸿章杂碎(英语:chop suey)又称杂碎,是盛行于北美地区的的美式中国菜[1]。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因1896年清末名臣李鸿章游历美国而名声大噪,进而在当地流行,后来还传入加拿大,成为北美一道受人喜欢的华人美食。[2]

由来

“炒杂碎”作为在美国最出名的美式中国菜,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在美国为修铁路的工人作菜的华工厨子发明,另外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淘金热时期的中国餐馆,不管哪一种说法属实,都说明在李鸿章出访美国之前杂碎已经出现在美国的华裔餐馆了,且跟扬州炒饭一样,厨师多为粤籍移民。[3]

美国现存最早的杂碎餐馆菜单是一张1879年波士顿宏发楼的菜单,现存纽约美国华人博物馆,说明“炒杂碎”在李鸿章访美之前已经存在,“杂碎”被冠以李鸿章之名,源于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据称李鸿章在当地受到了盛大的欢迎,一时成为美国上下关注的对象。而先期进入美国的餐馆商人便借李鸿章之名,成功进行了一次捆绑式的广告营销,从而诞生了著名的“李鸿章杂碎”。[4][5]

做法

在西方的中餐馆中,“李鸿章杂碎”是很常见的一道菜肴,各地饮食习惯不同,做法也各有差异。

美国版的“李鸿章杂碎”取材肉丝炒菜丝,用猪肉丝或鸡丝等,与绿豆芽、芹菜丝、笋丝、青椒丝、洋葱丝、大白菜丝或者荷兰豆等混炒而成,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国时品尝过这道菜,印象不佳:“然其所谓杂碎者,烹饪殊劣,中国人从无就食者”。[6]

起源趣闻

传闻李鸿章在访问美国时,因吃不惯西餐,其私人随身厨师便将剩菜杂烩一锅,恰巧有外国客人造访,李鸿章挽留招待。外国客人品尝后称赞之余,向李鸿章询问菜名,李随口一句“杂碎”。另一传说是李鸿章要宴请美国人,李鸿章的厨师为了满足中美两国的口味,而发明了“杂碎”。此后“李鸿章杂碎”便流行开来,在当地大受欢迎,成为当地中餐馆的一道招牌菜。[7][8]这些传说都是典型的烹饪神话[9]

影响

杂碎一词很早进入美国主流文学艺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克莱·刘易斯的1914年小说Our Mr. Wrenn和1922年小说Babbitt,都提到美国中式餐馆的杂碎。[10][11]美国爵士乐音乐家路易斯·阿姆斯壮1925年出的唱片歌曲中包括Who'll Chop Your Suey(When I'm Gone)。[12]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1929年作油画《杂碎》。

相关条目

注释

  1. E. N. Anderson. The Food of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年: 212–213. ISBN 978-0-300-04739-4. (英文)
  2. 王明军. 李鸿章杂碎. 《饮食科学》. 2009年第06期. 
  3. 刘海铭. 《炒杂碎:美国餐饮史中的华裔文化》 (PDF).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0年3月第 1期]. 
  4. 第39集文人巧思上菜文學宴品味美食與文學之美11月7日首播. 台湾: 宏观网络电视. 
  5. 張愛玲鍋巴蝦仁 文學宴上菜. 联合报. 
  6. 风靡全美“李鸿章杂碎”的来历. 新浪网. [2014年4月9日]. 
  7. “李鸿章”到“李鸿章杂碎”外国人爱上徽菜. 安徽商报. [2008-09-12]. 
  8. Chop Suey Was Invented, Fact or Fiction? August 29, 1896. 国会图书馆. (英文)
  9. Alan Davidson.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Foo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年: 182. ISBN 9780192806819. (英文)
  10. Chapter 1. Our Mr. Wrenn. : p.17 (英语). 
  11. Chapter XX. Babbitt (英语). 
  12.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紐約時報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参考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