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莫桑比克口孵非鲫
尼罗口孵非鲫

罗非鱼,又名吴郭鱼非洲鲫鱼非洲鲫[1]非鲫福寿鱼圣彼得鱼越南鱼南洋鲫(仔)南洋𩸙等,台湾近年改良之养殖品系又特称台湾鲷。原指以莫桑比克为模式产地的口孵非鲫属鱼类物种:莫桑比克口孵非鲫学名Oreochromis mossambicus),现为慈鲷科非鲫属及口孵非鲫属等属数种鱼类的共同俗称,而不是所有罗非鱼族(学名:Tilapiini)的都适用此名。

罗非鱼通常生活于淡水中,可以存活于在湖、河、池塘的浅水中,也能生活于出海口、近岸沿海等不同盐分含量的咸水中。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且对溶氧较少之水有极强之适应性,因此在许多地方成为入侵物种,并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名单。绝大部分罗非鱼是杂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此鱼在面积狭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在水稻田里亦能够生长。

中文名称起源

中国

该等鱼种在1954年前后传入到华南,作为一种淡水塘养鱼类,因其形似鲫鱼,原产非洲,被水产部专家费鸿年称为非洲鲫鱼,简称非洲鲫非鲫。又一度因自越南传入,而称之为越南鲫。后认为其不是鲫鱼,而是属鲈形目(鲫鱼属鲤形目)。1981年郑葆珊在《广西淡水鱼类志》中将此鱼称为罗非鱼,属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得名自越南语rô phi”,汉语发音为“罗非”,可能是广西养鱼者对此鱼来自越南的称呼[2]。罗非鱼在中国南方很多水域已造成物种入侵[3];又由于罗非鱼口感相比其他鱼类较为不同,使得较难处理[4]

马来西亚及新加坡

马来西亚,其中文名非洲鱼金凤鱼;在新加坡亦然。金凤鱼指红色特别品种。

养殖

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养殖。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估计年产量为150万吨,这数量相当于鲑鱼的年养殖产量。

养殖罗非鱼有很高的经济利益,因为其天然抗病性强,野生环境能以谷物藻类及腐败物为主食,养殖换肉率高,幼鱼存活率高,养殖其所需空间极小,再加上罗非鱼成长快,6个月即可达于上市之体型(12-15厘米)。若水温较高则终年均能产卵。

印度摩达杜古·维杰·古普塔博士发展并散布淡水养殖(使用罗非鱼)的廉价技术,获得2005年世界粮食奖

2011年开始中国与越南逐渐提升养殖比例,借由填补缺乏鳗鱼苗供给养殖的现象,使得市场货源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