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滴漏(英语:clepsydra),又称水钟(英语:water clock)、漏刻、漏壶,中国古代曾简称“漏”,是一种通过在有孔容器中装水、并通过对其一定时间内的水流量进行计量后推算时间的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在机械时钟大量使用后退出历史舞台。

发展历史

在古代,全世界都有类似的计时器具出现。

中国

漏刻

传说,黄帝观察到容器漏水后受到启发,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计时器“漏”;《周礼》记载,当时已经设立被称作“挈壶氏”的官员管理“漏”。[1]此后历朝历代都会对“漏”进行改进。

为了较精确地计量时间,约于商代出现“将一根在箭杆上刻着刻度的箭放在壶中作为时刻指示器,水退到哪一刻度,就知道现在是‘几刻’”的方法,这根箭后被称作“刻箭”,这种使用方法后被称作淹箭法。此后,由于水会附着在箭杆上导致读取刻度较困难,后来又用一个竹或木的小托子(“箭舟”)浮在水面上,并给漏壶上加一有孔的盖;箭杆从孔中插进去,立在箭舟上,水漏下去时箭舟、箭杆同时下落,观察盖口处箭的刻度便知时间,这种方法后被称作沉箭法。以沉箭法原理进行计时的器具据信直至十四世纪的中国农村仍有人使用。[2]

汉朝时,相关器具被称为漏刻,也因所用容器不同称作漏壶和漏卮。中国考古发现的漏刻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结构分为“注水壶”和“受水壶”两部分,使用时将注水壶灌满,后注水壶通过其上的小孔将水漏至受水壶中,令置于受水壶中的刻箭浮起,通过观察刻箭浮起的刻度数即可得知当时的时间。受水壶上的刻箭为保证计时精确性,刻度的分划并不均匀,而当时计时的精确度据考证可能不会高于一刻。[3]此后,东汉时期的漏刻发展出为保证漏刻中水流速度均匀为其添水的“注水壶”,晋之后出现了“三阶漏刻”,采用补偿的漏式,可以使泄水尽量保持稳定,在漏的组合结构上逐渐走向精密而复杂化了。[2][4]

唐朝时,大型漏刻分为五个部分,水加入“夜天池”后,依次流过“日天池”、“平壶”和“万分壶”,均匀流入被称作“水海”的受水器。水海中立着一个铜人,手中拿着有刻度的刻箭。因这个样式的漏刻器具由铜制作,此后被称作“铜壶滴漏”,在宋、元、明清历代制造大型铜壶滴漏时,这一结构得以沿用,只是称呼不同。[5]

清朝时,因清廷已使用机械自鸣钟计时,铜壶滴漏成为陈设礼器,不再用于宫中平日计时。[6][7]此后随着近现代西式钟表的大量使用,滴漏计时退出历史舞台。

其他类似器具

在北魏时,道士李兰根据中国杆秤原理发明了秤漏,通过对受水壶中的水进行称重推算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相关原理的计时器具曾在中世纪时期传入伊斯兰国家并被使用。据称当时亦出现“马上漏刻”用于行进中计算时间,而其具体原理至今仍未完全明确,只知其亦是用漏刻原理进行计时。[8]

其他地区

部分现存的滴漏

元代铜壶滴漏

原置于广州城拱北楼的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制造的铜壶滴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铜壶滴漏,该铜壶滴漏据称一直用至1900年前后;1919年,拱北楼于广州城墙一并拆除后,几经辗转移至越秀山镇海楼内(即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5][9][10]

交泰殿铜壶滴漏

故宫交泰殿现存的铜壶滴漏最初系清乾隆十年(1745年)时,清廷造办处仿唐吕才制四壶滴漏之法,制成铜壶滴漏陈设于交泰殿,又在受水壶前侧刻铭文。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波及交泰殿,交泰殿内陈设的自鸣钟及铜壶滴漏毁于大火;后清廷造办处根据原件仿制后,在嘉庆三年(1798年)交泰殿重修完成时将仿制品放回原位。[11]

参考文献

  1. 隋书卷十九·志第十四·天文志. : 漏刻. 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 
  2. 2.0 2.1 王义山. 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初探.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2000, (03): 34–37 [2024-06-04]. 
  3. 全和钧; 阎林山. 关于西汉漏刻的特点和刻箭的分划.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5, (03): 212–217 [2024-06-04]. 
  4. 王振铎. 西汉计时器“铜漏”的发现及其有关问题.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80, (00): 116–125. 
  5. 5.0 5.1 胡继勤. 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一件元代铜壶滴漏. 文物. 1957, (10): 43–44 [2024-06-04]. 
  6. 李素芳. 清朝皇帝与西洋钟表. 紫禁城. 2006, (2): 100 [2024-06-04] –通过故宫博物院. 
  7. 铜壶滴漏. 故宫博物院. [2024-06-04]. 
  8. 李海; 崔玉芳. 李兰漏刻——中国古代计时器的重大发明.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2): 69–72 [2024-06-04]. 
  9. 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元代“铜壶滴漏”就藏在广州博物馆. 新浪网. 2018-01-29 [2024-06-04]. 
  10. 铜壶滴漏.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4-06-04]. 
  11. 刘月芳. 故宫交泰殿铜壶滴漏制造年代辨误. 文物. 1993, (11): 79–81 [2024-06-04].