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央通讯社”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财团法人中央通讯社
Central News Agency
成立时间1924年4月1日于广州成立
1973年4月2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7月1日改制为财团法人
类型“财团法人”(即基金会法人,台湾当局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
目标通讯社
总部台湾省台北市中山区中央里2邻松江路209号(志清大楼)
服务地区
台湾地区
网站www.cna.com.tw

中央通讯社”(英语:Central News Agency,缩写:CNA),简称“中央社”,是台湾当局控制的通讯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成立,1949年随国民党当局逃往台湾,目前为台湾当局所属机构。

沿革

广州创社

1910年9月,全国报界俱进会北京举行第二届年会,会中决议设立一家通讯社,并计划先以北京上海东三省蒙古西藏新疆欧美为发稿范围,其次推及中国内陆城市;但不久后该会解体,未能实行该项决议。1920年5月,中国全国报界联合会广州举行第二届年会,会中决议组织一家国际通讯社;但不久后该会也解体,一样未能实行该项决议。[1]

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国民党在广州举行全党改组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随即召开第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中央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各部部长;中央常务委员戴季陶兼任中央宣传部第一任部长[2]。1924年3月28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第29号通告,明定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央社,定于该年4月1日开始发稿,同时规定各地方党部及党员均有供给新闻资料之义务;中央社成为国民党第一个党营文化事业[3]。这份通告出自戴季陶的手笔,发布时间与一中全会闭幕相距不到两个月,也是中央宣传部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2]。1924年4月1日,中央社在广州成立,全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通讯社”,规模较小,发稿范围局限于广州[1]。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当时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所有重要文告和各部中央消息都交由中央社编发,中央社每日发稿次数从1次增为2至3次[4]

南京和重庆时期

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央社总部在1927-1937年定于南京市,1938-1945年迁至陪都重庆,1945-1948年迁回南京市。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北伐开始,先攻湖南;中央社记者随军采访,逐日报道北伐军消息;国民革命军攻克一地,中央社随军记者立即以急电回报总社,并以其随身携带的油印机每日印发军报;这是中央社第一次随军报导战争新闻[5]。但随着北伐战争范围扩大,当时总数稀少的中央社工作人员不足以处理战争新闻,各地战争新闻多由各军政治工作人员代送至中央社总社,经编辑后发稿[6]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南昌,一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建立武汉国民政府,在武汉建立了另一个中央社。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宣称武汉国民政府为非法政府;1927年4月18日,蒋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7年5月初,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决定,中央社总社从广州迁入南京成贤街沙塘园中央党部,工作人员10余人,定于该年5月6日开始发稿;1927年9月,中央社总社随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至南京丁家桥,工作人员增为25人[4]。1927年5月6日,中央社开始发稿[7]

宁汉合流后,武汉中央社便于1928年迁至南京合并。早期的中央社规模很小,工作人员仅20余人,没有自己的电讯设施,只是利用两部老式收音机抄收一些国外通讯社的广播稿,同时抄录一些党政官报上的文章,免费送给各报。

1932年4月21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萧同兹面见总裁蒋介石,提出中央社改组的三原则:一是总社迁出中央党部,全名改为“中央通讯社”,对外独立经营;二是以新闻为本位,自设无线电新闻专业电台;三是以不违背中华民国法律与国民党党纪为前提,独立处理新闻[8]。也有一说,指称萧同兹也要求中央社社长拥有人事自主权[9]。当党中央同意后,萧又提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三项改革目标。为达到此目标,萧还拟定了《全国七大都市电讯网络计划》和《中央社十年发展计划》。

1932年5月1日,国民党改组中央社,中央社全名改为“中央通讯社”。改组后的中央社实行社长制,萧同兹担任社长。

从1932年开始,中央社在全国陆续设立分社,派驻通讯员,建立通讯网络。1934年,中央社耗费钜资到意大利德国购买新式机器,增强发报能力;此外,中央社开始和路透社哈瓦斯社合众社等国外通讯社定立交换新闻协议,从而控制了新闻来源渠道,控制了无缐电专发新闻的专利权,使之在中国新闻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开战。1937年9月25日,位于南京的中央社总社被侵华日军夷为平地,但是中央社上海分社照常发稿给各报社。

1939年5月4日,已迁至重庆的中央社总社被日军炸毁,中央社新闻稿转由中央社贵阳台发稿。1945年9月2日,盟军接受日本投降,中央社记者曾恩波首先发出相关新闻稿[10]

抗战胜利后,中央社总部迁回南京。1948年鼎盛时期,有分支机构(分社、支社、办事处、特派员)国内52处、国外25处,员工2653人。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日报》社(兼新华社天津分社)通讯部部长邵红叶为接管中央社天津分社的军代表。1949年1月下旬,“中央社”总社逃往广州,南京该设中央社办事处,由编辑部主任唐际清主持。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和平进驻北平市,范长江带队进程接管新闻机构,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副社长李庄在中央社北平分社编辑主任黄卓明、采访主任赵孝章陪同下抵达西长安街石碑胡同的中央社北平分社,次日完成接管,挂出牌子“新华社北平分社”;2月19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派遣石西民(新华社副总编辑)为军代表组长驻社工作。1949年5月5日,石西民、李光绳(新华社电务处副处长)以正、副军代表身份率队接管中央社南京办事处。

逃台以后

台湾“中央通讯社”总社设于台湾台北市松江路“志清大楼”
志清大楼左大门上的“中央通讯社”题字

1949年10月,“中央社”随蒋介石逃往台湾;同年,“中央社”总编辑陈博生率先推动发送白话文新闻稿,方便教育程度不高的民众读报。1950年10月13日至1954年7月,曾虚白担任“中央社”社长,促成“中央社”重建英文部并发行《英文快报》。[10]

1973年4月2日,“中央社”改变经营型态,成立股东大会,改组为“中央通讯社股份有限公司”。

1983年4月1日,“中央社”中文电讯改用页式传真[11]

1995年12月29日,在“中央社”负责人施克敏的游说之下,台湾当局立法机构通过“中央通讯社设置条例”,授权中央通讯社由股份公司改制为台当局经营的基金会,即所谓“财团法人中央通讯社”。台当局捐助新台币一千万元作为“财团法人中央通讯社”的创社基金,由台当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连战聘请“中央社”董事。自此,“中央社”由国民党党营改为台当局经营[10]。1996年7月1日,中央通讯社正式改制。

参考文献

  1. 1.0 1.1 《中央通讯社》,台北“中央通讯社”1971年11月编印,第23页。
  2. 2.0 2.1 《中央通讯社》,台北“中央通讯社”1971年11月编印,第21页。
  3. 《中央通讯社》,台北“中央通讯社”1971年11月编印,第10至11页。
  4. 4.0 4.1 《中央通讯社》,台北“中央通讯社”1971年11月编印,第26页。
  5. 《中央通讯社》,台北“中央通讯社”1971年11月编印,第25页。
  6. 《中央通讯社》,台北“中央通讯社”1971年11月编印,第25至26页。
  7. 《中央通讯社》,台北“中央通讯社”1971年11月编印,第27页。
  8. 周培敬,《中央社的故事:民国二十一年至六十一年(上)》,台北三民书局1991年初版,ISBN 957-14-1766-1,第4页。
  9. 冯志翔,《萧同兹传》,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1974年11月出版,第9页。
  10. 10.0 10.1 10.2 王而立 文,李昌元 图,《“中央社”“党营”变“国营”》,《中央月刊》第29卷第4期(1996年4月号)第46至49页。
  11. 《台视三十年》编辑委员会 编辑,《台视三十年:“1962年至八十一年”》,台湾电视公司1992年4月28日出版,台视文化公司承公司制,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